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聞
(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 廣西 南寧 530023)
刑罰是以國家名義對犯罪人實施的一種特殊的懲罰方法,既是對犯罪人特定權益的強制剝奪,也是對其犯罪行為的否定性評價。犯罪人是刑罰的直接承擔者,對刑罰必然會產生相應的心理反應,這就是刑罰的個體心理效應。它可以分為正向和負向兩個方面,正向心理效應對促使犯罪人認罪悔罪,改邪歸正,重新做人有著重要作用,負向心理效應則起相反的作用。因此,重視研究犯罪人刑罰的個體心理效應,掌握其各種影響因素,對指導我們采取有效措施強化犯罪人的正向心理效應,減少和避免其負向心理效應出現,最大程度地實現刑罰目的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心理效應是人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而做出的反應,包括認知的形成、價值觀的改變、情感的變化、需要動機結構的調整等。刑罰心理效應是心理效應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指犯罪人、被害人和社會大眾對國家創制、適用、執行刑罰所產生的心理反應。相應地,刑罰的個體心理效應是指犯罪人受到懲罰處罰所產生的認知、情感、需要、動機等心理變化和反應。既包括犯罪人在此過程中對刑罰、犯罪成本、法律權威性的理性認知,也包括其對刑罰后果的感性體驗。刑罰的個體心理效應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可變性。即心理效應隨著教育改造和人生境遇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二是能動性。即犯罪人對刑罰懲罰的認知,及由此產生的痛苦、恐懼體驗是自主能動的。三是導向性。犯罪人在受刑罰處罰過程中形成的觀念、需要、動機等心理成分影響著其心理和行為的方向。
犯罪人在受到刑罰懲罰的過程中的心理反應往往是復雜多樣的,根據其社會評價意義可分為積極意義上的正向效應和消極意義上的負向效應。
簡單地說,刑罰的個體心理正向效應是在刑罰適用得當和教育改造得法的情況下,犯罪人產生痛苦和恐懼、認罪悔罪、良心自責、敬畏法律、感激幫教和決心改過等有利于其改過自新的心理變化。
1.痛苦和恐懼心理。痛苦心理效應是指通過刑罰的實施給犯罪人造成“一種強烈、持久并希望盡快擺脫的不愉快的否定性情緒體驗”。[1]恐懼心理是指犯罪人因身處監管情景下而產生的懼怕心理。痛苦和恐懼是刑罰的基本心理效應,是刑罰威懾作用的體現。刑罰正是通過給犯罪人造成適度痛苦和恐懼心理效應,以抵消其通過犯罪獲得的快樂體驗,使其痛定思痛,反思犯罪行為后果,從而改過自新。
2.得不償失心理。一般來說,犯罪人實施犯罪是為了獲取一定的利益或好處,以滿足其不良需要。因此,犯罪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往往會反復估量投入產出的比例,權衡得失。如果犯罪人感到得不償失,則能消除或減弱犯罪動因,遏制犯罪沖動,達到預防犯罪目的。刑罰的最基本手段是剝奪和限制犯罪人的人身和其它民事權益,使其付出人身自由、家庭幸福、事業成就、名聲榮譽、錢財,甚至生命等犯罪成本,并且犯罪代價明顯大于收益,產生得不償失心理。
3.良心譴責心理效應。良心是人對道德價值標準和責任的自覺意識與體驗,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評價和心理調控心理。良心弱化或泯滅是犯罪人實施犯罪的重要因素。“刑罰不僅剝奪犯罪人一定權利和利益,而且還借此表明國家對其行為的否定評價和譴責”,[2]以喚醒其良心,引導其進行自我譴責,恢復良心的行為調控功能,勸導善舉,阻止惡行沖動。
4.悔改心理效應。一般情況下,犯罪人雖然實施了犯罪行為,但并不意味著其積極心理成分完全喪失,他們還是具有一定的道德良心、是非觀念、正常的情感需求和分辨善惡利弊的能力。即犯罪人的心理和行為具有一定的可矯正性。刑罰發揮懲罰和教育感化功能,一方面通過懲罰使犯罪人權益受到損害、自由受限而心生恐懼、痛苦;另一方面通過教育感化使犯罪人認識到罪行給自己、被害人、親友和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激發其家庭和社會責任心,產生悔改心理效應。
刑罰的個體心理負向效應是指在刑罰實施過程中,犯罪人產生的不利于其認罪悔罪,重新做人的心理效應。
