單增淳,王小丁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9)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先生從20世紀20年代起將其一生獻身于我國及第三世界國家的平民教育工作,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將近一個世紀已經過去了,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平民教育也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溫家寶總理指出:“中國有13億人口,9億農民,平民的比重更高,而平民的素質關系到一個國家整體國民的素質,所以要使教育成為面向平民的教育,從而使人人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在平民教育思想指導下,反思我國民族地區的教育公平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晏陽初說:“平民教育的‘平’是平等之平,平社會之不平的平,要世界各國都承認中國人的平等的平,世界一天不承認這一點 ,世界就不平一天,社會上如果一天沒有承認平民教育的重要,不把平民教育作為立國的生命,立世的生命,社會就不平一天。非社會平等,人人受教育,世界絕不能和平。”[1]其實,對教育公平的追求可以追溯到遠古的年代。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這是我國教育民主思想的起源。在西方,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最早提出了實施初等義務教育的主張,其學生亞里士多德則首先提出了通過法律來保護自由民的教育權利。教育公平是指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接受相同教育質量等方面的公平與合理性,包括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三個方面[2]。
教育是一個民族傳承文化、繁榮進步的不竭動力。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是全民教育實現的前提,沒有教育公平就沒有社會其他方面的公平。而對于我國這個有56個少數民族,人口1.0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8.41%的,民族自治地方159個,占全國總面積的64%。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少數民族教育既是少數民族繁榮進步的重要戰略手段,也是國家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方面共同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說,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全民族的共同發展,不能將少數民族孤立開來。從教育公平這個維度來說,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是整個教育公平體系中重要且獨特的組成部分。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總體上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不僅成為民族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瓶頸,而且也與國家整體教育發展水平相去甚遠。平民教育的出發點是解決人民的愚貧弱私,提升全民族的素質,通過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等“三大方式”,實施生計教育、文藝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等“四大教育”,來達到“除文盲,作新民“的目的,以實現民族再造。民族地區的教育公平問題可以從平民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中得到啟示和借鑒。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民族教育事業得到了空前發展,造就了一批少數民族干部和各種專業技術人才,大大地推動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是由于歷史、社會、自然條件等原因,使得我國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總體上仍然比較落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與我國其他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相比,仍然比較落后。在我國西部地區,全國80%的民族自治縣集中在西部,雖然受教育程度有了明顯增長,但與其他地區相比,其發展的規模和質量仍然有較大差距。民族地區普通高中發展速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據統計,2001年在全國少數民族自治區705個縣級單位中,實現“兩基”目標的只有 358 個,僅占總數的 51%[3]。這一問題嚴重制約了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和人才總量的提高。
新中國成立以來,針對西部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國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傾斜政策,比如“義務教育工程”、“兩免一補”、“東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西部貧困地區學校工程”等等援助項目。但是,這些項目資金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民族地區落后的教育狀況。作為投資主體的政府,總體投入力度不足,對民族地區教育處境不利狀況來講,還只是杯水車薪。有些專項投入要求當地政府按比例給予配套投入,但是民族地區財政無法指出巨大的資金來支持教育。從2000—2010年各區域的財政教育支出總數來看:東部地區的財政教育支出總額年均增加432.91億元,中部地區的財政教育支出總額年均增加230.89億元,民族地區的財政教育支出總額年均增加152.02億元。其中,東部地區的財政教育支出年均增加額是民族地區的2.8倍,中部地區的財政教育支出年均增加額是民族地區的1.5倍,東部地區的財政教育支出規模遠遠高于中部地區和民族地區,中部地區財政教育支出總額也遠高于民族地區[4]。
民族地區最需要人才,但人才隊伍往往出現斷層,人才培養的周期長。民族地區的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還不能達到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的要求。從事義務教育的教師具有本科學歷的、高中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的相對較少。按照國家要求,到2010年,小學教師90%要達到專科學歷,中學教師80%要達到本科學歷。截至2005年,民族地區49.8%的小學教師達到專科學歷,41.5%的中學教師達到本科學歷,教師的學歷層次與全國和國家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5]。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雙語師資培訓機構,在民族地區缺乏能用雙語進行教育的教師,而且僅有的雙語師資水平不高,缺乏進修學習的機會,導致教學質量低下,學生輟學率不斷提高。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下,那些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優秀教師都站到了經濟發達地區學校的講臺上—“孔雀東南飛”,這對于師資隊伍本已嚴重缺乏的民族地區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這種教師的無序流動現象會進一步拉大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造成教育的嚴重不平等。民族地區教育的振興,需要大量的優秀人才,比如民族地區的教育科研,雙語教學,校本課程開發等等。
現行的民族教育法規基本上是民族教育行政規章及規章性文件,法規很少,至今沒有一部獨立的、系統的、完善的民族教育單項法,有關民族教育的法律法規都是以《憲法》、《教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中的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而制定的,民族教育法規體系遠遠沒有建立起來。由于沒有健全完善的民族教育法規體系,這就會導致法規缺乏力度,從而影響其有效地發揮,不能有力地促進和保障民族地區民族教育的發展。
