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艷 姚智禮
(1.西北民族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30;2.蘭州市27中 甘肅 蘭州 730000)
雅典從興起到衰落,期間包含了和周邊城邦乃至其他國家的地緣政治上的角逐,雅典在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變化中強大起來的,也在紛亂險惡的地緣政治環境中走向衰落。地緣政治特點不是導致雅典衰亡的根本原因,而是導致雅典衰亡的重要原因。
一
雅典的政治地理環境是促使雅典衰落的客觀原因。考察整個希臘及雅典的政治地理狀況,希臘世界政治上數百個分立的城邦國家分散自治,小國寡民是最顯著的特征。雅典處于中希臘的阿提卡半島,阿提卡半島一面靠山,三面環海,海岸線漫長曲折,與海聯系緊密,北上到色雷斯、黑海一帶,黑海一帶是雅典糧食供給地,南下到南希臘各地,隔愛琴海是小亞細亞,雅典城邦處于地中海中心位置,也處在希臘世界的中心,容易吸納地中海沿岸各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與雅典所處的希臘世界優越地理位置相比,雅典境內的自然條件在古代世界來說則差得多,全境多山,僅有小塊平原,不適宜發展農業經濟,這種自然地理條件,給雅典提供了發展工商業經濟的地緣環境的優勢和經濟發展的多樣性,雅典依靠這樣的自然地理環境走上了海上運輸和商業貿易的經濟之路,但由于是各自獨立的城邦,隨著海外貿易的不斷擴大和手工業的發展,雅典經濟力量增長,人口增加,城市繁榮,但雅典無法形成具有規模的大市場。經濟上的變化,導致政治上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壯大,經過長達百年之久的平民和貴族的斗爭,由貴族政治轉變為民主政治。在新的階級和社會基礎上,雅典發展了古樸的“主權在民”、“輪番為治”的雅典式奴隸主民主政治,軍事力量加強及海上霸權的建立,使雅典達到了鼎盛時代,創造了古典世界的輝煌。
雅典的地理位置,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對工商業和對外貿易起到極大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使雅典處于險惡的地緣政治環境之中,雅典隨國勢的強弱與希臘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不斷變化。也使其不斷與周邊發生沖突,力量被削弱。由于希臘世界是自治城邦,雅典的政治地理環境復雜。雅典的地理特點和周圍環境,從地緣政治來看可謂意涵豐富。雅典周圍有系列小鄰國,周邊有麥加拉、埃吉那、科林斯、普利提亞等城邦,還有強鄰底比斯,人文環境中還有一個宿敵斯巴達及其同盟。所以雅典這些地緣特點中,在當時影響最顯著的是兩大因素。一個是希臘各城邦為維護自治原則堅決要求獨立,難于統一;二是外界地緣政治環境險惡,隔海東部是波斯帝國,北有馬其頓王國。
在雅典早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在邁錫尼文明時代,阿提卡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組織機構,而且彼此獨立且互相攻伐,沒有統一的中心,邁錫尼文明時代結束,與周邊相鄰國家的沖突是其地緣政治的重要方面。公元前12世紀,多利亞人南下時,其它地區的居民因為逃避多利亞人的侵擾而紛紛跑到阿提卡,阿提卡半島的血緣關系逐漸為地域關系所代替,阿提卡開始了部落聯合的過程,到提秀斯改革,阿提卡設立了以雅典城為中心的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實現了阿提卡的統一。且在公元前12—11世紀雅典和希臘世界就開始向海外移民,到公元前8世紀由于生存壓力進行了廣泛的大殖民運動,但數以百計的移民城邦都是自治城邦,城邦繁殖分離,沒有形成統一體,盡管沒有占領對方領土的戰爭,但相互的攻伐自然不斷。
雅典自身實力增強時,周邊陸上鄰國的威脅就變得弱。雅典隨自身實力的增強,不斷對外兼并一些小的城邦[1](P376-385),往往弱勢城邦以城邦自治原則維護自己的獨立,雅典與埃吉那長期處于不和狀態[1](P380-384),雅典為了薩拉米斯島與麥加拉兵戎相見[2](P153)。雅典與科林斯、普利提亞關系緊張[3](P26-46)。雅典與斯巴達的盟邦科林斯、麥加拉等城邦存在著海外商路和殖民地的矛盾。因為比起雅典來,科林斯、麥加拉是較早向海外發展的城邦,而提洛同盟成立以后,科林斯在外殖民城市成為雅典的盟邦。雅典重視西西里的谷物貿易和中部地中海廣大市場,雅典向這一方面的擴張,就侵犯了科林斯、麥加拉的主要利益。所以,科林斯、麥加拉反抗雅典。
這樣,雅典不斷遭到希臘世界其他城邦的敵視、覬覦、反抗,自治城邦原則又限制了雅典霸權的發展。不斷的內爭使雅典以及希臘世界都受到損傷,為外部勢力的入侵提供了機會。