1.抵觸和對抗心理效應。犯罪人認為自己受到刑罰畸重或在刑罰實施過程中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而產生的不服、不滿情緒,以及不配合管理、抵制改造,甚至對抗監管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認為自己沒有犯罪或是定罪不準,量刑過重。二是認為在刑罰執行過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權益受到侵害。三是犯罪合理化或錯誤歸因,認為自己犯罪是出于被迫,或把犯罪錯誤歸因于社會和他人。四是一些犯罪人具有極強的反社會心理傾向,對國家政權、社會制度持有強烈的仇視和敵視心理。
2.適應心理效應。指犯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行為上逐漸適應刑罰懲罰的措施以及由此帶來的痛苦體驗。適應心理效應在一些“二進宮”、“多進宮”和刑期較長的犯罪人身上表現最為明顯。他們因為有多次或長期服刑經歷,對刑罰的執行措施和管教過程有了充分了解,加上較長的刑期使其出現“自由離我還很遙遠”、“低頭過屋檐”的心理,并由此產生對監獄生活的應對性適應,逐漸失去對刑罰應有的畏懼。
3.犯罪動機惡化心理效應。犯罪動機是引起和支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在動力,是犯罪主觀惡性的核心成分。從某種意義上講,實施刑罰就是要消除犯罪動機,遏制犯罪沖動。由于在偵查、起訴、審判和教育改造過程中,政法機關的工作存在不足,如刑訊逼供、刑罰過重和監管粗暴等現象,導致一些犯罪人產生嚴重的報復心理,出現犯罪動機惡化現象,引發監內犯罪或離監后的犯罪現象。
實施刑罰就是要追求刑罰正向心理效應的最大化,盡量減少和避免負向心理效應,充分發揮刑罰的改造和預防功能。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影響刑罰的個體心理效應的各種因素。
刑罰創制是指刑罰的制定、修改和廢除。刑罰的實施是以刑罰的創制為前提的,創制的質量高低從制度層面制約著刑罰功能的實現,對刑罰的個體心理效應有著極大的影響。刑罰創制的質量表現在刑罰制度的諸多方面,其中對刑罰的個體心理效應影響較大的因素主要有公正性、相適性和人道性等。
1.刑罰創制的公正性。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定罪量刑關系到犯罪人的重大利益,而定罪量刑是以刑事法律為依據的。因此,沒有刑罰創制的公正性,就不可能有刑罰適用與執行的公正性。當刑罰制度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符合社會心理,刑事法律就成為人們公認的天平,犯罪人在受到刑罰時就會更多產生正向心理效應。反之,則可能引發負向心理效應。如在創制時,如果把社會成員普遍接受的行為,或者相當多社會成員習以為常的行為,或由國家政策直接引起的行為定性為犯罪,并加以懲罰。刑罰創制的公正性就一定會引發廣泛質疑,勢必影響刑罰的個體心理正向效應的形成。
2.刑罰創制的罪刑相適性。指刑罰創制要使刑罰的性質和強度與犯罪的性質、情節和主觀惡性相稱。荀子曾提出“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即罪刑相適則法律威力得以彰顯,使犯罪人恐懼;不相適就褻瀆法律,犯罪人不會悔改。一般來說,畸重可能引發犯罪人不服或不滿,甚至仇視的心理;畸輕則使犯罪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就可能產生輕視刑罰,藐視法律的負向心理傾向。
3.刑罰創制的人道性。是指刑罰創制應符合人性。“是人道主義精神在刑罰創制中的體現,在刑罰立法中融入人道主義精神早已成為一股無法阻擋的潮流。”[3]但是,在刑事立法中要徹底體現人道性還存在一些困難。當前對刑罰創制的人道性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嚴刑峻法可以彰顯刑罰威懾力,使犯罪人付出沉重的代價,產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效應。有人認為嚴刑峻法同社會文明進步背道而馳,特別是野蠻的報復性懲罰方式往往會使犯罪人產生抵觸和對抗心理等負向效應。
刑罰適用是指法院對犯罪人依照一定程序定罪量刑的司法活動。當前,在刑罰的適用中影響刑罰的個體心理效應的突出因素有以下幾種:
