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蘭 吳雷鳴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印刷設備工程系,上海 200093)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型國家的建立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創新人才,高校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提高創新人才培養水平,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激勵機制并與時俱進地予以創新,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啟迪、創造潛能的挖掘、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項目化激勵機制,就是運用項目化的管理理念和運作模式,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進行評選招標、過程跟蹤和效果驗收,實行的分階段、分層次的激勵制度[1]。它具有自主性、發展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自主性是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研究內容以及設計研究方案,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從而有效地促進其創造能力的發展;發展性是指將項目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結合,使學生分階段的逐步加深對研究內容、研究目標的認知,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長遠發展;綜合性是指從學科交叉的角度,綜合運用管理學、教育學等多種學科,提高大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呢能力;開放性是指研究成果的評價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給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去探索、去發現。
高校現行的激勵制度存在許多不合時宜的弊端,只有與時俱進的予以創新,才能充分兼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目前,高校的激勵制度大多局限于對學業的激勵,多是學校運用財政專項經費或社會捐資,為表彰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而設立,而對學生其他特長的激勵項目相對較少,項目內容比較單一,盡管每年的激勵額度和覆蓋范圍在逐步擴大,但量的增加并沒有帶來質的變化,高校的激勵制度依然存在單一化的特點,不能充分滿足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
在對學生進行激勵的過程中,評價標準重結果輕過程,比較偏重學生最終取得的科技活動成果,或參與競爭競賽的成績,而忽略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過程中的付出與辛苦。一部分比較優秀的學生,因為各種原因沒能達到理想的成績,但在此追求的過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甚至花費了不少的金錢,用于購買相關書籍、評審費以及交通餐飲費等,如果沒有相應配套的激勵機制,極有可能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高校在實施激勵制度的時候,比較偏重于物質激勵,精神激勵方面比較欠缺。有的高校校園宣傳不到位,評完獎發完錢就完事了。沒有把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有機結合起來,沒有莊嚴隆重的表彰大會,沒有通過櫥窗、校報、廣播、網絡等進行大力宣傳,不能營造良好的創新激勵氛圍,更不能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科學規范的激勵機制有利于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施項目化激勵機制,需要從項目啟動、項目實施以及項目驗收環節下功夫,充分發揮激勵機制的積極作用,營造良好的創新人才培養氛圍,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在項目的設置上,一要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即教育管理者要辦事公道,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目標要明確,執行要持正,讓每一位奮發進取的學生都有獲得激勵的均等機會。二要堅持以激勵為主的原則,這樣可以調動更多大學生的積極性。如果激勵總是與大多數人沒有關系,那么激勵的效能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應設單項獎、進步獎、鼓勵獎、發明獎等多種獎項,拓展獎勵面,充分調動各方面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一些“中間狀態”的學生力爭上游,變成學習上進、工作努力、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的人。三要體現協調一致的原則,即遵循立德為先,以優良校風、班風、學風為中心,促進良好成長成才環境建設。
項目化激勵機制具有自主性、開放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教育管理者對此全然放開,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教育管理者對項目研究內容與方法進行跟進、監督和指導,檢查項目進展的階段性成果,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進步,作為最終成果驗收的考察依據之一。建立項目掛鉤聯系制度,將項目分解到具體的責任人,對項目進展情況進行跟蹤管理;建立調研督查制度,對項目進展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并進行公開講評,發現問題及時提出修改意見;建立績效考評機制,采取過程督促與效果驗收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進行績效考評,既兼顧過程,又注重實效;建立研討交流制度,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采取現場觀摩會、理論研討會、經驗交流會等形式,總結宣傳好的做法,推廣典型經驗。
在項目驗收環節,不僅要注重對最終成果的驗收,同時要注重對階段性成果的驗收,將過程激勵與結果激勵相結合,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同時,要注重尋找宣傳科技創新活動的典型人物,尤其要突出對優秀學生、優秀事跡的宣傳,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通過櫥窗、廣播、校報等校內媒體,輔助以校園年度人物、先進事跡報告會等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吸引廣大學生認真學習他們敢于創新的勇氣、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強大的實踐動手能力,形成一種“榮譽效應”[2],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項目化激勵機制的育人實效。
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不僅學生自身創新意識的覺醒,更需要學校、社會營造良好的創新創造氛圍,不斷創新和探索新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激勵機制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導向與牽引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
[1]楊曉雷.高校獎學金工作“項目化”的設想.《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
[2]陳婉琳.對高校獎學金制度問題的思考.《理工高教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