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韶關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 韶關 512005)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多元發展,宗教信仰開始在社會上升溫,在高校也不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也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主渠道,大學生的信仰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到個人成長成才的方向,也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指導和幫助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應有之義。
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陣地,也是境外敵對勢力與我們爭奪大學生以期進行思想文化滲透的重要場所。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國際政治多極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宗教活動多樣化的大背景下,境外敵對勢力加快了對我國高校的宗教滲透活動,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一是部分大學生信仰多元化和對宗教認同的上升趨勢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教學面臨著挑戰和考驗。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我國在21世紀初加入WTO后,西方一些社會思潮和價值理念不斷傳入我國,宗教作為西方價值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明顯加強。據《新時期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研究(2001-2006)廣東卷》(廣東省教育廳編)對廣東高校師生信仰狀況的調查顯示,2002-2006年,廣東高校學生信教人數的比例依次為:10.46%、7.02%、8.51%、10.1%、13%, 所信仰的宗教涉及佛教、基督教、道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1]。從調查中可知,在我省高校中客觀存在著大學生信教現象,大學生的信仰呈現多元化且信教比例總體呈上升態勢,這使得高校部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仰產生了動搖。
二是部分大學生對無神論教育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面臨著挑戰和考驗。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告訴人們,我們生活的世界具有客觀實在性,任何超自然的力量都是不存在的。世界上的宗教就其本質來說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表現,宗教信仰者都是有神論者,只是信仰的神靈有所不同而已。傳統觀點認為,宗教之所以存在和發展是人們科學素養不高以及理性精神不足的反映,但這一看法卻很難詮釋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客觀存在的宗教信仰現象,因為當代大學生是我國公民中知識層次與科學文化素質較高的一個群體,在其成長過程中,長期以來接受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熏陶,大學生們理應是不會接受有神論的。但從對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現狀調查結果來看[2],高校大學生信教現象不僅客觀存在而且其信教人數的比例是呈上升趨勢的。因此,高校部分學生理性上的無神與行為上的信教,這一現實中的錯位與情感上的糾結無疑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和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尤其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提出了質疑。
三是境外反華勢力利用宗教向大學校園進行滲透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挑戰和考驗。邁入21世紀,宗教不僅對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價值行為取向產生影響,而且還常常成為境外反華勢力打著“宗教自由”幌子干涉中國內政,實施“西化”、“分化”戰略的重要載體和工具。近些年來,西方一些政治勢力開始把傳教的重點轉向知識階層特別是在校大學生,他們認為這一群體與其他人群相比“更能影響中國的未來”。例如,2004年揭秘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十條誡令》中,其中有兩條就很具體地指明了如何利用宗教對付中國尤其是高校的青年人,即“第二條,一定要盡一切可能,做好傳播工作,包括電影、書籍、電視、無線電波……和新式的宗教傳播,只要他們向往我們的衣、食、住、行、娛樂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三條,一定要把他們青年的注意力從以政府為中心的傳統中引開來,讓他們的頭腦集中于體育表演、色情書籍、享樂、游戲、犯罪性的電影,以及宗教活動”[3]。因此,“利用宗教,同我們爭奪群眾尤其是青年,歷來是國內外階級敵人的一個慣用伎倆,也是某些共產黨領導的國家丟失政權的一個慘痛教訓。”[4]177在新形勢下,如何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如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社會思潮,通過校園文化建設體現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也是值得關注的重大問題。
影響當代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因素很多,有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學生自身因素等。然而,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視角,大學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宗教本身對大學生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高校自身存在的問題,即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存在著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缺失問題。
宗教本身具有的功能與自身的改革趨向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首先,宗教本身所展現的道德教化功能令當代大學生對宗教日益關注。道德教化功能在不同的宗教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佛教教義中的“十善”、基督教中的“十誡”等,這些內容共同的功能在于通過宗教所倡導的行善與戒律來規范約束信徒們的言行,增強他們的自醒、自責、自律和自戒意識,進而把它當作為人處世的準則以不斷提升信教者的道德品質與主觀修養。這些要求中的某些合理因素往往會引起大學生們的關注;其次,宗教本身所呈現的精神撫慰功能令當代大學生希冀從宗教中尋求心里慰藉。美國學者梅卡霍在《宗教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宗教就像一個“避風港”,因為宗教具有心理調節能力[3]。宗教以超自然的形式向人們展現了道德要求與行為準則,要求人們遵守社會公德和行為規范,使世俗的一些倫理道德借助于宗教的幫助從而得到實現,這也吸引著部分青年學生尤其是在心理方面有困惑的大學生以期從宗教中尋求心里慰藉與需求;再次,宗教本身所表現的社會批判功能令當代大學生對宗教充滿期待。宗教教義中蘊含有不少合理的訴求,這些訴求在對現實社會進行批判的基礎上向人們展示了未來的美好愿景,如基督教指責富人的貪婪與社會的不公,伊斯蘭教倡導信徒間要互助互愛,批判為富不仁以及濫發高利貸等,主張人與人之間應充滿仁愛、社會應彰顯公平與正義等。這些批判引起了一些大學生的共鳴,對當今社會存在的諸多非正義公平現象產生了不滿;最后,宗教的世俗化改革趨向令當代大學生對宗教心生向往。隨著人們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的變化,宗教也在不斷地進行著自身的改革,日益走向世俗化以適應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多元發展。宗教逐漸擺脫了以往至高無上的統轄權地位,由關注“神”到關注“人”、由關注“天堂”到關注“人間”、由關注“來世”到關注“現世”、由關注“神權”到關注“人權”[1]。宗教在走向世俗化改革過程中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體現出來的現實性與適用性,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尤其是一些在校大學生,當他們不能承受來自學習、生活與就業等方面的壓力而感到迷茫與困惑時,往往也想從宗教中去尋求解脫。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缺失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青年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主陣地。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中有關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內容卻很少,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就“理想信仰”問題單獨設置了一章,強調了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的重要性,但對宗教信仰和我國對宗教的相關法律規定卻未涉及;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雖然提到了帝國主義利用宗教對近代中國進行文化侵略,但對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來看待此類問題卻未展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只有一點宗教常識,卻沒有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系統內容;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關于中國共產黨宗教政策的內容也很少,在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往往因為不是教學重點而一筆帶過甚至不作講解。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絕大多數高校也未設置宗教方面的課程,甚至有些高校還出現了“無神論無人講,有神論有人傳”的局面[5]。這就使得青年大學生對宗教知識的了解甚少,對宗教現象的產生及其發展規律缺乏正確的認識,進而導致一些大學生們對宗教問題的認識往往陷入到無序的狀態,甚至許多學生根本弄不懂宗教、迷信和邪教之間的區別,從而也就錯失了有效發揮高校德育機制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以及人生價值觀引導的良好契機。