二
波斯帝國是遏制希臘統一的重要政治因素,伯羅奔尼撒戰爭是雅典衰敗的開始。
到公元前6世紀,由于波斯帝國的崛起和侵略野心,雅典不得不面對東方的地緣政治力量的沖擊。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迅速成為一個實力強大的帝國。雅典與波斯帝國的沖突不可避免。由于希庇亞斯的問題和雅典援助米利都的起義而使兩者矛盾更加激化。面對波斯的侵略,雅典、斯巴達兩大城邦首先聯合起來,派使者到阿哥斯等城邦,把全體希臘血統的民族造成一體并為一個共同目標同心奮斗團結起來。
波斯先后三次入侵希臘,但波斯都遭到失敗而退回到亞洲。在公元前492年波斯從海上進攻雅典,由于海軍的遇難而失敗。公元前490年,在馬拉松戰役中波斯更是直接從海上在馬拉松登陸。希臘公元前378年組成提洛同盟。雅典適應地緣戰略的需要,發展海軍力量,繼續建設比里猶斯海港,將原來分給公民個人的羅立溫銀礦的收入作為國家建設戰船的費用,建造了一百艘三列槳戰船,薩拉密海戰波斯艦隊幾乎被全殲,此戰成為希波戰爭的轉折點,使雅典變成擁有強大海軍的海上霸國[4](P27-28),建立“雅典帝國”。
希波戰爭的勝利沒有導致希臘世界的統一,只是形成東西方并立的局面。戰后,希臘世界陷入比以往更激烈的紛爭;地緣環境中東部的波斯并沒有徹底衰落,一直在關注著希臘半島的變化,以后波斯不斷插手希臘事務,以援助一城邦打擊另一城邦的手段,以期達到希臘城邦相互削弱相互制衡的目的。希波戰爭結束后,希臘同盟很快便分裂為兩大勢力集團,一個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另一個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兩大集團的矛盾再度顯現。
希波戰爭后,由于雅典實力的增長和蠻橫,激起其他城邦的反抗。期間雅典支持科西拉打擊科林斯,又頒布“麥加拉法令”,嚴禁麥加拉商船進入雅典及其帝國的港灣。公元前466年,彼奧提亞和麥加拉聯合重挫雅典,并返回斯巴達同盟。斯巴達恐怕雅典的勢力更加強大,決定通過戰爭消滅雅典勢力,隨率盟軍大舉入侵阿提卡,雅典的同盟國優卑亞發生暴動。公元前446年冬,內外交困的雅典與斯巴達及其同盟訂立了三十年和約。雅典放棄在伯羅奔尼撒所占之地盤,雙方承諾互不侵犯。斯巴達同盟遏制了雅典擴張勢頭。
雅典城邦內部地緣政治環境的惡化,以雅典海上霸權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陸路上霸權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在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爆發了曠日持久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年春,底比斯進攻雅典盟友普拉提亞,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雅典的優勢在海軍,但斯巴達同盟的陸軍力量強于雅典。斯巴達除了派使者出訪中立國擴大自己的勢力還派人去波斯等非希臘人國家,以求得援助[3](P81-86),公元前412年,雅典海陸精銳在西西里全軍覆滅,戰爭形勢變化。波斯帝國察覺到雅典此時大勢已去,逐漸放棄中立政策,與斯巴達簽訂同盟條約,共同對付雅典的政策,幫助斯巴達打擊雅典。公元前405年,實力大增的斯巴達艦隊在羊河戰役中摧毀了雅典海軍。翌年,雅典無條件投降,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雅典帝國瓦解。
伯羅奔尼撒戰爭成為雅典城邦由勝而衰的轉折點,也是希臘世界由勝而衰的轉折點。雅典的失敗與其內部的黨爭和外部地緣環境的惡劣不無關系。而且由于工商業經濟在雅典經濟中占重要地位,對外的依賴性很大。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雅典的主要的貿易地區和運糧通道被斯巴達控制,經濟受阻。同時在外部地緣環境上也并不存在優勢。在希波戰爭中失敗的波斯一方,并未退出希臘世界的舞臺,波斯在鞏固內政的同時改變了以往過去顯露鋒芒的戰爭侵略方式,針對希臘的局勢發動了靈活的遏制外交政策。波斯最不希望的就是希臘世界建立統一的政權,它希望希臘世界仍然以百計的分立城邦保持自治,以便波斯取得對小亞細亞西海岸希臘各城邦的統治。所以,在希臘的爭霸戰中波斯支持斯巴達,經濟上援助斯巴達,幫助斯巴達建立了能和雅典相抗衡的海上力量,最終扭轉戰局,戰勝了雅典。波斯對雅典的遏制政策,是導致雅典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而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希臘世界和雅典衰敗的開始。在戰爭中,整個希臘都被卷入其中,持續時間長,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喪失,很多城市被破壞。戰后,雅典陷入無休止的與其他城邦的紛爭,期間雅典曾利用城邦自治原則再次興起,但不長久。期間,雅典又與底比斯結盟,公元前371年在留克特拉戰役中打敗斯巴達。隨著底比斯的崛起,公元前370年,雅典與斯巴達結盟反對底比斯。波斯插手幫助打擊底比斯的,同時進一步削弱雅典和斯巴達實力。公元前367年,當軍事失利的雅典和斯巴達遣使尋求波斯的支援時,波斯促使希臘交戰雙方在自治與自由的基礎上締結和約,雅典放棄安菲玻利和解散艦隊。
