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蔚 吉林工商學院
《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中指出,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未來發展目標是成為我國沿邊開發開放的重要區域,面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以及東北亞經濟技術合作的重要平臺,成為東北地區新的重要增長極,建設成為我國沿邊開發開放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目前,長吉圖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居住擁擠、交通堵塞等損害生態和諧的城市病,為了避免“先破壞再治理”的發展怪圈,有必要在長吉圖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構建實現生態和諧的發展戰略。“綠道網”建設不僅符合上述發展戰略,還能夠整合長吉圖地區的優勢資源,提升城鄉人居品質,促進產業轉型,使休閑、旅游與本地區原有的工農產業相結合,創造新型的產業發展模式。
經濟發展常常伴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特別是當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時候,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環境狀況日益惡化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城市交通擁擠不堪、工農業生產造成的空氣和水源污染、居民生活垃圾處理不當等環境問題越來越威脅到城鄉居民的身心健康。如何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宜居城鄉,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長吉圖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環境優美、景色獨特,可是在經濟快速發展,城市進程加快的現實下,環境破壞、生態惡化的威脅也已經逐漸逼近,如果等到造成嚴重后果才治理,不僅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更嚴重地是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傷害很難徹底恢復。因此,在城市建設快速推進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在長吉圖地區建設特色綠道網,就為此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可以在整個地區建設規劃中預留生態環境保護用地,并通過綠道網使社區之間,城市之間,地區之間的連接和交往在提高速度的同時,享受良好生態環境的裨益。當城鄉居民切身感受到綠道網的好處時,就可以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使綠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得以推廣和延續。
長吉圖地區地處祖國的東北中部,發源于地區東北長白山山麓的松花江自東向西穿流而過,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十分豐富,擁有3A級景區二十余處,其中5A級景區——長白山景區、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長春凈月潭風景名勝區更是久負盛名;集安高句麗文物古跡旅游景區、延邊安圖萬寶紅旗朝鮮族民俗村則是具有濃郁的歷史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
擁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長吉圖地區旅游在全國以及世界上的知名度卻不盡如人意。人們提起這里來,往往只知道著名的長白山以及冬季的冰雪旅游,這就需要一個有效的機制將長吉圖地區的各個旅游資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綠道網建設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通過地區內部各個綠道網的連接使長吉圖地區的旅游資源達到金鏈串珠的效果,使本地區以及全國各地和國外的旅游者,能夠通過綠道網對長吉圖地區的旅游資源有一個整體的深刻的印象。
長吉圖地區是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也是我國“六大林區”之一。長吉圖地區的工農業基礎比較雄厚,然而作為迄今唯一一個國家批準的沿邊開放的區域規劃,在我國沿海、內地、沿邊開放大格局中,卻總是有著發展滯后、分量較輕、名氣不大的對外形象。這和長吉圖地區產業結構落后有著莫大的關系。如何改變這種長期以傳統產業為發展主軸的現狀,提升長吉圖地區的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是一個關系長吉圖地區發展方向以及發展后勁的重要課題。
特色綠道網的建設以及后續運營,能夠整合現有的城市綠色空間,區域間的公路綠化林帶,以及本區原有的著名風景名勝和旅游景區,促進資金及人員向旅游及其周邊相關產業轉移,加快旅游及其周邊產業發展,實現經濟與人居的和諧發展,從而促進整個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由于特色綠道網的建設覆蓋面廣,影響的人眾多,所以特色綠道網建設過程以及建成之后的使用,都能很好地提高廣大城鄉居民的環境意識和環保觀念,這也從思想方面對本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了保障。
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區域為吉林省范圍內的長春市吉林市部分區域和圖們江地區,總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70萬。這一區域面積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經濟總量占一半以上,是中國參與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的核心地區。這里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十分豐富,山川秀美,四季景色分明,人杰地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長吉圖地區基本地勢呈現東高西低的格局,松花江由東至西穿越而過。處于西部的長春吉林兩市,地處廣袤的東北平原腹地。長春市是吉林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長春地處東北平原中央,是一座風光秀美的“森林城”,城市綠化率已經達到78%,居于亞洲大城市之冠。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地處東北腹地,長白山脈向松嫩平原過渡地帶的松花江畔,三面臨水、四周環山。吉林市資源豐富,物產豐饒,是我國北方著名山水城市,著名的吉林霧凇更是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長江三峽同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
