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軍 楊少波
(華中農業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0)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為解決“三農”問題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農村文化建設是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提高農民素質的基本途徑。農村文化服務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文化服務需要以政府為主導、文化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供給?!吨泄仓醒腙P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鼓勵其他國有文化單位、教育機構等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鞭r業高校在農科人才培養、“三農”問題研究、農村社會服務、農業文明傳承等方面特色和優勢明顯,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職能,可以為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農村文化服務的重要供給主體。農業高校的農村文化服務不僅影響農村文化建設進程,而且直接影響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目標的實現。
農村文化服務是指為滿足農村民眾的文化需求而由政府主導、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自愿參與進行的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保障農民群眾文化權益的文化產品及服務的供給活動。[1]基于農民群眾的主體性需求,農村文化服務的內容主要是指農村文體娛樂性服務、科技知識性服務、文化信息性服務等[2]。本研究采用田野調查法,以湖北省洪湖市洪林村為樣本村,問卷調查與個案訪談相結合,通過對洪林村村民的調查,從農戶需求的視角,分析研究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問題,對充分發揮農業高校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功能、促進農村文化建設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2012年6月,課題組對湖北省洪湖市洪林村農戶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部分農戶進行了個案訪談。入戶調查及訪談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當前農戶對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的需求、農業高校的農村文化服務供給、農戶對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的評價及供求對接狀況等。農戶問卷調查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被調查農戶采用剔除成員全部外出家庭后再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調查共發放問卷73份,回收問卷71份,回收率為97.3%,有效問卷71份,有效率為100%(被調查農戶占樣本村農戶總數的28%)。以樣本村在村具有代表性的全職務農的農民、村兩委委員、鎮駐村干部、農村中小學教師為訪談對象,共獲取訪談資料7份。
洪林村地處洪湖市區東北,水陸通達,交通便利。截至2012年,共有村民256戶,人口1281人,其中黨員153人。該村在經濟發展上堅持“集體經濟為主,混合經濟為輔,共同上升、共同富裕”的發展之路,形成了以工商業為主、農業為輔的經濟結構。擁有興洪紡織、興業棉紡、興湖農業等十余家骨干企業,資產總額8.5億元,其中自有資產戶均積累273萬元,人均55萬元。洪林村享有湖北省農村改革開放“一桿旗”之稱,村民享有從學前到高中教育免費、醫療免費、水電補貼、社會統籌養老保險、子女升學獎勵、年終利潤分紅等多項福利。擁有洪林文化宮、文體活動中心、村史展覽館、圖書館、“公民道德建設優秀格言文化墻”等文化設施,婦女鑼鼓隊、腰鼓隊、健身操舞隊,青年管樂隊、龍燈隊等10支文化活動隊伍,約300名隊員。全村文體活動常年不斷,文明新村建設成績突出。1982年以來,該村先后被評為全省文明單位、紅旗單位、全省文明村、全國文明村等。
從問卷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來看,被訪問者在年齡段上以中青年農民為主(26-50歲),占84.5%,抓住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骨干力量;職業上以全職、或半職、或臨時性務工者為主,兼有全職務農者、基層管理者(村組干部)等農民群體,與該村工商業為主、農業為輔的經濟結構相吻合;文化程度上以初中、高中學歷為主,占85.9%,農民文化水平較高;政治面貌上普通群眾占絕大多數,黨員僅占14.1%,具有相當的群眾代表性;家庭年毛收入集中在1-3萬,占59.2%。
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要性的看法,設計了5個選項:“非常重要”、“比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說不清楚”。調查表明,認為非常重要的占53.5%,比較重要的占38%。充分反映出農戶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保持比較一致的看法,文化建設符合農戶意愿。文化是確定人們價值取向的坐標和引導人們前進的旗幟[3]。經歷了傳統農耕生活積累和現代文明社會洗禮的現代化小農,形成了文化價值共識。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4]。
農業高校以農科為主、面向“三農”展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明傳承等社會活動。相對于其他高校,農業高校在科技、人才等方面具有服務農村文化建設的明顯優勢。但調查發現,農戶不大了解農業高校服務農村文化建設的優勢。對農業高校服務農村文化建設優勢不太了解的占42.3%,了解一般的占35.2%。可見,農業高校與農戶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農戶對農業高校的特色與優勢認識有限。