三
馬其頓的入侵給希臘世界最后一擊,雅典等城邦淪為馬其頓的附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波斯支持斯巴達打敗雅典,波斯又參與希臘混戰,進一步加劇希臘世界的城邦斗爭。在希臘世界陷入混亂復雜的戰爭中不能自拔的時候,希臘世界的北部的地緣政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公元前5世紀上半期馬其頓處在軍事民主制時期,公元前5世紀后期至公元前4世紀初期,馬其頓國家逐漸形成。王位是世襲的。由于其臨近希臘的地理位置,馬其頓人把希臘的先進的文化引入他們的宮廷,腓力二世對馬其頓進行了因地制宜的改革,通過征服、分封、削弱貴族權力、扶持親信加強王權;改革幣制,與希臘城邦進行貿易,發展經濟;尤其在軍事上建立常備軍,組成密集而縱向深的馬其頓方陣,加強軍隊的武器裝備,建立強大的艦隊。馬其頓綜合國力迅速增長,超過了當時紛亂的希臘諸邦。無疑,雅典等城邦因爭奪戰相互削弱,為馬其頓的南下創造了條件。
希波戰爭使雅典得以建立起“雅典帝國”,掌握愛琴海霸權。國力已躍居希臘之首。提洛同盟被雅典操縱,雅典從同盟各邦索取經費,同盟成立之初,盟邦每年應該繳納總數是460泰倫的貢金,等到伯里克利執政增加將近三分之一,“根據修昔底德的說法,在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的年代,雅典人從聯邦獲得的額度已超過600泰倫。但是到了伯里克利逝世以后,民選的政客逐漸提高征稅金額到達1300泰倫”[3](P81-86),雅典對同盟城邦的壓榨和剝削,導致開俄斯、列斯堡以及優卑亞地區盟邦發生暴動。為擺脫雅典人的控制,優卑亞、薩摩斯等地舉兵反抗。
在希臘世界混亂之際,馬其頓的腓力二世介入古希臘城邦間紛爭,并時常插手雅典等城邦的事務。馬其頓參與了爆發于公元前355年的底比斯與弗西斯之間戰爭給,馬其頓支持底比斯,導致了弗西斯的失敗。馬其頓不僅奪取了一些色雷斯地區的城鎮,侵犯雅典的利益,馬其頓并且把自己的勢力深入到希臘中部,日益嚴重地威脅著雅典的獨立和安全。
腓力二世對希臘一方面實行軍事威脅,另一方面用外交手段和金錢收買的方法拉攏希臘各邦親馬其頓的政客。面對馬其頓的危險,希臘城邦世界出現態度截然不同的兩派,雅典城邦的親馬其頓派和反馬其頓派斗爭最為激烈。面對馬其頓的進逼,中希臘各邦在雅典的反馬其頓派首領德謨斯梯尼領導下組成反馬其頓聯盟,公元前349年,馬其頓發動戰爭,雅典在優卑亞島遭到失敗。在公元前355年底比斯為首的希臘中部城邦反對弗西斯的“神圣戰爭”為馬其頓插手希臘事務提供了機會,公元前339年,馬其頓進軍到離雅典很近的埃拉提亞,雅典與底比斯結盟,在公元前338年希臘聯軍同馬其頓軍隊決戰于彼奧提亞的喀羅尼亞,但雅典領銜的希臘聯軍大敗,馬其頓確立了對包括雅典在內的許多希臘城邦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37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全希臘會議,迫使希臘諸城邦臣服于馬其頓,確立了馬其頓在希臘的統治地位。
公元前323—前322年雅典與馬其頓又戰于拉米亞,結果失敗。雅典城邦淪為馬其頓治下的城市,完全失去了獨立自治的政治地位,直到公元前2世紀并入羅馬的版圖。
雅典,給人類歷史留下了輝煌的記憶,但從興起到衰落卻始終伴隨著地緣政治上的外交抉擇和取舍。在希波戰爭時期,實力大增,發展成“雅典帝國”,但終究不能統一。雅典不管是與希臘世界各個獨立城邦之間的爭戰還是與外部異族的斗爭,都是地緣政治環境使然。
[1]希羅多德.歷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上)[M].吉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
[3]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4]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5]李天祜.古代希臘史[M].蘭州:蘭州東西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