1.刑罰適用中的枉法裁判。刑罰是懲罰犯罪、伸張正義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手段。枉法裁判是刑罰不公的典型表現,它極大地削弱刑罰應有的威懾作用。在現實中,審判活動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枉法裁判現象時有發生。枉法裁判難以使犯罪人相信刑罰是犯罪的必然后果,使刑罰的威嚴受損,道德導向功能失靈,預防犯罪的作用弱化。
2.刑罰適用的及時性。“懲罰犯罪的刑罰越迅速和及時,就越有益。”[4]犯罪學研究表明,刑罰可以使犯罪人把刑罰造成的內心痛苦同犯罪行為聯系起來,形成條件反射。這有利于犯罪人形成刑罰正向心理效應。“刑罰及時是實現刑罰目的的重要條件,如果刑罰不及時,則會大大削弱效應。”[5]
3.刑罰適用的過度“誤差”。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于審判人員的刑罰觀和對具體刑事法條的理解存在缺陷,在事實認定、法律適用上出現不當或錯誤;二是由于審判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少數審判人員把握自由裁量的能力較差,自由裁量幅度過大。刑罰適用的過度“誤差”的結果是刑罰畸重畸輕,容易引發犯罪個體心理負向效應。
影響刑罰執行的因素是很多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從減少或避免刑罰的個體心理負向效應,提高刑罰執行效果的角度出發,在這里主要討論消極因素。
1.片面強調懲罰,忽視教育。刑罰的直接目的是預防犯罪,主要途徑:一是懲罰,二是教育。《監獄法》將懲罰和教育規定為改造罪犯的兩大基本手段,要求將懲罰和教育相結合。有效的思想教育可以幫助犯罪人認識罪行的危害性、丑惡性,從心靈深處反省自己,激發良心,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法律意識,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然而,在刑罰執行過程中,有個別執行部門片面強調懲罰,重視勞動,忽視教育引導,把教育放在次要地位,甚至把改造等同于勞動,出現“只有勞動,沒有教育”的情況,簡單地把犯罪人視為勞動力,監獄變成了“工廠”“、農場”。經常性的超時間、超強度的勞動容易引發犯罪人的抵觸情緒和對抗行為,影響教育改造的有效開展。
2.考核與獎懲隨意性大。當前我國監獄對犯罪人的考核主要形式是日常記分制度,《罪犯日常百分考核細則》是記分的依據,分數同犯罪人的減刑、假釋等密切相關,嚴格依法執行考核與獎懲制度對激發犯罪人自我改造的積極性有著重要作用。在實際工作中,一些管教干部進行考核和獎懲時,以個人好惡為轉移,以言代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進行考核與獎懲,嚴重影響犯罪人改造自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三課教育”缺乏個性化。思想、文化、生產科技三課教育是監獄教育改造的基本途徑。但一些監獄監區在開展三課教育工作中,沒有充分考慮犯罪人的刑罰類型、刑期、犯罪原因、家庭情況、個性差異和改造表現等情況,教育措施的針對性不強,效果差。第一,在教育形式上,圖省事,只搞集中教育,忽視個別教育。第二,在教育內容方面,沒有根據犯罪人的知識層次、心理需求和個人經歷等進行精心選擇。第三,教育方法單一,說教、命令和訓斥成為主要手段。第四,只重視監獄教育,忽視發揮社會和家庭的幫教作用。
4.管教工作中存在腐敗現象,嚴重影響法律威嚴。少數管教干部宗旨意識淡薄,法律意識不強,私欲膨脹,在管教過程中搞權力尋租價,進行權錢交易,嚴重損害隊伍形象。對于長期處在封閉環境中的犯罪人來說,管教干部的腐敗枉法行為對其有強烈的不良心理暗示和思想誘導作用,容易進一步弱化其法律意識,妨礙其正向心理效應的形成,影響教育改造的有效性。
[1]姜緒平,榮道福.論刑罰對犯罪人的心理效應[J].社會心理科學,2005(05).
[2]吳真文.刑罰制度的公正性設計[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8(05).
[3]李軍.對影響刑罰心理效應相關因素分析[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07).
[4]貝卡里亞.黃岡譯.犯罪與刑罰[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5]孫秋杰.論刑罰的及時性與社會心理效應[J].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19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