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林揚 陳 煒 林 棠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137)
雖然小微企業的資金困難得到廣泛關注,但對珠三角小微企業目前面臨的融資問題仍缺乏比較現實的實感資料和事實判斷。2013年5~6月,筆者通過廣東省4所本科和專科院校近年會計專業畢業生的渠道,對珠三角小微企業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較真實地反映了珠三角小微企業的融資狀況。
調研對象是根據2011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新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如工業企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下、其他企業從業人數不超過80人或資產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的為小微企業。通過問卷、交談和走訪的方式,調查了珠三角地區212家小微企業。其中佛山占34%,東莞21%,廣州11%,深圳10%,其余占24%。樣本在珠三角地區分布比較平均。
在回答“你所在企業當前的經營狀況”問題時,23%選擇很困難,32%困難,30%一般,15%良好。目前珠三角小微企業正面臨著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困難的時期,受到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強烈沖擊。外部沖擊來自全球需求疲軟、人民幣不斷升值。珠三角企業屬外向型產業結構,主要從事出口業務,歐債危機后,出現了海外訂單明顯減少、訂單壓價、出口競爭力下降等情況,大中型企業的壓力必然傳遞給小微企業。內部沖擊方面,如企業人工成本上升,土地廠房價格上升,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成本上升,物流價格上升,原材料價格上升。小微企業基本上沒有定價權,銷售價格不能相應提高,原本就不大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直至虧損。
此外,產業低端最脆弱,受沖擊最大。首先,珠三角中小企業大部分集中在“兩高一資”和勞動密集型領域,處在產品增值鏈的低端,它們生產的恰恰又是大量順差的產品,當政策調整和外部沖擊來臨的時候,面臨的生存環境非常困難。其次,企業的困難除了受大環境的影響外,主要還是生產經營管理粗放、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等自身問題,這些企業被淘汰出局只是遲早的問題,危機只不過是加速了這種消亡的時間。曾經依靠低成本競爭優勢獲得高速發展的珠三角模式,到了生死關口。
在上述“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人工成本上升”、“融資難”四大小微企業難題中,選擇“融資難”的占比43%,成為小微企業居首的難題。
從調查情況看,企業資金緊缺的占比26%,較緊缺的占47%,一般的占18%,寬松的占9%,可見小微企業整體上資金是緊缺的。資金是企業的血脈,是維持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進行的前提和保障。自有資金是小微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珠三角的小微企業多數從家庭工業發展而來,很多小微企業仍然保留著家庭經營的模式,業主的自有資金是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資金緊缺導致小微企業收縮生產規模,企業產能不能充分發揮。
既然資金緊缺,企業的融資意向是怎樣的呢?44%的小微企業對融資的需求程度不強,33%表示一般,只有22%需求強烈。這反映了企業復雜的心態,一方面資金緊缺,另一方面由于對外融資的困難和擔心還款問題,企業處于保守狀態,因為,23%的小微企業認為獲得銀行貸款不可能,38%認為很難,14%認為較難,25%認為一般。對于銀行拒貸的原因,67%小微企業的回答是無抵押,33%是企業信用達不到銀行要求。可見,良好的信用是小微企業融資成功的首要因素。
有的小微企業還是獲得了銀行的貸款。那么,是哪類銀行對小微企業提供了較多融資呢?調查顯示,56%的貸款來自國有銀行,22%來自股份制銀行(如招行),其他小銀行(如城商行、農信社、小額貸款公司)占比為11%。看來,國有商業銀行在落實政府對小微企業融資政策方面承擔了主要任務,而小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占比不多。雖然有的小微企業獲得了銀行貸款,但融資成本也不容忽視。調查顯示,貸款利率(加融資費用)約比銀行基準貸款利率上浮20%的占27%,上浮30%的占47%,上浮40%及以上的占26%,這也說明了部分小微企業即使缺錢也不愿向銀行貸款的原因。
除了銀行渠道占比44%,小微企業融資的其他渠道有:其他金融機構17%,擔保公司擔保10%,民間借貸29%。在銀行等正規渠道難以滿足小微企業融資的背景下,不少企業被迫尋求民間借貸支持。但民間借貸利率高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向民間融資的小微企業中,45%的企業民間貸款利率為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1~2倍,24%的企業為2-3倍,12%的企業為3倍以上。只有19%的企業融資利率不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而在部分地區,由于風險較高等原因,民間借貸逐漸演化成了高利貸。民間借貸的盛行,不僅加劇了小微企業經營的風險,也容易引發糾紛。
非市場化的歷史教訓。過去,金融機構屬政府全資所有,金融機構的唯一使命是支持企業發展,由于非企業化的經營,金融機構積聚了大量的風險,資產質量嚴重低下,需政府動用巨額財政資金來挽救。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等一批金融機構的破產和關閉,給廣東各級地方政府、存款法人和個人造成了巨大損失。銀行壞賬除了國企外,一個很大的來源是無數的小微企業。以至于各家銀行都對小微企業產生了“怕貸”心理,這個影響在珠三角十分深遠。