平民教育特別關注被教育遺忘的“弱勢群體”,通過長期地科學調查,以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試驗方法,形成了一個系統的理論,來解決這些弱勢群體的愚貧弱私,培養他們的知識力、生產力、健康力、團結力。如果說中國農村的教育發展落后于中國城市教育的發展,那么中國民族地區農村的教育就更加落后于城市的教育發展,可以說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是中國整個教育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不公平對我們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現和諧發展是巨大的隱患,所以我們應該借鑒平民教育理論,把目光投向民族地區這個“弱勢群體”解決這種不平等。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促進民族地區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鞏固民族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確保適齡兒童少年依法接受義務教育,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支持邊境縣和民族自治地方貧困縣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加快民族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發展,啟動內地中職班,支持教育基礎薄弱縣改擴建、新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積極發展民族地區高等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加強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和管理水平。進一步辦好高校民族預科班。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教育事業的扶持力度。”[6]我國已有300所高校舉辦民族預科班,累計招生26.5萬人。通過內地民族班辦學,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本科生,各少數民族基本上有了本民族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7]。
知識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國家都是必不可少的,是生存的工具。當前,需要借助平民教育來解決民族地區的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使得他們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這就需要政府組織力量對民族地區的教育投入及運行績效進行科學評估,保證基本的教育經費落實到位。中央財政通過加大轉移支付,支持農村欠發達地區和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加強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解決突出問題。確保民族教育經費隨著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而相應增長。以四川涼山州為例:涼山州于2013年3月11日出臺實施《涼山州“十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投入1.6億元用于寄宿制學校建設和“兩免一補”;實施《大小涼山綜合扶貧規劃(教育項目)》,計劃安排共投入資金2.56萬元,新建、改擴建(寄宿制學校配套建設)中小學校、幼兒園校舍面積6.17萬平方米,建設幼兒園22所(新建16所、改擴建6所);建設鄉鎮教師周轉宿舍1.8萬平方米,配備儀器設備、圖書;培訓教師3000人次;為12.75萬名義務教育寄宿制學生提供生活補助;資助職業教育貧困學生1.24萬人。
民族地區教師隊伍很薄弱,隊伍建設問題尤其突出,已成為制約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必須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高層次的教師作為縮小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差距,實現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來抓。由于經濟、地理、文化等原因,外地優秀教師不僅不愿進來,本地的優秀教師都“孔雀東南飛”流向經濟發達地區,所以政府要加強財政支持力度,建立一種特殊津貼,越落后、越偏遠的地區,津貼越高,這就使得落后地區、偏遠地區教師的工資很高,就能吸引發達地區的優秀教師和優秀大學畢業生到民族地區工作,鼓勵博士專家“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墻”,即鼓勵博士專家走進民族地區進行研究指導。“文字是傳播知識的工具,也是尋求知識的鎖鑰。欲傳播知識,需現傳授文字;欲得知識,必須認識文字;所以平民教育第一步必須有文字教育。”在民族地區,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全面開設漢語文課程,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權利。全面加強學前雙語教育。國家對雙語教學的師資培養培訓、教學研究、教材開發和出版給予支持[6]。
雖然我國從國家法律層面到地方行政法規都對少數民族依法接受教育進行了法律和行政保護,但這些法律和行政法規中的相關規定都比較籠統,操作性和指導性不強,涉及的內容較少,且都大同小異。如《教育法》第10條規定:“國家根據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育事業。”這并沒有對民族教育這一專門領域的諸多問題做出詳細的法律規定,因此就導致了民族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在許多問題上都無法可依。從表面上看,這只關系到一個問題——教育問題,實際上牽涉到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等各方面的問題,直接關系到民族地區人民權益的保障,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一部真正體現民族地區和民族教育特點的民族教育專門法。只有通過立法,才能把我國民族教育的各項工作納入法律軌道,使其有法可依,才能真正保障民族地區人民的平等受教育權,促進教育公平的早日實現。
推進教育公平是平民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促進整個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民族教育承載著延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和普及文化、科學知識,豐富少數民族文化生活,溝通少數民族地區與外界聯系的重要功能,是現代民族文化的生長點。雖然要實現民族地區的教育公平這個任務,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特點,但是晏陽初將畢生獻身于平民教育的精神會始終鼓舞著我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
[1]賽珍珠.告與人民[M].宋恩榮.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
[2]王先民.在新的教育發展起點上促進教育公平[J].當代教育公平,2008(15):10-12.
[3]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01年中國教育綠皮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曹芳蓓.民族地區財政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財經大學,2012.
[5]玉麗.民族地區師資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我國西部民族地區教師質量分析報告[J].教育科學研究,2008(3):25-29.
[6]《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EB/OL].[2013-05-30].http://www.edu.cn/html/e/2009/gangyao/.
[7]內地民族班走過 60 年[EB/OL].[2013-05-30].http://www.edu.cn/jg60nxgbd_8385/20090924/t20090924_4093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