東部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的長白山天池是我國最大的火山口湖,是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的三江之源,同時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火山口湖。長白山是國家5A級風景區、關東第一山。1960年建立自然保護區,面積21.5萬公頃,并于1980年列入聯合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長白山風光秀美、資源豐富,是歐亞大陸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綜合體,是世界少有的“物種基因庫”和“天然博物館”。
長春市人文資源豐富,素有“汽車城”、“電影城”、“光電之城”、“科技文化城”、“大學之城”、“森林城”、“雕塑城”、“國際軌道交通之都”等美譽,是中國汽車、電影、光學、生物制藥、軌道客車等行業的發源地。長春市擁有眾多人文旅游景點,如長春世界雕塑公園、長影世紀城、偽滿皇宮博物院等,都各具特色,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長春市是我國的科技文化名稱,坐落著眾多高等學府,學術氣息濃厚。
吉林市歷史悠久,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市區有1742年修建的東北最大的孔廟——吉林文廟;有佛、道、儒三教雜揉的北山古廟群;有明代留下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有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之最”吉林隕石,還有地方特色濃郁的傳統民族風情。
圖們江長白山區域歷史文化悠久,特色鮮明。以長白山為核心的圣山崇拜,是古代各族人民最原始最質樸的信仰。長白山文化是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和漢族等多民族的泛民族文化。長白山脈還是歷史上各王朝的軍事要地,關于長白山有著不計其數的神話故事,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資源。
長吉圖特色綠道網建設要突出特色這一主線,通過綠色為媒介,串聯山、水、城市、鄉村等各種生態要素,發掘本地區自然與歷史人文景觀的特色內涵,彰顯本地區的特色文化精髓。
長吉圖地區孕育了悠久燦爛的人類文明,從肅慎人,夫余人、巴婁人、高句麗人、渤海人、女真人、滿族、朝鮮族……都生活在這偉大思想的象征物周圍,領受著長白山樹林的恩惠和保護,飲用著圖們江、鴨綠江、松花江的“圣水”,一代代繁衍生息直到現在。區域內居住的漢、朝、滿、蒙、回等各個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在建設特色綠道網的同時,應充分挖掘長吉圖地區的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中的特色文化內涵,把區域內的各個文化古跡、風景名勝區、旅游度假區等興趣點,通過特色綠道網有效地組織起來,使原有的呈散點分布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資源有機串聯,增加整體性和歸屬感。
長吉圖地區地處我國東北,東起長白山脈,西至松嫩平原,幅員遼闊,地貌多樣,山、水、丘陵、平原相互交錯,如果建設單純的自行車及步行綠道并不適合,因此建議在建設區域綠道的過程中,將鐵路、城際高鐵、高速公路、省級公路、鄉村公路等均納入規劃,豐富綠道網絡的內容,實現各種道路形式都以“綠道網”核心理念為著眼點的立體化建設模式,以及多層次融合發展。
比如長春市可以利用原有道路網絡建設城市觀光自行車綠道;吉林市可以建設沿江環湖水系觀光自行車綠道;長白山景區可以建設旅游探險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立體綠道;而整個區域內則可以建設城際高鐵觀光綠道。
長吉圖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較短,干燥多風;夏季溫熱多雨,炎熱天氣不多;秋季清爽,晝夜溫差大;冬季漫長,冰雪嚴寒。在建設綠道網的過程中,要適應這一獨特的氣候特點,體現季節特色,不能模仿其他地區的綠道建設模式。比如珠三角地區屬于亞熱帶氣候,植物四季常青。而長吉圖地區四季景色各異,因此在建設綠道網絡時應順應這一特點,充分體現春季萬物生發、草長鶯飛;夏季樹蔭蔽日、綠意盎然;秋季豐收時節、燦爛金黃;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的季節變化特點。
比如,可以選擇果樹作為行道樹,春季開花,夏季成蔭,秋季結果,一個樹種不同季節變化不同景觀;還可以選擇松柏等針葉樹種,可以四季常青、不畏嚴寒;此外,可以選擇具有彩色枝干或是秋冬季落葉落果遲的植物,在冬季起到景觀美化作用。
長吉圖區域特色綠道網建設以綠色為紐帶串聯區域內的各個城市、鄉村、歷史名勝、旅游景點、自然保護區,以及山川河流、平原丘陵等自然與人文的要件,使之共同發展。其將自然、城市、鄉村和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改變過去以城市發展為核心,以物質發展為重點,要求自然去適應人的需求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進而重塑城鄉生態形象,使城市和鄉村融入自然,重建城鄉生態功能,在城鄉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生態安全。
因此,綠道網建設不僅是區域建設、城市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對全新的城鄉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一種探索,她適應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1]崔陽.長白山地區人文旅游資源開發研究.商場現代化,2010年第1期
[2]周亞琦盛鳴.深圳市綠道網規劃專項解析.風景園林,2010年第5期
[3]周睿武星寬.生態武漢濱江綠道網的規劃.科技信息(學術),2006年第11期
[4]王恒久.冬季彩色植物選種與配置.技術與市場園林工程,200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