銀行的私有化改制。企業化的銀行是一個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獨立經濟實體,要為它眾多的股東謀取利益,銀行與企業的生意往來須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之上。在此背景下,銀行為了自身資產的安全性考慮,風險控制非常嚴格,自然對客戶進行篩選,廣大小微企業則落選了。通俗講銀行就是只搞“錦上添花”,不搞“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政府的事情,不是銀行的責任。
外資銀行帶來了市場化理念。它們“專挑肥肉吃”,爭奪的服務對象,就是中高端客戶,此類客戶管理和風險控制較好、資金透明度較高。外資銀行在華設立分支機構的戰略意圖是清晰的,即“2:8黃金分割率”區域布局戰略,它們的機構布局在中國沿海大中城市,基本覆蓋了珠三角地區,而珠三角以外的廣東其他地區則很少。外資銀行的經營理念對國內銀行起到了很大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因此,基本素質較差且信息不透明的廣大小微企業排除在了銀行的視線之外。
小微企業總體來說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有關分析顯示,有7成小微企業在創業后5年內被淘汰,而運行超過10年的小微企業不足1成。市場風險更易導致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停產以至破產,使外部出資者特別是金融機構面臨著較大的風險,從而不愿向小微企業提供資金。
小微企業普遍缺乏抵押與擔保。小微企業自身規模小,固定資產少,如果需要融資的話,一般只能用房地產或機器設備作抵押,這些抵押物品的抵押率較低;如果通過擔保公司融資,成本上升且必須提供反擔保,提高了小微企業融資的門檻。
以上兩種情況世界各國都是如此,并且先進國家對小微企業融資有著不同的成熟經驗可供學習和借鑒,解決起來困難不是太大。問題的要害是珠三角小微企業的信用狀況,經營不規范、不按市場規則辦事是小微企業的大問題。部分小微企業信用觀念缺乏,內部治理結構和控制機制不健全,法人資產與自然人資產沒有區分,抽逃企業資產的現象時有發生,貸款的償還得不到保證。一個企業的素質不高、經營上亂來,手里拿到錢是有風險的,貸款額越高風險越大,這也是銀行不選擇小微企業的主要原因。
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可從多方面著手,相比政府救助手段,市場化手段更具有長期性和根本性的效用。
從因果關系來講,正是由于小微企業在誠信、管理、市場、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弱勢,才導致其融資困難。因此,對小微企業的扶持應是全面的扶持,促進企業綜合素質的提高,重在信用觀念和守法守規經營方面的幫助,讓市場機制對小微企業優勝劣汰。對珠三角的小微企業應有扶持、有放手、有轉移、有淘汰。即扶持符合產業發展戰略的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放手依法經營、產品適銷對路的企業,讓它們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轉移不適合在本地區經營的企業;而對于那些不遵紀守法、不講誠信、素質低下、沒市場競爭力的小微企業,讓市場決定它們的去留,政府不必拿公共資源去救,但要為這些企業準備好“后事”,維持社會穩定。
不必擔心企業破產了,GDP下去了,失業增加了,這個世界上想做老板的人多得很。一批企業消失,活下來的企業會更優秀,為社會做更大貢獻;同時,新進入者會接受教訓,這樣,整個小微企業的檔次素質就提高了。企業變好后,銀行會主動找上門。
近年來,我國的其他金融機構改革步伐加快,唯獨銀行太慢。目前我國大銀行不少,但小銀行卻不夠。由于血緣、親緣、人緣及地緣因素,還由于與大銀行和外資銀行競爭中處于劣勢,這些小銀行很自然定位于服務當地小微企業。小銀行的發展,可望推動銀行業形成競爭機制,提高運營效率,從而為珠三角小微企業創造一個寬松的融資環境。
2012年5月26日,中國銀監會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為產業資本向銀行業滲透創造了條件。珠三角私人資本雄厚,金融機構對民間資本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應當鼓勵和落實當地私人資本投入到小銀行參股,使產業資本與銀行資本之間相互滲透與融合,改善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有利于銀行更好地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也有利于把“民間金融”納入到法制和陽光渠道。
市場化融資環境的基石是誠信與法制。首先,履行政府在經濟性公共服務中的職能,為本地區的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市場化的服務,建設適合銀行開展業務的營商環境,建立跨政府部門的小微企業征信平臺,完善小微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利用省級小微企業公共征信平臺與金融機構開展合作。使金融機構愿意主動與小微企業建立融資關系,讓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在市場上自主選擇、自主交易。
其次,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小微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分布地域廣、關系復雜,客觀上執行難度大,但決不能成為有法不依的理由,從近些年的情況看,違法違規事件普遍發生于小微企業,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如財務信息失真,有幾本會計賬,惡意逃避銀行債務等等。不對不法之徒繩之以法,其他企業便會效仿,整個小微企業的形象受到損壞。沒有法律的保護,金融機構開展業務便更加謹慎。可以想象,若沒有政府下指標強令銀行貸款,或由政府出資進行擔保,小微企業可融到的資金將少得可憐。
[1]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課題組.正視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浙江小微企業資金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J].浙江經濟,2012,(20).
[2]潘功勝.優化小微企業融資環境[J].中國金融,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