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李
(甘肅聯(lián)合大學外語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起源于德國,主要描述的是“主人公從童年或青年時代,在經(jīng)歷了尋求自我的磨練之后,進入能夠獨立應對社會的成年時代的過程。”[1]德國文學中,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為后世的成長小說建立了一種模式。成長小說于19世紀進入英國文學,在維多利亞時期極為盛行。其中,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1850)和《遠大前程》(1861)都是英國文學中成長小說的成功范例。
藝術家成長小說(K ü nstlerroman)是成長小說的一種類型,主要關注的是主人公作為一名藝術家在從無知到成熟的成長過程中,通過對藝術的追求和藝術技巧的日臻完善逐步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同時,藝術家成長小說也反映了作為藝術家的小說作者本人對生活與藝術、藝術家與社會之間深層關系的探索。在英語文學當中,喬伊斯的《一位青年藝術家的肖像》(1916)被視為藝術家成長小說的巔峰之作[2]。
《占卜者》是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勞倫斯“馬納瓦卡系列小說”的大結局,也是該系列中結構最為精巧、情節(jié)最為復雜的一部小說。小說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莫拉格·甘恩在成為一名成功的女作家的過程中,與強權、夫權、男權進行抗爭,并在一系列的得與失中尋找自己的社會角色,最終獲得了自主與獨立的成長歷程。女主人公的生活閱歷隨著她藝術造詣的加深而豐富,而其藝術水平也隨著個人的成長而日漸成熟。書中,莫拉格作為作家的經(jīng)歷構成了她個人成長經(jīng)歷的主要內(nèi)容,這使得該小說毫無疑問地可以被看作是一部藝術家成長小說。
然而,《占卜者》并非是一部傳統(tǒng)意義上的成長小說。盡管該小說體現(xiàn)了諸如無知、接受教育、旅行、愛情、尋求自我等傳統(tǒng)成長小說的特點,但它卻是在形式上沿襲成長小說模式,而其內(nèi)容和精髓都關注女性問題的成長小說。首先,該小說以反應男性為中心的文學傳統(tǒng),講述了一位由女性藝術家為主人公的成長故事。在否定女性主體性和自我身份的男權文學傳統(tǒng)中,女性角色大多是作為陪襯出場,并總是“與直覺、家庭集體和順從聯(lián)系在一起的”[3](P5)。這時,女性形象總是沉默、被動的。而《占卜者》中的主人公莫拉格是一名成功的女作家,這種身份賦予她一種能夠在寫作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并對此加以分析”[3](P114)的能力,并借此不斷地質疑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定義。其次,《占卜者》中的主人公追求的不僅是女性的獨立,更是作為個體的獨立,這也使得該小說從不同于傳統(tǒng)的女性成長小說。早期的女性成長小說中,女性的成長不是靠女性的自我意識而是依賴于男性的輔助和教誨。這類女性成長小說仍然沒有脫離男權文學的傳統(tǒng)。在夏洛特·波朗蒂的《簡·愛》(1847)中,盡管女主人公簡·愛在成長的過程中試圖沖破男權社會的重重阻力,但是她仍然不可避免地將自己的命運與羅切斯特的婚姻聯(lián)系在一起。《占卜者》中的莫拉格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和女性自主意識的角色。她追求的是女性的自我價值和女性獨立的話語權,并最終擺脫了對男性的依賴,將自己從男權社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弗里德里希·馮·席勒認為個人的成長作為一個體系可以分為“自然、文化和理想”[4]三個階段。在成長的第一個階段,個人與世界處于一種和諧自然的狀態(tài)之中,這是一種天真的階段。在文化階段,個人開始進入社會,其自然和諧的狀態(tài)會受到來自社會沖突與誘惑的威脅。在第三個階段,個人將會克服在社會中遇到的磨難,重獲一種第一階段更深層次的和諧。[4]
《占卜者》中,莫拉格作為成長小說的主人公,也經(jīng)歷了上述的三個成長階段。同時,她的個人成長還與她作為一名藝術家的成長交織在一起并進行著相互作用。
莫拉格的童年時光主要是在垃圾場上度過的。作為一個孤兒,莫拉格就像一件“破爛”,出身不明使得她無法與這世界建立任何關系,而被鎮(zhèn)上“撿破爛的”克里斯蒂收養(yǎng)也就成了合情合理的事。莫拉格用想象力來彌補她缺失的歸屬感。她給自己建造了一座“心靈的花園”,[5](P227)里面住著她想象中的隱形人。她開始對詞匯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總是不斷地詢問“這是什么意思?”年幼的莫拉格甚至嘗試著進行創(chuàng)作,開始了她對文字世界最初的探索。