盡管不大了解農業高校服務農村文化建設的優勢,但農戶較為一致地認為需要農業高校提供文化服務。認為農村文化建設中需要農業高校提供文化服務的占80.3%,體現出明顯的傾向性。說明目前農村文化服務提供相對有限,未能有效滿足農戶需求,農戶希望農業高校作為主體發揮相應的服務功能。
1.提供“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服務
對農業高校在哪些方面提供文化服務的調查,設計了5個選項:“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民政治思想”“、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協調家庭鄰里關系”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調查發現,對5個方面建設的服務需求均超過了20%。其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服務占87.3%“,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方面各占63.4%,“提升農民政治思想”、“協調家庭鄰里關系”分別占39.4%和21.1%。由此可見,在文化服務內容上,農戶希望農業高校提供促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方面“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服務。
2.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在經濟發展服務方面,農戶提出了從宏觀的村莊經濟發展規劃制定,到微觀的田間生產指導、市場信息提供等全面的服務需求,各項服務需求均超過了35%,其中“幫助制定村莊經濟發展規劃”占66.2%。說明農戶非常重視農村經濟,希望農業高校全面服務農村經濟發展;農戶十分關心村莊經濟發展規劃問題,希望農業高校幫助解決。
3.為“三農”政策宣講服務
對政策宣講服務的需求,調查顯示,農戶對農業高校宣講國家的基本政策、農業補貼等各項具體的惠農支農政策需求均超過了被調查者的45%。說明進入新世紀,農戶對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十分關注,期望提高政策認識和理解水平。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農戶從中受益,提出了更高的政策認知需求;二是基層組織政策宣傳不夠,農戶需要新的政策宣講主體。
4.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服務
對提供文化生活服務的調查,認為需要科普宣傳、文化專業人才提供、文藝演出、文化場館建設指導的,分別占67.6%、66.2%、53.5%和52.1%;需要農業高校贈送圖書資料、共享電子信息資源、協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間藝術活動指導的均超過了33%。表明農民重視自身的文化生活,希望農業高校能提供包括從指導文化設施建設到組織文藝演出、從策劃民間藝術活動到協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在內的全方位文化生活服務。
5.為農村社會關系協調服務
對協調農村社會關系服務的調查,認為需要進行道德規范宣講、法律宣傳與咨詢的均超過了77%,協助村委會宣傳典型人物、提高政策認知和執行力的均超過了52%??梢娹r戶對農業高校在協調農村社會關系、化解農村社會矛盾方面充滿期待,希望發揮重要功能。
6.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服務
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方面,超過49%的調查樣本認為農業高校應從農業生產和村民生活兩大層面提供科學指導。其中,涉及農業生產的科學開發利用土地等農業資源服務占71.8%,合理使用化肥等農資服務占57.7%,有效利用農業廢棄物服務的占49.3%;涉及村民生活的正確處理生活垃圾服務占66.2%。表明農戶具有強烈的生態保護意識,他們發現農業資源開發、農村生活垃圾等處理事關生態環境建設,希望農業高校發揮專業優勢,指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生態環境。
農戶對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提供的方式要求,是指農戶對文化服務的經濟性質、期限長短、具體途徑、參與人員、服務形式等相關需求。調查表明,農戶希望農業高校提供的文化服務以公益性、中長期、需求導向型為主,多員參與服務,能夠覆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諸多領域。
1.服務性質:無償的公益性為主
在服務性質上,52.1%的調查樣本認為農業高校應提供無償的公益性文化服務,提供有償的市場化服務的僅占19.7%。表明當前農村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不足,農戶對無償的公益性文化服務需求較大,對市場化的經營性文化服務需求有限。
2.服務期限:中長期為主
在服務期限上,80.3%的調查樣本認為應提供中長期服務??梢娹r民對農業高校文化服務有長遠需求,注重文化服務的長效性。這也符合文化建設作為一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建設、長效運行的基本規律要求。
3.服務途徑:需求導向為主
在服務途徑上,73.2%的調查樣本認為應“高校農村調研在先,文化服務提供在后”,38%的調查樣本認為應“農民提出需求在先,高校量身訂做在后”,傾向于農業高校選擇農戶需求導向為主的服務路徑。認為政府支持高校提供服務的占45.1%,表明農戶希望政府部門履行農村文化建設職責,助推高校需求導向型文化服務。
4.服務人員:多員參與
對參與服務人員的身份要求,農戶明顯傾向于農業高校在校大學生、專業教師參與服務提供,分別占被調者的59.2%和54.9%。同時,也希望大學畢業生、行政管理人員、校辦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等參與服務,各自占被調查者的比重均超過了22%。可見農戶希望農業高校師生員工多員參與農村文化服務。
5.服務形式:全覆蓋型服務
在服務形式上,超過60%的調查樣本傾向于專業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在校大學生利用假期提供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指導,超過35%的調查樣本對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或創業、行政管理人員為文化建設出謀劃策、校辦企業管理人員指導農業產業化等持肯定態度。表明農戶希望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人員能提供覆蓋農業發展、農村建設和農民生活等各個領域的文化服務。
