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武權
(西安市臨潼區水利工作隊,陜西 西安 710600)
當前,西安市委、市政府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結合現代城市生態文明發展的趨勢,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為目標,實施以恢復昆明池為重點的“八水潤西安”重點工程,加快推進西安建設,拉大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功能,保護生態環境。臨潼區作為西安市未來最具活力的副中心城市、國際著名旅游地、中國知名休閑度假勝地,應當以“八水潤西安”為依托,從而對臨潼區河流的生態治理進行分析。
臨潼區境內大小河流共有十條,均屬于渭河水系,包含渭河一條主干流和九條支流。渭河南岸的支流眾多,由東向西依次為零河、戲河、玉川河、沙河、五里河、臨潼河、三里河、韓峪河八條河流,其中零河為界河;渭河北岸支流僅有石川河一條。臨潼的河流目前普遍存在中下游河道萎縮、河道淤積堵塞、防洪排澇能力低、水污染嚴重、環境惡化等問題。臨潼水土流失面積為524km2,占土地總面積的57.3%。導致水體流失的原因有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兩種,臨潼境內的自然災害以旱、澇為主,風、雹、蟲災次之。
2.1 山區的河段溝道比較深,山坡較陡,山體破壞嚴重。在五里河、沙河、玉川河的上游地區,建有很多的采石場,大量的沙子和碎石堆積在河岸邊,也是導致河道變窄的重要原因。而且采石會使山體大面積的毀壞、巖層疏松,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
2.2 中下游河段水系生態系統惡化、萎縮、淤積、渠化、水污染嚴重,河道幾乎消失。臨潼河流屬于源淺流短的季節性小溪流,在降水少的季節,會出現河流干枯、斷流,導致中下游的河道萎縮、消失。而人為的破壞使河流更加退化。
2.3 因環境衛生意識淡薄,部分企業和居民將城區河道當作天然垃圾場,隨意傾倒垃圾,排放污水,導致河面上無法長時間保證沒有廢塑料袋、飯盒等生活、建筑垃圾,河道難以正常保潔,城區河道防洪排澇、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功能不斷弱化。
2.4 污水凈化設備落后,污水不能很好的進行統一處理。臨潼區的污水凈化設備相對較落后,城市污水收集管道比較少,不利于污水的集中。居民的生活中的污水和工業生產中的大量污水,都在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情況下排進了河流,使河流受到了污染,導致整個地區的水體都被污染。
2.5 降水量小、地標的供水設備短缺。臨潼的河流屬于小流量季節性河流,水庫內的儲水主要來源于暴雨的雨水匯集,不能保證河流的正常流量,這也是導致河流干枯萎縮的原因之一。
2.6 河道防洪安全形勢嚴峻,人與水的矛盾突出,人為侵占河道的現象比價多,防洪標準低,治理改造、整治任重而道遠。
3.1 治理的基本原則
對臨潼區河流生態治理的過程中,應本著以下原則進行治理,這是措施能夠順利實施,治理效果得到突顯的重要保障:①在治理過程中,應堅持以生態保護為基礎,充分發揮水系的優勢,促進城市發展;②堅持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河流的生態治理要做好規劃,要走可持續發展線路,要貼切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的要求。在保證流量的同時,也要保證水的質量,水質水量要兼顧;③保證開源、節流與科學配置并重。臨潼區因為降水少,屬于缺水地區。所以,水資源的開發要適度合理;④治理的目標要明確。臨潼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排污、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的供給等,但由于各個支流所處的環境位置各不相同,因此治理政策也不相同;⑤對治理措施進行全面規劃,突出治理的重點,使重點項目帶動其他項目,逐步完成計劃。
3.2 治理措施
3.2.1 污染治理方面。在污染治理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對河道的淤泥、垃圾進行清除,對河道內的違規建筑進行拆除,恢復河道的行洪能力。對堤岸護坡的損壞進行修復,提高河段的防洪能力;②強化排污系統,對河流沿線現有的排污口進行登記管理,合理的設置河道排污口,完善城市排水系統,積極按照制定的排污標準進行監控。優化河岸附近的產業,拆除技術落后、嚴重污染河流環境的工廠;③加大對河流的綜合治理,開展植樹種草活動,對河流濕地進行恢復和重建,改善河流的水質和生態環境。
3.2.2 水土保持方面。在水土保持方面,主要措施有:①加強看護和管理,嚴禁開荒和放牧,推廣節能灶、沼氣池等技術;②加大河流生態治理重要性的宣傳,布置廣告宣傳牌,讓全區人民都重視河流生態環境的治理,讓生態治理工程深入人心,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生態治理環境;③建立一支健全的河道生態維修養護管理隊伍,加強對計劃的監管和保護,以保證生態治理措施的順利實施。
3.2.3 防洪防災方面。針對臨潼區河流存在的問題,制定了以下防洪措施:①整治河道,拆除違章建筑,清除障礙。并配合景觀的要求擴展行洪斷面,在有需要的地區修建防洪提,完善抗洪保安體系,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②對河道的老舊水庫進行修復加固或再建,以確保水庫正常、安全的運行。
臨潼是一個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中間有諸多河流穿過的城區,地貌類型有丘陵、臺塬、平原等,先天的條件使臨潼賦有許多靈氣。近年來,隨著農村工業化、城區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河道淤積、行洪不暢、水體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隨著治水理念的轉變,臨潼人將人水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新的治水理念注入城區河道治理實踐當中。城區河道治理在獲得防洪安全的同時,也要與城區用地、道路交通及周邊建筑緊密結合,構筑城區“生態走廊”,突出生態優先和水利工程與生態、景觀有機結合的原則,成為城區居民戶外休閑的重要場所。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構建起城區親水平臺——水利景觀,在大大提升了整個城區的品味的同時,還帶動了城區經濟帶和文化帶的延伸。通過綜合治理,切實解決城區臟亂差問題,實現“水清、堤固、岸綠、燈亮、景美”。使良好的城區水環境成為當地招商引資、觀光旅游的一塊“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