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舒良
(武漢大學 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在與新一屆團中央領導班子和部分團的十六大代表座談時指出:各級團組織要堅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爭使團的基層組織網絡覆蓋全體青年,使團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影響全體青年,切實增強團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2012年,胡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著力把牢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服務青年能力,創新活動方式,夯實基層基礎,重視團干部隊伍建設,并再次強調了“兩個全體青年”的重要性。
共青團是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黨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高校是培養高級人才的重要場所,是共青團工作的重要陣地,高校共青團工作在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和諧校園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基本任務是:從共青團的性質和青年大學生的實際出發,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和學校的中心工作,配合學校,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
高校共青團作為直接面向青年大學生的基層組織,是保持高校穩定的重要力量,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擔負著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校園文化活動方式,研究高校學生成長規律和個性特點,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維護青年合法權益,培養具備必需的專業知識、合理的知識結構、全面的素質、良好的品德、堅定的信念的優秀青年大學生的重要使命,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和黨的后備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中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共青團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對象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給團組織突出了新的挑戰和新的要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具體表現在:1.國內外形勢方面。經濟的全球化和激烈的科技競爭,國內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轉型期問題的突顯,使青年學生的思想認識、價值追求和思維方式更趨多元化,對團組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戰。2.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的實施、班級概念的淡化、后勤管理的社會化、學生聚集場所分散、研究生規模擴大等現象,給高校共青團對青年大學生的全面覆蓋提出了新的要求。3.信息網絡影響方面。網絡信息的共享性、開放性和兩面性,在為團員青年提供精神食糧的同時,也帶來了思想觀念的沖擊,也對團組織掌握網上育人主動權提出了嚴峻考驗。4.青年特點變化方面。思想行為開放務實、自立自強意識增強、需求多樣化、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等學生思想和行為方式的變化,對團組織團結、凝聚青年大學生提出了新的任務。
面臨新形勢、新挑戰和新機遇,高校共青團如何明確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職能定位,服務于高校人才培養的工作,是當前高校共青團組織必須面對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高校共青團工作適應形勢需要,反映時代要求,按照“兩個全體青年”的指導思想,創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領域,豐富工作載體,不斷擴大團組織的覆蓋面,提升團組織工作和活動的影響力,更好地服務大局、服務青年,構建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新格局。
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陸昊同志在加強高校共青團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高校共青團要圍繞高校育人的目標體系,找準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切入點,突出重點,把握規律,集中力量做好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針對當前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的新挑戰和新機遇,結合大學生團員青年的特點和武漢大學共青團工作經驗,在此歸納提出“六個一”工作思路。具體而言,即融入一個中心,夯實一個基礎,走進一個群體,充實一批隊伍,鑄就一個品牌,構建一個平臺。
“服務大局,服務青年”是共青團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團組織工作的宗旨。高校共青團所謂融入學校中心工作,即融入學校黨政和人才培養的中心工作。首先,高校共青團應充分融入黨委工作的中心,在黨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時刻關注黨的工作中心和重點,做到“懂大局,識大體”、“黨有號召,團有行動”,樹立全局觀念和大局意識,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黨的建設帶動團的建設,充分發揮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用。其次,學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切入點主要是人才培養,團組織應全面融入這個中心,主動跟上并適應學校建設的總體步伐,與時俱進,協助學校做好與人才培養相關的青年學生事務管理和服務工作,在學校改革發展的大局中謀劃團的工作,推動團的工作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更本質地服務學校改革發展的大局,服務青年大學生,構建新型青年工作格局。
基礎團務是團的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的基礎,是普及黨史團情的有效途徑。高校基礎團務工作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人性化的服務理念和良好的組織制度及運行機制是共青團“服務大局,融入青年”的基本要求,也是發揮高校育人作用、保持團組織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障。高校共青團要夯實基礎團務,首先要堅持“黨團共建”的工作模式,明確黨組織與團組織的密切聯系,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從大局層面加強基礎團務。其次要突破傳統模式,靈活設置基層團組織,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符合時代特征的組織網絡體系,從組織層面筑牢基礎團務。再次要在充分發揮團組織的主導和核心作用的同時,完善學生會、學生社團和研究生會等學生組織,構建以共青團為主體,學生會、研究生會和學生社團為兩翼的組織體系,從學生層面夯實基礎團務。
