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今鋒
(廣東金融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1)
辦學特色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集中體現了學校的辦學實力和社會聲譽。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多數是適應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滿足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求,在近幾年由??粕竦男陆ū究茖W校。[1]這些學校由于升本后辦學層次的提高、招生數量的擴大和社會需求、社會期待的改變等原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辦學定位模糊,人才培養質量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等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明確學校的發展方向和凝煉學校的辦學特色。[2]
學校的最基本功能是人才培養。因此,衡量一所高校辦學質量的最基本標準,就是看其是否滿足了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以及是否達到了用人單位的人才招聘和人才使用要求。而要想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就必須首先全面、深入地了解國家,特別是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客觀需求,了解用人單位對各種類型人才的需求數量、培養規格及質量標準,并在此基礎上明確學校的辦學定位,選準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形成學校的人才培養特色。
目前我國的新建本科高校,大多數是由過去的高等專科學校升格而成的,這些院校的培養目標,在工作崗位的指向性上并沒有因升本而發生明顯變化。其升本的原因和動力,一方面來自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所帶來的社會職業崗位對從業者學歷層次需求的高移,一方面來自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社會成員對高等教育消費需求的增加。對新建本科高校而言,升本后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盲目向學術型本科教育靠攏,千方百計去消除其脫胎時帶來的??坪圹E。其實,應用型人才更多的體現為人才培養的類型差別而不是層次差別。職業經理人、醫生、律師、法官、會計等都是典型的應用型人才,對這些人才的培養,既有本科教育,也有碩士、博士層次的研究生教育。而同是本科教育,不同專業、不同人才類型在基礎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要求上也是不同的。例如,對高等數學的學習要求,理、工、農、醫、商類專業就有明顯的差別,而中文、外語和歷史等專業,根本就不學。再如,對實踐性教學的要求,工科類應用型人才主要與物打交道,側重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而經管類應用型人才主要與人打交道,應側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人際交往能力。
《中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綱要》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區別不同的地區、科類和學校,確定發展目標和重點,使各類型的學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層次上辦出特色”。[3]辦學特色從根本上說是指向如何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問題的,特色就是核心競爭力。研究辦學特色不僅僅是基于學校自身的生存需要,更重要的是規避劣勢、錯位發展,獲取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邏輯要求和重要戰略抉擇。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是呈金字塔形的,其學校的總體分類和部局是:研究主導型高校的數量是極少數,處在塔的頂部;研究教學型高校的數量屬于少數,處于塔的中部;而教學主導型普通高等學校的數量占大多數,處于塔的下部。與之相對應的是,一個國家對受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也呈金字塔形,即高級研究型、學術型人才為極少數,處于塔頂;組織、策劃和設計等方面的人才為少數,處于塔的中部;而應用型人才占大多數,處于塔的下部。在這種體系下,不但升本時間短、學術研究基礎薄弱的新建本科高校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就是大多數本科辦學歷史較長的教學主導型高校,其培養目標也只能定位在培養應用型人才上。[4]這是由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客觀需求決定的,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與精英教育時代人才培養最主要的差別之一。
英國諾丁漢大學前校長楊福家教授對此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不同的學校要構成一個系統,要像一架鋼琴,或者是一支交響樂隊,你要奏出動聽的音樂來,必須由不同的鍵或不同的樂手發出不同的聲音。如果大家都發同一個音,這個交響樂就奏不出來了。同樣,一所高校如果找不準自己的辦學定位,沒有自己的特色,也不可能辦好。[5]所以,在有關學校辦學定位這個問題上,應用型本科高校一定要丟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要盲目地向老大學學習,而是要守住和做好自己的本份,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
如何處理好學科與專業的關系,直接關系到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方向和人才培養質量。本科教育是依托學科的專業教育,因此抓好學科建設是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務。對于應用型高校而言,學科是專業建設的依托和基礎,專業是學科的類別和應用。學科的重點是科學研究、主干課程和教師隊伍建設,專業的重點是課程開發、教學過程和教學基礎建設。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科與專業建設,要做到依托學科,面向應用,增強專業的適應能力,即在教學、科研、服務諸方面都以應用為導向,堅持為地方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面向行業、面向人才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和辦好專業。從操作的角度看,應用性本科專業設置要遵循國家的本科專業目錄統一設置,在學科與專業建設中,既要防止因突出應用使專業設置缺乏學科支撐而發展后勁不足,也要與研究型大學重視學術性和基礎性很強的學科教育有所區別。[6]
任何高校的培養目標,都應根據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個人發展需要來確定,但具體到某所高校某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制定,則應根據其學生畢業后的入職崗位要求和未來職業發展要求來確定。其具體要求是:第一,要在制定培養目標之前認真分析本地區乃至全國、全世界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各個行業的經濟、技術狀況,預測其未來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情況;第二,要對學生畢業后將要從事的工作進行崗位分析,了解其將要面臨的各種職業情境及其相應的職業能力要求,了解其未來的職業發展空間、職業變化范圍,以及所需要的各種職業能力,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以能力為本位的各專業總體教學目標;第三,要分析培養目標中各項職業能力的形成過程及其影響因素,了解其涉及的知識領域,以及與該知識領域密切相關的生產、生活領域的真實情況,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人才培養的具體規格。
