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燕
(四川省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31)
當今世界,氣候變化、資源約束、環境壓力日益對人類的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面對資源需求快速膨脹、有限資源難以為繼的局面。世界上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在哪里?在城市!有調查顯示,經過工業革命300年以來的掠奪式開采,全球80%以上可工業化利用的礦產資源,已從地下轉移到地上,并以“垃圾”的形態堆積在我們周圍,總量高達數千億噸,并還在以每年100億噸的數量增加。我們的城市,因承載了大量可循環利用的廢棄資源,孕育了一個亟待開發“城市礦產”。
“城市礦產”是對廢棄資源再生利用規模化發展的形象比喻,是指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產生和蘊藏于廢舊機電設備、電子產品、金屬、塑料、汽車、家電等廢棄物中,可循環利用的金屬、橡膠、塑料等物資的回收、加工、再利用。“城市礦產”依托循環經濟,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一是在行業屬性方面,不僅涉及生產領域,而且涉及流通領域、消費領域與后消費領域,是一個交叉領域多、涉及面廣的系統;二是在內部結構方面,集流通、生產、科研、環保為一體,專業化與多元化發展的現代產業;三是在表現形式方面,集經濟效益、環保效益、社會效益為一體的企業群或規模化的集團公司。
有專家估計,我國經濟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需要三個地球的資源。然而祖國“地大”但并不“物博”:目前,我國已經開采的400處主要礦區大都進入中晚期,2010年我國45種主要礦產資源只有11種能依靠國內保障供應,而石油、鐵礦砂、氧化鋁等重要礦產資源將長期短缺,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
我國“缺油少氣”,人均礦產低下,更應加緊開發“城市富礦”。一噸芯片可提煉600克黃金,而一噸天然金礦只含1-2克黃金。可見,“城市礦產”蘊合資源儲量豐富,甚至比天然礦山更具開采價值;“城市礦產”更因其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性,顯得意義非凡。據統計,2010年,我國利用廢鋼鐵、廢塑料和廢銅的量,分別為8229萬噸、1200萬噸和20萬噸;分別相當于開發了2億噸鐵礦石的礦山、3600萬噸的大型油田和2200萬噸銅礦。大規模、高起點、高水平開發利用“城市礦產”,實現廢棄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可有效彌補我國原生資源不足,緩解資源瓶頸對經濟發展的束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已大大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比如,廢舊電子產品不僅量大而且危害嚴重,如果處理不當對人和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如一臺電視機的陰極射線管中含有4至8磅鉛;制造一臺電腦需要700多種化學原料,其中含有300多種對人類有害的化學物質。
據統計,每回收利用一噸廢鐵,可煉鋼0.85噸,與生產原生紙相比,可減少污水排放47噸,可減少廢棄物排放2.7噸,可減少C02排放2.2噸。每回收利用一噸塑料,可生產再生塑料0.85噸,與生產原生塑料比,可減少污水排放50噸,可減少廢棄物排放2噸,可減少C02排放3.75噸。2010年我國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到775萬噸。與開發利用原生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相比,節水13.2億立方米、減少固廢排放11.6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37萬噸。顯而易見,開發“城市礦產”,“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可有效減少環境污染,走出“大生產一大消費一大污染”的怪圈。
循環經濟是我國“十二五”規劃中大力發展的主要內容。“城市礦產”作為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連接“循環產業鏈”的關鍵作用。開發“城市礦產”,是切實轉變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線性增長方式,最終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的集中體現。
開發“城市礦產”,市場空間巨大,蘊藏著無限商機。據統計,2010年發達國家再生資源產業規模約為1.8萬億美元。在今后的30年內,其規模將超過3萬億美元。該產業提供的原料將由現在占總原料的30%提高到80%。依照發展中國家廢棄物可利用價值占GDP比重5%的測算方法,四川省2010年1.7萬億GDP產生的再生資源,其潛在可利用價值將達850億元,按四川省年均GDP10%的增長數度速度計算,“十二五”末,四川省潛在可利用的再生資源將達1370億元。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極具規模、極具潛力的龐大產業。發展“城市礦產”,將其打造成產值過千億元的再生資源產業,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根本上轉變傳統增長方式與物質代謝模式,將資源和環境作為內生要素納入經濟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科學發展。
近年來為了推進四川省發展再生資源產業,特別是今年以來,有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四川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正穩步推進,成都、內江、綿陽等正在建立一批大中型“城市礦產”基地:內江西南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已成為國家首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2016年達產后年經營總額將達54億元;成都郫縣建立了廢舊鋼鐵回收基地,建成后每年可回收處理150萬噸廢鋼鐵;長虹企業將在金堂投入5億資金建立電子電器產品回收基地。但是,與發達國家和先進地區相比,四川省“城市礦產”存在不少問題。
1.意識淡薄、觀念落后。據問卷調查,成都市僅有18.3%的被訪者偶爾聽說過“城市礦產”,70%的被訪對象沒有聽說這個名詞。一些政府部門狹隘理解“城市礦產”,認為發展再生資源產業是企業的自身行為,政府重視不夠、投入不足;企業對再生資源產業缺乏認識,執著于原生資源開采,甚至舍近求遠,不惜投巨資到境外找礦;民眾環保意識、節約意識和綠色消費意識淡薄,調查顯示,80%以上的社區沒有垃圾分裝設施,95%以上的家庭沒有進行垃圾分類。
2.企業規模弱小、技術落后。四川省“城市礦產”存在底子薄、起步晚、規模小、技術落后等問題。據四川省商務廳不完全統計,再生資源企業8821家,其中國有企業125,家,現有的相關企業,大部分拆解、加工廢棄塑料、廢鋼鐵、廢紙等,缺乏高技術,甚至實用技術的支持,處于粗級加工階段,在產業鏈的最底端,經濟效益低下。“一個爐子,一個企業”的小作坊,“戶戶收購、村村冒煙”現象在一些地方屢見不鮮,違規拆解無證加工,回收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