高校共青團在“黨建帶團建”思路的指引下,通過靈活設置團支部,依托“一體兩翼”的學生組織體系,緊抓日常團務工作,開展專題理論研究,普及團務知識,落實組織制度,規范工作規程,融入學生群體,樹立團的良好形象,增強青年團員、特別是研究生團員的共青團意識,夯實共青團工作的基礎,增強團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青年學生是高校共青團服務的對象,也是團組織的主體,團結青年、深化服務是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發展方向,“竭誠服務青年”是共青團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何走進青年、能否走進青年、怎樣服務青年,是共青團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走進青年,才能尊重青年、理解青年,才能相信青年、依靠青年。高校共青團要走進青年,首先應尊重青年學生。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理解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建立朋友般的團內關系。其次應走進青年學生。率先深入基層,融入青年群體,走進青年內心世界,主動了解團員思想動態,傾聽青年呼聲,發揮青年優勢,探索吸引和凝聚青年的服務渠道,滿足團員需求。再次應服務青年學生。幫助青年解決實際問題,切實維護青年學生利益,開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青年的校園文化活動,從競技型精英活動為主轉向群娛型大眾活動為主,拓展服務領域,建立開放互動的服務體系,增強青年學生的組織認同感和歸屬感,推動團組織更好地開展服務工作。
共青團干部是開展共青團工作的骨干力量,干部隊伍的結構層次及能力素質是工作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高校共青團一要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組建思想素質硬、群眾基礎好、工作能力強、熱心服務的專職團干隊伍和學生團干隊伍,保持團干隊伍的榜樣和示范效應。二要有計劃、系統性地鍛煉和培養干部,堅持知識教育和過程培養相結合。通過團校理論學習、業務專題教育培訓、形勢政策研討、工作創新沙龍、學習考察、素質拓展、實踐掛職等形式教育和培養干部隊伍,實現團干隊伍的知識化和專業化;三要實現從校級團干、基層團干到學生團干的無縫對接,逐步實現校級團干與基層團支部和團員的親密接觸;四要繼續完善現有干部考核體系,探索更為務實、人性的考核機制。多措并舉,著力提升團干隊伍的整體水平和實力,使專職團干隊伍能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具備較強的政治敏感性,熟悉青年成長規律和心理需求,以改革創新的思維推進團的工作。使學生團干隊伍反映學生需求、貼近學生生活,主動配合專職團干做好共青團的工作。力爭打造會學習、懂業務、素質高的專職團干隊伍,培養學校信任、學生信賴的學生團干部隊伍。鍛造形成一支善于圍繞中心,貼近青年,保持高校團干本色,讓黨放心、讓青年滿意的高素質團干部隊伍。
校園文化和思想教育是高校共青團工作主要任務。品牌是文化的載體,校園文化的品牌創建是學校整體社會形象的外在塑造過程。高校共青團應注重發揮校園文化活動對青年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育人功能,在開展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與自身發展、社會人文與時事熱點等緊密結合的業余文化活動的基礎上,著力在鞏固現有品牌亮點,探索新的工作創新點,打造校園文化品牌上下功夫。1.樹立典型,發揮榜樣力量。圍繞師生勤奮學習、自立自強、創新創造、友愛奉獻等方面,挖掘和選樹典型,發揮榜樣群體的輻射和影響作用。2.加強學風,弘揚學術創新。立足學風建設,以科技活動為載體,以學術競賽為突破口,緊抓大學生科研,鼓勵學術創新,加強學術交流,規范學術行為,營造學術氣息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3.注重思想,培育教育特色。結合校情校史,利用重要時間節點設計團日話動,開展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練校園文化精神,提升學校文化軟品牌。4.突出靈活,發揮自主優勢。優化基層組織設置,發揮團學組織的創造性,利用流行文化的積極優勢,將自主性和靈活性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通過積極摸索和凝練,弘揚主旋律,融入中心、走進青年,突出優勢、增進交流,打造一批在全國高校系統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精品項目,提升校園文化活動品位,不斷推出具有高校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
高校共青團是學校黨政聯系青年學生的橋梁和紐帶,是匯聚影響廣大青年學生的先進組織,是實現學校培養造就人才總體目標的重要力量,工作涉及青年學生成長的各個方面。高校共青團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整合多方資源和力量,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分層次、分類別、多渠道、多樣化、點面結合地開展服務工作,打造一個綜合性的服務平臺。這個平臺應該包括獲取信息的資訊平臺,優秀人才的培育平臺,青年交流的溝通平臺,答疑解惑的對話平臺,維護權益的保障平臺,校園活動的組織平臺,催生典型的孵化平臺,品牌形象的展示平臺,黨團組織的對接平臺,社會職能的延伸平臺。
高校共青團要圍繞黨和學校的中心工作,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爭取多方支持,發揮自身優勢,照顧青年特點,解決學生成長中遇到的思想、學業、生活、心理、就業等實際困難,助力學術創新,指導職業規劃,組織團日活動,培養健全人格,維護學生權益,把團的服務工作落到實處。積極發揮共青團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文化藝術與身心發展等各方面引領作用,為青年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實現“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青年”是共青團的三大職能,讓服務青年學生貫穿于共青團工作的全過程。
總之,共青團作為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肩負著團結帶領廣大青年為黨和人民事業而奮斗的光榮任務。高校共青團工作要適應新時代需求,迎接新的挑戰,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線,結合大學生群體特點,融入黨和學校的中心工作,夯實基礎團務,走進青年學生群體,充實提升團干隊伍,鑄就校園文化品牌,構筑學生綜合服務平臺,把牢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服務青年能力,不斷探索工作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實現基層網絡覆蓋全體青年,各項工作和活動影響全體青年,更好地履行“服務大局、服務青年”的職能,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進高校育人工作的科學、穩健發展。
[1]胡錦濤.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和團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談時的講話[R].2008-06-14.
[2]胡錦濤.在紀念中國共青團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2012-05-04.
[3]陸昊.在加強高校共青團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R].2008-11-06.
[4]張繼革,曹紅,楊鵬.關于高等學校共青團工作的思考[J].蘭州大學學報,2002,30(3):154-158.
[5]辛立章.高校共青團實現“兩個全體青年”工作初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5(7):11-12.
[6]王曉莉.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對策[J].新西部,2011,(33):104.
[7]洪薇娜.探索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新思維[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9,21(1):75-78.
[8]冷開振.淺談新時期推進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方法和途徑[J].商品與質量,2011,(11):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