據課題組了解,洪林村是華中農業大學對口支援村,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學校便以“科技下鄉”的方式,支援該村農業發展。2009年以來,開始“文化下鄉”,以文化服務提供的方式,支援該村文化建設,努力構建科技文化齊下鄉、全面支援村發展的校村合作新格局。調查發現,僅66.2%的調查樣本對農業高校是否為該村提供了相關的文化服務給出了肯定回答。主要原因在于,2009之前,華中農業大學主要提供科技服務,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服務起始于2009年,一些村民還未了解或感受到相關的文化服務。
1.綜合性農村文化服務
在文化服務供給內容上,提供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五個方面的文化服務。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文化生活方面,分別占調查樣本的49.3%和36.6%;生態環境改善、政治思想提升方面的服務次之,分別占29.6%和26.8%;家庭鄰里關系協調方面最少,僅占9.9%。
2.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農村經濟發展方面,提供了以“農業實用技術講座”“、幫助組建和指導運行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為主的服務,分別占調查樣本的39.4%和33.8%;“田間生產實踐指導”、“幫助制定村莊經濟發展規劃”、“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等服務均有涉及。表明農村經濟發展服務提供突出了技術指導和組織建立,服務相對全面。
3“.三農”政策宣講服務
“三農”政策宣講方面,提供了從國家的基本政策到農業補貼等具體的支農惠農政策宣講服務,占調查樣本的比重均超過了23%,尤其是提供了關系農戶切身利益的農業補貼、土地管理、農村金融、農民工市民化、勞動權益保護政策等宣講服務,契合農民的實際需求。
4.豐富農民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服務方面,進行了科普知識宣傳、輸送了農村文化專業人才、贈送了農業科技圖書,分別占調查樣本的39.4%、32.4%和33.8%。此外,還提供了文化場館建設幫扶、文藝演出等文化服務。2010年5月21日至22日,華中農業大學在洪林村舉行了“華中農業大學贈送圖書暨共建洪林圖書館授牌儀式”,向洪林村贈送了一套多媒體設備和200多冊圖書,與此同時,有關專家應邀作了“學公關禮儀,樹洪林良好形象”專題講座及“企業經營管理戰略”專題報告,對洪林村辦企業的180多名管理干部進行了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培訓。這與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培育政策要求一致,有利于新型農民隊伍的壯大。2010年7月29日,華中農業大學與洪林村簽訂了對口支援建設村史館合作協議,以院村合作項目的形式,由該校文法學院傳播學和藝術設計專業專家以及傳播學研究生組成的創意團隊承擔全部設計布展工作,援助該村建設高水準村史館。同年9月30日,村史館正式建成,成為對外宣傳和村情教育的窗口,促進了該村精神文明建設。2009年7月3日,華中農業大學生藝術團在洪湖市洪林村文化宮舉行了一場以“校村共建,走進洪林”為主題,名為“手拉手,心連心”的文藝晚會,為村民提供了一場文藝盛宴。農業高校的文化生活服務,具有典型的大眾化、社區化、本土化特點,實現了“送文化”與“種文化”的有機結合,對于引導農民合理安排閑暇時間,增強村民之間溝通交流,促進村莊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5.協調農村社會關系
協調農村社會關系方面,進行了法律宣傳與咨詢、道德規范宣講,協助村委會提高政策認知與執行力及典型人物宣傳等服務,占調查樣本的比重均在28%以上。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時期,黨群矛盾、干群矛盾及村民之間的矛盾等農村社會矛盾日益凸現,化解矛盾、促進和諧成為農村建設的重大任務。法律和政策是國家、社會和農村發展的重要保證,關系到黨的價值主張的實現,也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5]。農業高校發揮其在人文社科領域專業設置和學術研究上的“三農”優勢,在農村普及法律知識、宣講黨和國家的政策,有利于引導農民依法維權、促使基層政府依法行政,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和諧。
6.指導生態文明建設
指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主要指導農民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正確處理生活垃圾、合理使用農資、有效利用農業廢棄物,占調查樣本的比重均在25%以上。中國農業資源短缺,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合理開發、節約與保護并重,是農業資源配置的基本要求。農村生活垃圾長期缺少有效處理、農業生產過度使用化肥等化學農資、農作物秸稈任意焚燒等直接影響農村環境,甚至威脅村民生活。農業高校以引導農民綠色生產、文明生活為目的,提供針對性的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服務,有利于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供給的方式,是指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的經濟性質、期限長短、具體途徑、參與人員、服務形式。調查表明,農業高校實際提供的文化服務以公益性、中長期、需求導向型為主,多員參與服務,覆蓋了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諸多領域,與農戶的文化服務需求基本一致。
1.服務性質:無償的公益性為主
在服務性質上,54.9%的調查樣本反映農業高校提供了無償的公益性文化服務,19.7%反映提供了有償的市場化服務。表明農業高校以支持農村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為主,通過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村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以支持經營性文化產業發展為輔,通過提供滿足農村居民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務,促進農村文化市場發展。