在學科與專業特色建設過程中,還要注意用系統的觀點看待和制定培養目標,注意培養目標的多維性。因為從橫向上說,培養目標不但有知識、技能維度,而且有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多個維度。培養目標的多維性,要求我們在制定培養目標時,必須考慮人才培養的全面性和長期性,既要滿足學生畢業后的第一任職需要,又要滿足其職業發展需要和轉崗、再就業需要。得文憑、找工作固然重要,可未來的發展同樣重要。而從學生未來發展的角度看,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為習慣、廣闊的知識視野、扎實的學習基礎等便都顯得非常重要,都應該納入培養目標系統,從而有計劃、有步驟地對之進行培養。
在制定培養目標的過程中,要改變過去主觀隨意的培養目標制定方式,建立由用人單位代表、畢業生代表、學生家長代表、業界專家、人才測評專家、學校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構成的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團隊,并采用科學的程序和方法來構建人才培養目標的結構模型,然后由教育管理專家用明確、具體的語言表述成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培養目標是各級各類學校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會需要的和受教育者個人發展要求的人才培養標準,它是具體化了的教育目的。它與教育目的的關系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換句話說,培養目標要根據教育目的來制定,而教育目的又要通過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的實現才能實現,沒有各個學校的培養目標,國家的教育目的就要落空。當然,培養目標的實現還要依靠學校各種具體的教學活動,所以培養目標還需要用一套系統的流程和方法進一步分解為具體的教學目標,然后按著符合培養目標要求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和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
衡量高校辦學質量的另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其能否滿足受教育者的個人發展需求。對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盡管不同學校的培養目標有不同的行業和地域指向,但其培養的人才類型,卻都是工作在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這是這類學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程設置,一定要體現“應用”特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所培養的人才能夠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
但現實的情況是,在升本初期,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都出現過過分強調理論學習,甚至為保證理論學習犧牲實踐訓練的現象。而在西方發達國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不但素來崇尚“實用主義”的美國大力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就是深受中世紀傳統高等教育思想影響的英國、德國和法國,也開始在辦好學術性大學的同時,積極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這些國家的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共同特點是:既重視基礎性、通識性教育,又重視應用性知識學習和實踐訓練。他們將學術性大學花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的時間,用在了通識教育和實踐訓練上,這樣不但保證了學生的基本文化素養,而且突出了其實踐能力的訓練。至于省掉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由于其作用是奠定學生的學術研究基礎和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并不影響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當然,強調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把學校的所有學生都培養成應用型人才。從社會公平和尊重學生個人權益的角度看,我們不但要給學生選擇個人發展方向的權力,而且要為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個人發展需求提供一定的條件。應用型本科高校無疑要實現其社會功能,這是它存在的條件。但是不能忘記,學校除了具有社會功能外,還有另外一個更為重要的功能——促進人的發展,這是它存在的根本。因此,即使對大多數學生而言,也不能讓社會需要、社會標準,遮蔽促進其生命發展這一本原性的需要。
從促進人的發展的角度看,學校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從事某種職業活動的本領,而且要重視對個體生命的獨立、自主和強大的人格力量之鍛造,賦予個體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和能力,以提升其生命質量和人生境界。當然,尊重個體的自主性不是不講社會秩序不顧社會要求,而是要使個體對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有充分的預見性,能自我發現和自我定向,能創造環境和重組自身生命的要素以達到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突顯生命靈動的教育不是單向的灌輸、訓練和約束,而是通過提供“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發展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思考問題,使學校的教育過程變成探索的過程和激發生命活力的過程,從而 “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7]
[1]楊佐,吳曉義.論學校的特色與柔性[J].職業技術教育,2001,(7).
[2]高林.應用型本科教育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220-222.
[3]吳曉義.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發展定位、指導思想與校本特色[J].高教探索,2008,(4).
[4]魯潔.教育的反本歸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4).
[5]陳厚豐.淺認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的若干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3,(11).
[6]黃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解決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8,(13).
[7]魯潔.教育的反本歸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