上學之后,莫拉格進入認識世界的過程。她與同學的首次見面把她從相對自然的和諧狀態(tài)變成了公眾“注視”和嘲弄的對象。在校園里,因為她與撿破爛一家的關系和她那件又大又長的連衣裙而遭到同學的取笑。這一經(jīng)歷使她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與眾不同”,并且逐漸意識到別的女生穿的“短過膝蓋的裙子”就是一種社會習俗的代表,而她與克里斯蒂的關系已經(jīng)使得她被這種社會習俗排除在外了。
為了贏得小鎮(zhèn)社會的尊重,莫拉格“瘋了似的讀書”[5](P120)。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在語言方面的天賦能夠帶給她一種超過其他同學的優(yōu)越感時,她逐漸把語言當成一種武器來對抗來自外界社會的歧視與嘲弄。她開始關注自己的措辭:“莫拉格不再說粗話了。如果你十四歲了還說粗話會顯得你很沒修養(yǎng),見鬼,她可不是一個沒有修養(yǎng)的人。”[5](P109)她對語言的表述總是帶有詩意:“窗戶是眼睛,閉上的眼睛,簾子是眼瞼,奶白色的,花邊是它的睫毛。”[5](P37)莫拉格在不知不覺中為日后成為一名作家做著積極的準備。在她看來,把自己變成被男性社會所接受的一員和成為一名作家同樣重要。然而與克里斯蒂一家的關系已經(jīng)決定了她只能處在馬納瓦卡的社會邊緣。她向往著離開小鎮(zhèn),離開那個“受限制的和限制人”[7](P197)的環(huán)境,“按自己的方式生活,”[5](P153),靠寫作來謀生。
和所有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莫拉格“離開了代表著壓抑環(huán)境的家鄉(xiāng)......去外面的世界獨立生活。”[6](P17)山姆·布魯法布指出:“逃離總是意味著從一個現(xiàn)實走向另一個現(xiàn)實”[7](P5),“無論逃向哪里,這種逃離只會令主人公更加加深對生活的認識。”[7](P8)莫拉格的情況正是如此。離開馬納瓦卡之后,莫拉格即將面對另外一種現(xiàn)實。弗朗索瓦·喬斯特指出:“成長的原動力是社會……進入社會的人才能被稱得上是這類小說真正的主人公”[8]。進入社會后獲得的經(jīng)驗和教訓,會徹底結束莫拉格與世隔絕的“天真”狀態(tài),塑造她、磨練她、改變她對生活以往的認識。
去上大學之后,莫拉格換了“新形象”。[5](P186)此時的莫拉格還不具備對女性自我價值進行定位的能力,而她為了迎合社會習俗所做的改變,只不過把自己變成了符合男權社會理想的柔弱女性。作為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女性,莫拉格視婚姻為帶她走出邊緣處境的途徑,希望借此步入體面社會的“中心”。然而,她的這種偏離中心的邊緣化地位并未得到任何改善,反而因此陷入更深層次的矛盾沖突之中。
與她的大學教授布魯克·斯蓋爾頓結婚以后,莫拉格發(fā)現(xiàn)他們的婚姻對她而言意味著她必須要否認并抹煞自己的過去,壓制內(nèi)心的聲音,失去自己的名字,從此被布魯克視為“他的女人”,并接受布魯克所代表的男權社會對女性從外形到內(nèi)心的重塑。為了討得布魯克的歡心,莫拉格任由他擺布,并刻意改變她的行為方式和言語習慣來迎合他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對自己的重新塑造。當她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時,她已經(jīng)不能暢所欲言;當布魯克帶有警告意味的對她說“聽著”時,她甚至發(fā)現(xiàn)自己的聲音已經(jīng)完全消失了。失去了自己的過去和自己作為女性獨特的聲音,此時莫拉格已經(jīng)完全變成布魯克的“小東西”,而不是她自己。當莫拉格因為生活空虛而開始寫作的時候,她必須要在布魯克下班前“走出自己的小說”[5](P229)為他準備晚飯,因為只有這樣莫拉格才不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影響布魯克的生活。此時莫拉格的個人屬性已經(jīng)被布魯克“好妻子”的定義所扭曲,她感覺她的自我?guī)缀跸Р灰娏恕?/p>
布魯克甚至開始對她的藝術追求指指點點。他總是想要給莫拉格強加一些帶有“權威性的”、具有否定意義的建議來控制莫拉格的自我表述。在讀過她的第一部小說之后,布魯克評論道:“我在想,主角——莉拉克——是不是表露了一些我們以前從未談論的問題?”[5](P246)作為男權社會觀念的代言人,布魯克所指的“我們”并不包括莫拉格,這個“我們”代表的是男性文學權威以及被這種權威排除在外的女性話語權,而他的評論正是對女性聲音的壓制和否定。“不,莉拉克沒有說。是她(莫拉格)說的。兩者區(qū)別很大”[5](P247)莫拉格開始反抗。她的回答是一種女性對男權觀念的對抗,她的觀點不僅表達了從女性視角看待傳統(tǒng)的重要性,更是對勞倫斯在小說中“從女性視角來描述已經(jīng)被描述過的內(nèi)容”[3](P110)的最好詮釋。莫拉格開始被同時產(chǎn)生的順從與叛逆的沖動所分裂[9](P152),并在爭取自己獨立的人格與繼續(xù)扮演傳統(tǒng)女性角色之間痛苦地掙扎。
