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丹 葉世宏
(中國建設銀行阜新分行,遼寧 阜新 123000)
在銀行業工作了多年,感覺到雖然銀行業務發展越來越快,銀行產品越來越多,但是客戶的金融意識和金融文化卻跟不上銀行的發展,從而造成了客戶滿意度下降、客戶等候時間長、銀行資源浪費等結果。
有許多公眾對銀行的認識還停留在銀行是國家設立的公益服務單位的層面,把銀行當作是國家提供存放閑置資金的單位,銀行的義務就是服務和管好公眾的存款,銀行與其他企業不能一樣,銀行最好沒有收費,即使有也是要少,否則就要生氣、報怨。其實無論是地方銀行,還是國有控股的商業銀行,銀行的生存原則與所有企業一樣,要有效益、要防止風險,銀行運營以及員工的薪金不是國家無償提供的,是通過有償服務創造的,銀行有自主取舍客戶和產品的權利,有對產品、服務定價的權利。銀行雖然承擔著國家賦予金融企業的社會責任,但是銀行要有自己生存和發展空間。
相比較發達國家的金融業,中國銀行業的產品還剛剛起步,銀行卡的功能、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和構成、銀行的電子網絡技術應用、銀行的信貸品種,等等,中國商業銀行正在不斷努力,為適應社會發展和金融全球化刷新著傳統的思維和業務。但是,正是由于各家銀行的單兵作戰和管理機構協調滯后,使得銀行的新產品推廣難、使用范圍小、效率不足,公眾對銀行產品不知、不問、不用。
目前,金融案件逐漸增多,特別是金融信息詐騙案,其主要原因是犯罪分子利用了公眾對銀行知識的無知而進行的。公眾目前對銀行借記卡、信用卡功能不分,對自助設備使用的盲區,使得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機。
當代社會計算機等新技術的應用,已經使金融產品的形式和內容有了很大的變化,金融效率應當有很大的提高,但事實上絕大多數傳統金融產品仍然在使用,比如存折、存單等,一些老傳統的客戶就抱殘守缺,繼續使用存折、存單辦理業務,一邊在銀行窗口長時間的等待,一邊抱怨銀行柜臺少、辦事慢,當銀行人員指著空閑在那里的自助設備,介紹客戶使用銀行卡時,客戶卻以不愿使用或不會使用而搪塞。
作者所在單位有一網點毗鄰一所本科大學,老師、學生眾多,但是許多老師和學生對金融知識和金融產品持拒絕態度,除非是網上報名、購物等必需的情況需要辦理,否則,老師和學生不會主動去學習和了解銀行電子銀行和自助設備的功能。大學校園內設立取款機多年,但大多數學生不知其可以繳納電話費、轉賬等業務,寧可跑到我們網點中等候辦理,當建行員工疏導其到自助設備辦理時,他們往往以信不著設備為由拒絕。我們經常與學校進行溝通,希望通過講座等形式宣傳銀行卡的基本使用常識,但是各級組織和單位一是用提供資助來作為條件;二是以其他活動多為由拒絕。
經濟的發展促使金融業務發生了質的變化,無論是企業金融知識還是個人金融知識的普及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境況。隨著各種科技的應用,大量流通現金的時代將成為歷史,電子銀行、電子支付、自助交易將成為主流,公眾對銀行知識的了解將事關整個社會經濟和金融體系運轉效率,也將成為基本常識,金融業務的熟練程度也將從側面反映公民的文明、文化程度和與國際接軌的標志。
金融教育雖然以金融業務為主,但是其推廣需要金融行業(人行、銀監會、商業銀行)、教育行業、新聞宣傳單位、企業、各級政府等共同努力。形成以金融業為主,其他行業協力支持的局面。
金融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面向千家萬戶,由于社會公眾的文化基礎、理解接受能力各異,同時,就金融知識而言,因涉及內容眾多,并且隨著形勢發展還處于不斷地發展變化,這就使得此項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建立起長效和靈活機制,要形成制度,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持續完善和創新工作方式,采取必要的考核督促辦法,充分調動起各個行業對金融教育的工作熱情,堅持不懈地將此項工作做下去,力求達到預期目標。
以目前國內公眾,特別是20歲到30歲人群金融知識看,中國有必要從高中到大學建立起一門普及金融知識的課程,綜合國內各家銀行的金融業務及國外先進的金融知識,形成一套科學、實用教育模式,建立公眾對金融業知識的興趣。
高科技金融犯罪的發生有其客觀性,也有其犯罪的主觀性。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不能否認,與每一項業務和行業一樣,銀行在某一些方面,諸如人員、技術、風險控制等會有一定的漏洞,但是金融犯罪畢竟還是少數,其原因是多種因素綜合而致,不能完成把新技術的應用作為主要罪責。因此,在新聞宣傳方面,相關單位要切忌夸大銀行的技術缺欠,要實事求是地分析銀行部門對防范風險所做出的努力和措施,提醒公眾對銀行知識的了解。
金融業的發展需要公眾的了解和支持,公眾的工作和生活也與金融密切相關,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公眾的金融常識是金融企業和公眾都期待的目標。政府和公眾不應把金融教育的責任都推給金融行業,要共同努力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