2.服務期限:中長期為主
在服務期限上,84.5%的調查樣本反映提供了中長期服務。這與80.3%的調查樣本認為應提供中長期服務十分接近??梢娹r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貼近農戶需求,比較注重長效性。
3.服務途徑:需求導向型服務為主
在服務途徑上,53.5%的調查樣本反映“高校農村調研在先,文化服務提供在后”。表明農業高校據農戶需求、提供需求導向型服務。
4.服務人員:多員參與
參與服務提供的人員構成,據農戶反映,以農業高校在校大學生、專業教師為主,分別占被調查樣本的47.9%、29.6%。大學畢業生、行政管理人員、校辦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等均參與服務,各自占被調查樣本的比重均超過了9%。體現出了多員參與服務的特點。
5.服務形式:全覆蓋型服務
服務形式上,42%的調查樣本反映,專業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在校大學生利用假期提供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指導。大學畢業生通過到農村當村官、教師或創業的占被調查者的20%,表明畢業生進入農村基層發展不僅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就業創業方向,而且為農村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文化服務支持。
1.對農村文化服務總體上持歡迎態度
對農村文化服務的整體態度,持十分歡迎、歡迎和比較歡迎態度的占99.9%。表明農業高校提供的文化服務符合農戶的需求意愿,農戶一致認可農業高校提供的文化服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在于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素質[6]。農業高校提供的形式多樣、村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活動,在相當意義上滿足了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農民文化素質,得到了農民的一致認可。
2.認為農村文化服務富有成效
農戶對農村文化服務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成效的評價,認為很有成效、有成效、比較有成效的占94.4%,只有4.2%的被調查者認為沒有成效。說明農業高校的農村文化服務符合農村實際,供給合理到位,富有成效。具體成效方面的調查發現,認為提高了農民文化精神生活質量的占66.2%,增長了農業科技知識的占54.9%,提高了政策認識和維權能力的占53.5%,改善了農村社會關系的占45.1%,促進了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占38.0%。表明農業高校提供的農村文化服務貼近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實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與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提出的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整體素質有所提高,文化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相一致。
3.指出農村文化服務存在突出不足
對農村文化服務存在的突出不足的調查,認為服務人員駐村時間短、對農民的意見征求不夠、服務人員數量少的,分別占54.9%、42.3%和40.8%,認為服務內容單一、有的服務收費偏高的,各自占21%以上。這說明盡管文化服務富有成效,但在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等方面仍舊有不少改善空間。
4.提出完善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希望
對完善農村文化服務意見的調查發現,農戶希望農業高校多了解他們的文化服務需求、增加服務人員數量、延長駐村時間、擴展服務內容的,分別占62.0%、59.2、57.7%和57.7%,合理且盡可能不收費的占38.0%。可見,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與農戶利益密切相關,農戶在接受服務過程中形成了明確的服務期望。
本研究結合新時期黨和國家關于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精神,應用田野調查法、SPSS統計分析法,通過對湖北省洪林村農業高校文化服務的調查及數據整理,從農戶需求的視角,分析了農戶對農業高校文化服務的需求、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的實際供給及農戶對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的評價,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農戶需要農業高校提供農村文化服務。他們普遍認為農村文化建設重要,盡管對農業高校服務農村文化建設的優勢不大了解,但較為一致地認為需要農業高校提供文化服務。服務內容上,希望農業高校提供促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服務;服務方式上,提出了以公益性、中長期、需求導向型為主,多員參與服務,能夠覆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諸多領域等服務要求。
第二,農業高校提供了面向農村的文化服務。近年來,農業高校的農村服務從科技服務開始向文化服務延伸。文化服務內容上,提供了促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服務;服務方式上,以公益性、中長期、需求導向型為主,多員參與服務,覆蓋了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諸多領域。與農戶的文化服務需求基本一致,總體上實現了服務供求對接。