莫拉格開始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寫作。寫作賦予她獨立思考和自主創(chuàng)作的能力,讓她開始認真地審視自己的婚姻,并且試圖擺脫她被布魯克視為他個人作品的處境。為了將自己從布魯克想象的客體中脫離出來,莫拉格開始不斷地講述自己刻意隱藏的過去,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觀點。當布魯克表示拒絕承認她在寫作方面也有自己的見地時,她終于因為憤怒而爆發(fā),對布魯克的反抗就此達到頂點。[5](P257)莫拉格的第一部小說出版之后,她用自己的成功挑戰(zhàn)了布魯克所代表的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否定。小說的出版賦予曾經(jīng)失語的莫拉格一種敢于對布魯克說“不”的力量,并最終“掀開了試圖將她限制于傳統(tǒng)女性角色的那層屏障”[10](P106)。
莫拉格再次出逃。如果莫拉格的第一次出逃是為了生存,那么這一次,莫拉格為的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和獨立。
莫拉格毅然離開了布魯克,去營造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可以在其中自由探索“小說與現(xiàn)實、語言與社會之間的真正關系”[11]的空間。在這個獨立面對生活、自主構建人生的過程中,莫拉格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即將開始。
莫拉格在一間小閣樓里靠給房東打雜營造了第一個自己的空間。在這里,莫拉格除了“發(fā)瘋似地寫文章”[5](P299)之外,還必須承受一個單身母親要面對的社會偏見。女兒出生后,莫拉格開始經(jīng)歷女性在家庭與職業(yè)之間的“角色沖突”[12],她的工作必須要為照顧女兒而讓步。每當莫拉格想把她“同時作為職業(yè)女性和一個母親的身份相分離時”[13],她總會被這兩種身份之間的沖突折磨得筋疲力盡。寫作對于莫拉格來說是一種“對于女性而言要比男性克服更多的困難才能夠實現(xiàn)的目標”[10](P100)。這些“困難”使得莫拉格同時作為女性、母親和作家的成長經(jīng)歷顯得更加復雜和艱難。莫拉格在克服這些“困難”,在女性身份與職業(yè)生涯之間求得平衡的過程,正是她通過成長在內(nèi)心樹立一種堅定信念的過程。這種信念支撐著她在現(xiàn)實世界中兼顧職業(yè)與家庭,成功地扮演女性的多重角色。
莫拉格在與傳統(tǒng)的、將女性局限于家庭內(nèi)部的社會觀念進行抗爭的同時,還要不停地與寫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語言問題作斗爭。作為一個作家,莫拉格總是不斷為語言的模糊性和復雜性而煩惱。在莫拉格用文字構建世界的過程中,她開始不斷地探索語言的本質。她曾以為“語言無所不能。能夠施展魔力、妖法,甚至創(chuàng)造奇跡。”[5](P4)但是隨著閱歷的增長,她發(fā)覺人類的情感有時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這種想法讓她逐漸接受到語言的局限性,承認語言只是在“有時候”才能表達她對生活的感悟。此時莫拉格已經(jīng)能夠成熟地看待自己的不足、接受生活的殘缺。
寫作是讓莫拉格進行縝密思考、完善自我意識的一種重要途徑。莫拉格在對文字的探索中獲得了一種作為作家獨有的智慧與洞察力,并由此獲得了一種獨立意識。通過寫作,莫拉格能夠從現(xiàn)在的角度正視并評價曾被她否定的過去,探尋自己的真實身份,并在創(chuàng)作的同時用語言表述自己作為女性對生活的感悟。
小說的開頭,“現(xiàn)在”的莫拉格正在創(chuàng)作她的第五部小說。她出版的每一部小說“都是對自己個人經(jīng)歷的改寫,而與此同時又超越了獨特的、個人經(jīng)歷的局限性。”[14]女作家的身份使得這些故事的敘述者變成了女性敘述聲音,并使得敘述者在敘述的過程中能夠自主地構建女性的話語模式和行為模式。同時,莫拉格通過將自己做為女性的、真實存在的個人經(jīng)歷融入小說,使得她所記錄的一切都變成了“事實”。而這正是由女性自主構建,并被長期排除在“傳統(tǒng)”之外的事實。
小說中,主人公作為藝術家登場是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需要。寫作即意味著話語權和創(chuàng)作力,因此作家的身份使得莫拉格為女性自我屬性的重新定義和在社會中的重新定位成為可能。這種可能性使得女主人公能夠在探索藝術實踐的同時探索藝術家尤其是女藝術家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而這個“社會”是長期對女性的主體性加以否定、并長期將女性視為藝術作品的對象而不是藝術品主動創(chuàng)造者的社會。在寫作的過程中,女作家莫拉格不僅能夠審視自己的生活,更能夠在深刻的反思當中將自己的人生體驗變成文字記錄下來,在自主地構建人生的同時為“失語之人代言”[9](P154)。正是由于“藝術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莫拉格取得了一種在以往的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難以取得的成功”[15](P200)。
通過莫拉格的成長經(jīng)歷,勞倫斯在小說中深入地探討了女性與社會,女性藝術家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重新構建了既定的社會傳統(tǒng)”[9](P1),為該小說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女性主義視角。莫拉格的成長是一個在生存和抗爭的過程中失去自我、找回自我、反省自我、實現(xiàn)自我,獲得最終勝利的過程[15](P201)。通過莫拉格作為一名女性藝術家的成長故事,勞倫斯了為所有的女性提供了一個能夠“重新審視女性在傳統(tǒng)文學中的地位”[16]的全新視角,同時也為女性藝術家構建了一個能在其中進行自主創(chuàng)作的“立足之地”。