我國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任,但高校客觀存在的大學生信教的事實表明,我們既要依法維護高校大學生的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正常進行的宗教活動,又要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來教育引導學生,堅持我國的宗教政策以及宗教與教育相分離原則,制止在高校校園中開展違法的宗教活動。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而言,我們應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進而消解宗教信仰在當代大學生中產生的不利影響。
當代大學生是否有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教師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否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以及相關的宗教知識密切相關。因此,“教育者先受教育”,這是培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前提。但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卻缺乏系統的了解,對我國相關的宗教政策也不甚明確,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知道我國憲法中有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條文,卻不清楚我國教育法中有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規定;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甚至將我國實行的宗教信仰自由等同于宗教可以在高校自由活動,卻不知道只有在國家批準的活動場所才能進行宗教活動,學校不允許開展此類活動。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尤其是黨員教師只有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我們黨的宗教政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闡述現實中尤其是高校學生中存在的宗教現象,準確闡析宗教文化正、反兩方面的價值與影響,能在無神論和有神論的對比中闡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系統性與科學性,這樣才能為大學生們所接受、所信服,進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感染力與吸引力。對此,正如江澤民同志所指出的:“不能因為我們共產黨員相信無神論,就用‘左’的態度對待宗教信仰。反過來,又不能因為有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無神論、對培養‘四有’新人就不宣傳了,這也是不行的。”[4]221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以及防范境外宗教向高校進行滲透的主渠道,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應加大和豐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教育內容,指導和幫助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從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制意識等方面引導學生,使大學生們了解我國對宗教的相關法律規定和依法管理政策,提升他們抵御境外宗教滲透的意識和素質,進而避免盲目通過宗教來尋求慰藉,同時在實踐中規范自己的言論與行為;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基于近現代以來的世情、國情尤其是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文化侵略的史實,引導大學生們認識西方宗教對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產生的種種負面影響;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從宗教存在的根源、發展的規律、消亡的條件等方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宗教起源、宗教現象和宗教本質,進而掌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立場和方法;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從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民族政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當代中國發展實踐中所取得的成就等方面,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宗教如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等問題;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以及《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結合國內外發生的相關時事熱點,教育和引導高校大學生學會運用唯物辯證的方法來分析和看待西方國家如何以 “宗教自由”為幌子,誣蔑中國“迫害宗教人士”,鼓動“政治異見者”信仰宗教,進而掩蓋他們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利用宗教干涉中國內政的圖謀。于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及課堂教學中增加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相關內容,可有效彌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一些不足和知識空白點。
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中發揮作用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他部門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協作和互相配合。為有效了解和掌握高校大學生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現實狀況以及境外宗教勢力對我國高校進行滲透的方式、途徑和影響,還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機構與學校相關部門進行協調與聯動,成立相關的高校宗教防范及應對協調機構,做到課堂教學與課外交流相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相溝通,高校組織統戰部門與學校各二級學院(系)書記、輔導員相交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機構與本地區的宗教事務管理部門相協調等。此外,還應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作用。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社會思潮,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導引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防御和抵制庸俗文化的影響與擴展。同時,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活動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一些方式展現出來,如組織學生開展以科學精神為主題的活動,開展專題討論或召開主題班會,開展諸如讀書與演講比賽、書法與征文比賽、美術與文藝表演以及電影等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營造崇尚科學,拒絕邪教,反對迷信及非法宗教活動,適合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文化環境。
總之,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民族的未來,他們的信仰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因此,對于大學生的信教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給予高度的關注。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對宗教產生敵對態度和心理,而應客觀、準確地評價宗教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我們要在尊重大學生信仰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正確地加以引導。與此同時,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也應關注大學生的成長,從生活、學習、就業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給予大學生切實的關懷與幫助,引導他們用科學與理性的態度正確認識宗教,進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1]夏泉,程強強.社會轉型時期宗教影響與大學生成長問題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9(12):90-95.
[2]冼德慶.對廣東高校學生宗教觀的調查與分析[J].高教探索,2008(2):131-134.
[3]孟繁英,王勇.大學生宗教信仰的新趨向及成因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1(3):79-82.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綜合研究組.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5]王康.論大學生科學宗教觀的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12(3):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