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武 馬麗榮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21)
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1]。
農產品供應包括加工、運輸、存儲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方面,同樣也是現代物流的組成部分。物流是實體產品從供方到需方流動的過程,它整合了運輸、存儲、加工、包裝、配送和信息處理等基本的功能要素。農業產業化應當包含農業物流。所以,要想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發展農業物流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注。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巨大的農產品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的物流市場空間。截至2009年我國糧食(含谷物、豆類和薯類)的年產量為53082.1萬噸,棉花為637.7萬噸,油料為3154.3萬噸,煙草為306.6萬噸,茶葉為135.9萬噸,肉類為7649.7萬噸,牛奶為3732.6噸,禽蛋2742.5萬噸,水產品為5116.4萬噸[2]。
在我國,農業物流的組織性比較薄弱,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程度較低。尤其是農產品物流基本上停留在傳統自然經濟的模式內。雖然農產品總量巨大,但農產品加工范圍非常小,并且平均產出率也不大。國家統計局所顯示的農戶調查數據[2]見表1。

表1 2009年主要農產品農民人均銷售量(公斤)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自售模式還占有較大比例,農業物流的集約化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自售模式一是導致物流鏈條加長,二使得農戶本身的物流成本加大,初級農產品價格上漲。
大多數農產品沒有經過加工或只是經過簡單加工就進入市場,使得農產品附加值的增長度較低。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率為90%,農業增加值超過2倍,加工食品的消費量超過80%。但在我國,加工率僅為20%~30%之間,農業增加值比率僅為80%,而加工食品消費量小于30%。在農產品的產品鏈條中,末端的物流環節相當重要,但其重要性還未得到有效認識。
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農業技術的應用在農業物流中占據突出的地位,而目前的保鮮技術無法適應當前農業物流的需要。農產品的物流周轉率和交易時間是農產品鮮度的制約因素,它需要物流效率的提高和保鮮技術的跟進。在我國,根據統計,水果和蔬菜的物流環節損失率達25%~30%,但這一指標在發達國家低于5%,這一指標的取得得益于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冷鏈。我國當前薄弱的保鮮技術與農產品巨大產量形成反差,如不加以解決,高損失率將無法扭轉。
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無法滿足當前農村地區現代農業物流的要求,從而導致農業物流成本的持續增加。當前,鄉村道路的等級較低,廣大農村地區路網的連通性也較低,由此造成農業物流的周期加長,同時,由于生產和銷售之間的斷層以及加工能力的不足,農產品集中上市之前的損失將放大,從而造成農民利益大為受損。
當前,不僅農民,甚至一些龍頭企業都缺乏對農產品信息的把握,這是造成農產品產銷脫節、庫存過剩的關鍵因素。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常常出現農產品供過于求的市場狀況,使得資金回籠的進程放慢。
建立在農業產業化基礎之上的現代物流可以減少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以及農業生產資料從工廠到田地的循環周期及環節。現代物流通過建立物流網絡系統,使得生產者及消費者之間的生產、存儲、銷售等環節盡量減少,從而盡量實現生產和消費的面對面。
現代物流的標志之一是擁有強有力的信息網絡,優秀的物流企業是建立在充分的市場供求信息及廣闊的配送網絡基礎之上的。基于農業產業化的現代物流可以形成統一的、全國性的農業信息網絡。它不僅可以擴展農業產業化的范圍,而且可以將農產品從低價值的生產領域轉換為高價值的需求領域,因此,基于農業產業化的農業物流實現了農產品的規模經濟和空間價值。
基于農業產業化的農業物流可以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當前農民的生產狀態與多變的市場環境相互脫節,而現代農業物流可以改變這一現狀。通過信息共享,一方面可以引導組織農民調整生產結構,從而與真正市場需求對接。另一方面,可以使得農業生產資料向規模化的農業生產靠近。
傳統的農業物流通常是分散的,農業深加工企業與廣大農民的連接也不緊密。現代農業物流可以組織更廣泛的農民進入農業產業化生產模式,同時可以大為降低流轉成本,提高農民收益。因此,強化農民與龍頭企業的連接從而可以形成雙贏的利益共同體。
現代物流企業雖然以現代物流技術和先進管理理念為基礎,但其相對來說,仍然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以產業化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物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對物流企業來講,也可以減少物流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發展現代農業物流是減少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流通成本的重要途徑。但是當前農業運行和組織模式下發展現代農業物流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我國,農業生產的特點仍然是平均產出率低,生產率及商品化率也較低,農業生產缺少有效的組織[3]。所以明顯地,在這種狀況下發展現代物流是不可行的。因此,現代農業物流的成熟必須以農業產業化為基礎。