注:
①小說中的引文均出自瑪格麗特·勞倫斯著,邱藝鴻譯:《占卜者》,譯林出版社,2004年。
[1]Baldick,Chris.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24.
[2]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5.
[3]Hutcheon,Linda.The Canadian Postmodern[M].Toronto: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Schiller,Friedrich Von,ber Nave,Und Sentimentalische Dichtung[A].Hilton Lynn ed.Germany:Its People and Culture[C].Illinois:National Textbook Co.,1977:70.
[5]瑪格麗特·勞倫斯著,丘藝鴻著,占卜者[M].譯林出版社,2004.
[6]Buckley,Jerome Hamilton. Seasons of Youth: The Bildungsroman fromDickens toGilding[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17
[7]Bluefarb,Sam.Escape Motif in the American Novel[M].Ohio: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2.
[8]Jost,Fran ois.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M].New York:Bobbs-Merrill,1974:136.
[9]Greene,Gayle.Changing the Story:Feminist Fiction and the Tradition[M].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10]Franks,Jill.Voices of Irony and Parody as Exressions of Feminism[A].Ed.Christian Riegel.Challenging Territory[C].Edmonton: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Press,1997.
[11]Fabre,Michel.Words and the World:The Diviners as an Exploration of the Book of Life[A].Ed.George Woodcock.A Place to Stand On:Essays By and About Margaret Laurence[C].Edmonton:NeWest Press,1983:247.
[12]Sullivan,Rosemary.An Interview with Margaret Laurence[A].Ed.George Woodcock.A Place toStand On[C].Edmonton:NeWest Press,1983:73.
[13]Ward,Susan.Morag Gunn in Fictional Context:The Career Woman Theme in The Diviners[A].Ed.Coger,Greta M.K.McCormick.New Perspectives on Margaret Laurence[C].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96:182.
[14]Pamela McCallum“,Communication and History:Themes in Innis and Laurence”,Online,available at:http://lib.unb.ca/Texts/SCL/bin/get.cgidirect.
[15]Lindberg,Laurie.Wordsmith and Woman:Morag Gunn’s Triumph Through Language [A].Ed.Coger,Greta M.K.McCormick.New Perspectives on Margaret Laurence[C].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96.
[16]Howells,CoralAnn.Writing by Women[A].Ed.Eva-Marie Kroler.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anadian Literatur[e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