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卉
(華夏銀行,北京 100088)
影子銀行概念興起于金融危機之初。美國以“金融交易型”特征,將幾乎所有金融信用機構納入影子銀行范疇。我國則通過對“直接融資型”特征的界定,將涉及借貸關系和銀行表外交易的業務歸納于“影子銀行”。其實兩者在本質上并無差別,即不受監管或較少受到監管的銀行或類銀行業務。近年來,我國業內對影子銀行以業務還是以機構來劃分出現了不同界定標準。如按后者劃分,銀行理財產品、委托貸款與銀信業務等受到嚴格監管的業務并不納入影子銀行范疇。本文所述影子銀行,主要針對我國影子銀行的“直接融資型”特征,依此提出相關分析和監管建議。
影子銀行最初也被稱為“平行銀行系統”、“準銀行體系”,因其脫離了傳統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中央銀行”模式,平行地創造了新的信用創造模式:“影子銀行-抵押品扣減率-私人金融機構”。
影子銀行具有不繳納準備金,不保持資本充足率,不受信貸規模控制與不受制于杠桿率的特征使其實際上已經脫離了中央銀行監管,加大了系統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因缺乏有效監管約束,影子銀行相較于商業銀行更具有信用創造優勢。根據眾所周知的信貸關系層層嵌套方式使信用不斷擴張,不繳納準備金就使這種擴張倍數被放大。這是影子銀行存在并發展壯大的顯著性優勢之一,但這種優勢存在流動性弱、集聚風險大、破壞性強的風險特性。同時,影子銀行最后貸款人角色將不是中央銀行,而是私人金融機構。顯然,缺乏有效監管的經營模式與缺乏最后貸款人的責任承擔,都使影子銀行的不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貸款人違約的經營風險;又從全局視覺加大了風險傳遞和系統性風險惡性蔓延的可能性。
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之間因存在同樣的存貸款對象,采用相同性質的金融手段與金融衍生品,即兩者對同一塊蛋糕進行爭奪,金融資源勢必存在一個再配置過程。顯然,影子銀行伴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過程,也是其不斷深化作用于商業銀行系統的過程。
金融創新往往是對金融管制與制度的創新。在嚴格的利率管制背景下,商業銀行存貸款業務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如近年來不斷上升的存款準備金率,都使銀行存貸款業務開展更為謹慎。影子銀行的“影子”特征即是脫離相關部門監督,一方面通過其自身在屬于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市場和業務上不斷拓展并獲得相當大的中間業務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影子銀行通過信托、擔保、典當、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及小額信貸公司等充當“吸存拉貸”的間接中介,實現商業銀行表外理財業務及金融資產業務的快速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不斷發展的金融市場中各類不同類型和程度的金融需求。
在利率自由化與貨幣政策相對緊縮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惜貸”現象較為嚴重。貸款市場上出現的“逆向選擇”使得大部分中小企業出現資金需求旺盛而借貸限制較多的局面,很不利于經濟處于“困難”期的微觀企業主體的發展。影子銀行的金融衍生品創新與制度創新,使其自身籌融資效力加大,并且能夠專門針對中小企業及其他通過銀行信貸業務無法滿足的融資需求得到相應的資金供給。從這個角度說,影子銀行的信貸功能是對商業銀行信貸功能的補充,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市場上的融資難題。
影子銀行之所以迅速發展,除了其適應形勢需要,滿足特定需求外,還在于其充分利用了銀行資源。如擔保公司為商業銀行貸款客戶提供信貸擔保,就是依附于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并從中獲取利潤空間。影子銀行通過借助商業銀行資源和渠道,快速發展形成了塔式融資鏈條,但因其不享有存款保險和最后貸款人保護,非常容易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而其破產造成的損失將由私人金融機構(目前也大量采用銀行同業擔保方式)買單,風險將迅速地間接甚至直接傳遞到銀行。因此,建立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之間的防火墻尤為重要。
銀行理財業務作為銀行的內部脫媒方式,是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體系市場化的前奏與預演。存款壓力的存在使商業銀行將存款通過理財產品“從左手換到右手”,即“理財產品”的形式并非真正意義的理財,而是對信貸產品的投資組合。從此角度說,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甚至成為銀行監管套利的手段。顯然,銀行內部脫媒可視為一種金融創新,但這種創新在目前的發展階段會導致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虛增,而非商業銀行真實業務結構的變化。
我國影子銀行是在利率市場化逐步推進的背景下,逐漸進入大眾視覺的,其發展過程具有我國利率管制下沖破管制的創新意義。然而,如果不對影子銀行的存在與發展加以必要的規范,可能引起相當復雜的社會、法律與金融系統風險。
前文所述,國外影子銀行主要是“金融交易型”,我國則是“直接融資型”。這兩類不同影子銀行作用于商業銀行系統的效果完全不同,因此管制方式和手段也應有所區別。ABS(資產證券化)是“金融交易型”影子銀行典型代表,其對金融系統的作用從其作為“次貸”危機爆發的重要環節可見一斑。我國對“金融交易型”影子銀行,應加強嚴格的監管和制度約束,避免其對金融系統穩健發展造成破壞性影響。另一方面,我國大部分影子銀行屬于“直接融資型”,即作為對商業銀行信貸體系的有效補充,滿足了中小企業的部分融資需求,對于此類影子銀行應區別對待,在一定程度上允許發展,加以適時的引導與關注。
我國影子銀行發展壯大的主要背景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從某種意義上說影子銀行的發展正是對我國利率管制制度的創新。金融市場利率管制的結果,類似于商品市場價格管制下的“黑市”盛行以緩解“供小于需”的市場均衡矛盾所在,“影子”利率也勢必存在。因此,堅持利率市場化進程,一方面為我國金融系統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調節機制;另一方面也是促進影子銀行健康發展的沃土。
針對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天然的“姻親”關聯,如影子銀行的擔保業務作為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一個重要環節,監管部門應加強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環節的稽核以及表外金融資產業務的同業擔保額度來實現對影子銀行風險的監督。
針對影子銀行向商業銀行業務與風險的滲透,商業銀行應該盡快按照監管部門的規定,建立相應的防火墻機制。如嚴格按照“三個辦法,一個指引”的要求,落實貸款全流程管理,嚴防影子銀行從商業銀行套取資金。保證商業銀行與影子銀行類機構的業務合作風險可控。定期進行壓力測試,防止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向銀行體系傳遞,保證國家和地區金融安全。
影子銀行不能作為金融市場逃避管制的死角,而應當通過正規途徑納入銀監局、銀監會常規管理中。可通過調整金融行業標準,降低監管門檻,逐步讓這些金融屬性較低的機構納入監管管轄下,使其陽光化,促進其合法合規健康地發展;另一方面,吸取其他行業經驗,充分發揮行業性組織作用,通過使影子銀行體系自律、主動的提高透明度,來贏得市場信任。
[1]易憲容.”影子銀行體系”信貸危機的金融分析[J].江海學刊,2009(03):70-76.
[2]王曉雅.次貸危機背景下影子銀行體系特性及發展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0(11):65-66,166.
[3]陳劍,張曉龍.影子銀行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2000-2011 年季度數據的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2(08):66-72.
[4]杜亞斌,顧海寧.影子銀行體系與金融危機[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0,25(01):82-87.
[5]周衛江.影子銀行的發展及其監管[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2,33(03):9-14.
[6]李蔚,蘇振天.我國影子銀行體系及其監管研究[J].學術界,2012(04):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