3.行業管理混亂,缺乏規范。目前,除試點項目和示范企業外,四川省多數企業“城市礦產“開發基本處于自發狀態。首先回收環節雜亂無序。從收荒匠—個體經營小業主—私營大戶—國營回收企業,回收鏈條長、成本高,導致正規企業收不夠、吃不飽,形不成產業規模。其次生產環節缺乏規范。由于缺乏再生資源生產標準,高排放、高污染的造紙、煉鋼、煉鉛等“五小”企業在行業內普遍存在,“二次污染”問題嚴重。
4.政策扶持薄弱,法規不健全。“城市礦產”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重功能,要求政府采取更多的推動措施。四川省近日出臺了《循環經濟促進法》,但是現有的一些法律法規不系統、不配套,特別是廢物回收責任、廢物拆解利用、無害化處理標準等方面的法律規范缺乏,尚未在領導體制、政策導向、價格機制、資金投入等方面,形成促進加快“城市礦產”發展的合力。
作為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突破和創新,四川省“城市礦產”事業建設周期長、難度大、涉及面廣,如何發展“城市礦產”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規模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緩解資源瓶頸約束,發展循環經濟,必須有健全的法規和完善的機制作保障,才能確保持續發展、快速推進。
1.立足資源現狀,做好產業規劃。做大做強“城市礦產”,應按照成渝經濟區、天府新區和四川省“十二五”總體要求,將“城市礦產”納入四川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編制發展“城市礦產”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實施方案,按照廢物回收、拆解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三大系統,建立起社會化的產業發展體系,對“城市礦產”發展進行更高層次的戰略定位。做好四川省“城市礦產”產業規劃,應綜合考慮資源基礎、園區分布、產業發展、城鎮建設等因素,形成專業突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產業集群,整體提升四川省再生資源的產業集聚力、要素轉化力和區域競爭力。
2.加強政策扶持,加大立法保障。一方面,政府既要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資源再生產業在四川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把大力發展資源再生產業作為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節約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舉措,抓緊出臺加快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加強對“城市礦產”發展的政策支持;在相技術引進、信貸、外貿政策、市場準入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對回收、加工處理、信息網絡等方面的示范項目,優先安排技改資金和財政貼息。建立開發“城市礦產”的財政援助和專項基金,利用低息貸款、自主研發和市場推廣補貼等多種形式支持再生資源企業,健全稅收配套政策,出臺鼓勵企業使用再生資源產品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研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如制造商和經銷商電器回收責任條例,公民回收廢舊產品、繳納環境稅的強制義務等,提高產業的法律支撐力度。
3.加快園區建設,實現聚集效應。加快園區建設應注重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園區建設應按照“基礎設施共有、相關企業共聯、有效資源共享、環境污染共治”的原則和“大工業、大物流、大建設”的發展定位,努力打造集廢品回收、綜合開發利用、再生原料批發、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研開發多功能于一體的示范園區。二是園區建設應注重產業空間布局,采取專業和綜合產業園區以及生態工業園的空間發展模式,通過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集中大量的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承接上游企業廢棄物的再加工,又為下游企業提供再生原材料,實現資源利用集群化,發揮產業聚集效應。三是園區建設應瞄準產業鏈條走精深加工之路。按照產業鏈的有機聯系,積極發展中間產品,大力發展下游精細產品,提高加工配套水平,不斷延伸和拓寬產業鏈條,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向綜合加工的升級轉變。
4.健全市場體系,形成閉合鏈條。將回收網點、再生資源回收企業、交易市場建設納入城鎮建設發展規劃。重點是進行“三網”“、三場”建設。“三網”,即回收網、物流網、電子交易網;“三場”,即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再生原料交易市場、再生產品交易市場。充分利用、整合現有回收渠道,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規范建設,以定時定點收購、預約收購、網絡收購等方式,建立回收網;整合現有資源,建起現代化的物流企業,高起點規劃建設物流網;建起四川城市礦產電子交易網,及時發布市場供求信息、政價格動態和政策法規信息,努力實現資源集散網絡化。建立起以社區回收站點和分揀中心為基礎,交易市場為核心,加工利用為目的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
5.強化環境保障,規范環保標準。“城市礦產”是一個對環保影響十分敏感的產業,管理不到位,很可能會成為環保的重災區。因此,一方面國家要盡快建立和完善資源循環利用的產品制造、再生產品利用產業規范;另一方面,堅持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建設同步進行,堅決杜絕“先污染、后治理”現象。對廢舊物分類、分拆、分解、分加工,從清潔生產、減量化消耗和零污染抓起,將廢渣、廢液、廢氣和粉塵排放嚴格限定在國家標準許可范圍之內。建立健全園區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建設,堅持“環保第一審批權”制度,積極做好節能減排,推動“清潔生產”,積極培育綠色企業,推廣綠色工藝,倡導綠色管理,為再生資源產業的大發展、快發展和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6.引導綠色消費,推動全民參與。發展循環經濟,不僅要發揮好政府、企業主體的作用,更需要全民的共同參與。要廣泛開展城市礦產循環經濟基礎知識教育培訓,提高廣大群眾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循環經濟理論知識,增強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樹立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觀念。加強社會層面宣傳引導,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網絡等部門和行業要廣泛宣傳節約資源、發展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弘揚先進典型,曝光資源浪費行為,倡導節儉文明,普及垃圾分類分裝、高效回收利用廢棄物的方法,把節約資源、回收利用廢棄物逐步變成市民的自覺行動,逐步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