第三,農戶認為農業高校文化服務富有成效。農業高校提供的農村文化服務貼近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實際,增長了農民的科技知識、提升了農民對“三農”政策的認識和理解、豐富了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改善了農村社會關系、促進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能夠幫助農民群眾解決現實問題,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農戶希望農業高校文化服務更加完善。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存在對農民的意見征求不夠、服務人員數量少、駐村服務時間短、服務內容單一、有的服務收費偏高等突出不足。農戶希望農業高校多了解他們的文化服務需求、增加服務人員數量、延長駐村服務時間、擴展服務內容、合理并盡可能不收費。
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是充分了解農戶農村文化服務需求。農業高校借助現代通訊條件,通過建立農村文化服務專題網站、電話熱線等方式,建立農業高校與農戶之間的文化服務雙向溝通平臺,及時接收農村文化服務需求信息;學校師生通過對服務目標村莊進行專題調研,掌握特定對象的服務需求,以便開展針對性服務。
二是改進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政策。農村文化服務需要文化專業人才支持,目前農村普遍缺乏文化專業人才。盡管黨和國家有關農村文化建設的政策,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提出了“在‘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和‘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計劃’中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的內容,鼓勵應屆大學畢業生深入廣大農村從事文化信息傳播、活動組織、人員培訓等活動”等政策要求,但如何解決人員規模擴大和經費保證等問題,各地目前仍舊缺少明確的配套政策安排。這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通過農業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和畢業生等扎根農村、壯大農村文化人才隊伍、組織開展農村文化服務活動、擴展農村文化服務內容、促進農村文化建設這一重要服務途徑。
三是創新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體制。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體制是指農業高校從事農村文化服務的師生如何在既定條件下,配置相關服務資源,滿足農戶文化服務需求的制度安排。在現有的農業高校農村文化服務體制下,學校對教師以教學科研成果作為職稱晉升、對學生以課程學習成績作為評優保研標準,缺少激勵功能,不利于師生服務農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應改變現有的對教師和學生單一的考評標準,增加社會服務考核內容及其權重,并將其與教師職稱晉升、學生評優保研等掛鉤,激勵師生投入相當的精力和時間,專注于農村文化服務,增加服務人員數量,延長駐村服務時間,提高服務成效。
四是探索農業高校農村文化協同服務模式。農村文化服務具有很強的公共性,政府是主要責任主體,但并非唯一的服務提供主體,縣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農民自辦文藝團體等農村基層文化單位,文化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亦是重要的提供主體。農村文化服務資源應該整合[7]。目前農村文化服務資源分散,各服務主體往往單兵突擊,缺少有機整合,服務所需人員、經費緊張,服務渠道缺乏、內容單一,服務供給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十分突出,難以發揮協同功能。為此,有學者提出了農村文化服務的政府主導供給模式、合作供給模式及社會化主體主導供給模式[8],但仍舊局限于單一主體思維。應通過政府、農業高校、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相互合作,以農村文化服務項目為依托,公益性服務為重點,校村、校府、校企等協同為紐帶,整合服務資源,大力探索農業高校農村文化協同服務模式,形成服務合力,優化配置服務資源,拓展服務渠道,充實服務內容,增加服務數量,提高服務質量。
五是固化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長效機制。長期以來,國家在文化發展戰略上傾斜于城市,農村發展中“重經濟,輕文化”,導致農村文化建設不僅落后于城市,且滯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制約全面小康建設的主要因素。實踐表明,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作為全黨全社會支援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之一,是優化農村文化服務存量、增加服務總量的重要渠道,實施多年來有力促進了農村文化建設。應進一步完善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固化長效機制,激勵文化科技衛生工作者(包括農業高校相關人員)積極、主動、經常下鄉,切實提供文化服務,推進文明新村建設。
[1]尹長云.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弱勢與強化[J].求索,2008(6):67-68.
[2]吳理財.非均等化的農村文化服務及其改進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10-17.
[3]陳堅良.新農村建設中公共文化服務的若干思考[J].科學社會主義,2007(1):98-101.
[4]歐陽堅.千方百計加快農村文化建設[J].求是,2012(5):49-51.
[5]姜立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撮要[J].黨政論壇,2007,(11):34-35.
[6]趙彤.構建農村文化服務體系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N].人民政協報,2008-1-22(A02).
[7]曾巖.農村文化服務資源應該整合[N].中國文化報,2007-11-6(2).
[8]李少惠,王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社會化的模式構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2):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