農業龍頭企業可以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使得農產品在生產流通等環節中實現規模化管理。事實上,發展現代農業是現代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方面,也是農業產業化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求當地政府和農業管理部門,包括農業龍頭企業給予建設現代農業物流充分的認識,其規劃應列入區域農業產業化的總體規劃之中;其次,要求相關農業部門給予現代農業物流優先政策及財政支持;第三,建設促進農民權益的政策動力環境。
從物流的管理和組織形態看,主要分自營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兩種。第三方物流是專業化的物流企業,它并不參與生產和銷售過程,但為商品流通提供物流服務。第三方物流的發展水平是區域物流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在我國,當前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相當不平衡,在大部分地區主要還是低層次和小范圍的農業物流運營模式,無法滿足全區域的現代物流需求。各地應當根據本地實際采取逐步推進、分類發展的原則發展農業產業化。從這一層面來看,我國應采取兩種形式發展農業物流:第一種是以農業產業化組織為主體的自營物流,第二種是將農業物流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當前,可以在完善自營物流的基礎上逐步引導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有很多,主要有“公司+農戶”、“批發市場+農戶”、“農民經濟合作組織+農戶”等[4],所以農業物流的主體可以是龍頭企業、流通企業或農業協會。我們可以根據本地實際選擇合適的農業物流經營主體,但是將分散的農民組織到統一的經濟合作體是發展高效農業物流的唯一途徑。
發展農業物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農民收益和降低流通成本,所以要正確處理農業物流利益分配方式。物流被認為是“第三利潤源”,其中潛藏著巨大的利潤空間有待企業發掘,通過建立高效的供應鏈管理體系,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會大幅降低。因此,一個健康發展的農業物流必定會降低農產品田間到餐桌、農業生產資料的制造到田地的流通成本,從而提高農民收益。
首先,應當積極引導農民參與農業物流過程,不斷提高農民加入經濟合作組織的程度;其次,需要改變現存的單一體制,鼓勵農戶、龍頭企業和批發商根據市場需求選擇適合的物流形式和物流企業;再次,應當限制對降低流通成本和增加商品附加值無益的企業進入農業物流領域。
在過去的20多年中,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本上滿足了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需求。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它不能實時調整波動的農產品流通信息。缺乏包容的、準確的和快速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管理系統網絡,從發展農業物流角度來講是一個重要的限制性因素。為解決這些瓶頸問題,近幾年來,農業部加速建設農村經濟信息基礎設施。大部分商業企業也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但仍然存在著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信息度不夠集中;二是對農民和企業的有效性不強;三是信息質量低下。由于缺乏全國性的信息網絡平臺,農產品的流通采取的是自發性的調節方式。農業流通信息網絡應當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決廣大地區小農經濟問題。應當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農業信息網絡平臺來整合各種農業資源,其信息可以被全面實時采集、處理、分析和發布。同時,其建設也應當與電子商務、超市鏈及物流配送相結合。
農產品采摘、保鮮、包裝、運輸等環節都需要物流技術的支撐。在我國,以前研究方向集中在農業種植和保護技術的應用,后來的研究者們將注意力放在農產品加工領域,而很少有人對農產品流通技術感興趣。伴隨著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這種狀況已經發生很大的改善,但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高損失率依然未得到有效解決。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需要政府和企業擴大合作領域,加大研發力度,不斷增加研發投入。
[1]人民日報社論.論農業產業化[N].人民日報,1995-12-11(1).
[2]甘肅經濟信息網[DB/OL].http://www.gsei.com.cn/ziliao/sh uju/default.htm,2012/12/01,2012/12/20
[3]邵堞群.陜西省糧食物流現狀及分析[J].農業經濟,2010,10(1):48.
[4]李寧,劉翔天.區域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實證分析——以河北省衡水市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