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章良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臺州經濟研究所,浙江 臺州 318000)
小微企業在各個國家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引起全球范圍內各方的普遍關注和研究。同時,融資難已經成為困擾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世界性難題。日本、德國、美國、加拿大和韓國的服務小微企業的成功經驗,我國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
日本素有“中小企業王國”之稱,為了支持中小企業的持續發展,日本政府采取財政貼息、組建政策性金融機構以及提供信用擔保等多種政策工具對中小企業予以扶持,其中,在擔保和融資方面較為明顯。中小企業在日本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日本設立了中小企業廳,主要負責管理和指導中小企業活動,主要制訂國家中小企業大政方針和管理中小企業發展方向。日本政府同時建立了管理組織體系,其主要由中小企業廳、中小企業廳派生機構、社會團體與企業聯合會、中小企業審議會等機構組成。該體系主要為中小企業提供有關國內外相關中小企業的各種經濟信息和技術信息等。
2008 年,日本政府全額出資設立了日本政策金融公庫(簡稱JASME),主要是由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國民生活金融公庫、農林漁業金融公庫以及國際協力銀行的相關國際金融部門等機構組成的,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長期而低息的貸款。1936 年設立了商工組合中央金庫(Shoko Chukin Bank),為中小企業提供多種金融服務。1949 年,由日本政府出資設立了國家生活金融公庫(NLFC),主要為人數在100 人以下的制造業以及人數在50 人以下的商業等一些小微企業提供小額貸款。同時,政府、地方公共團體以及民間機構來共同出資,設立了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注入資本金,并向創業基金提供投資和貸款的中小企業投資育成公司。
日本政府以市場化運作模式管理政策性資金,形成雙重融資再擔保模式。1958 年9 月,日本政府頒布了《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法》,并由政府全額出資,成立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同時各都道府縣也都各自設立信用保證協會,行成一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日本全國共有52 個地方信用擔保協會,為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承保。而政府全額出資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對擔保協會進行再擔保。這樣兩級信用擔保體系大大地增強了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的能力。
1948 年,日本政府頒布了《中小企業設置法》,中小企業管理機構是中小企業廳,主要負責中小企業的管理工作。1963 年,日本政府頒布了《中小企業基本法》,標志著日本基本形成了一套針對中小企業政策法律法規支持體系。日本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法律法規體系非常健全,主要有《中小企業基本法》、《中小企業金融公庫法》、《商工組合中央金庫法》、《信用保證協會法》、《中小企業振興資金助成法》、《改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綱要》等法律法規。同時,日本又頒布了《信用金庫法》等法律,為中小企業或者個人提供金融服務。
日本政府出臺了很多針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為鼓勵和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例如,《小企業促進法》對那些資本額不到一億日元的小微企業,把其年度所得進行不同征稅:其年度總收入在 800萬日元以下的部分只征稅28%的年度所得稅率;其年度總收入超過 800 萬日元的部分要征稅37.5%的年度所得稅率;而對具有公益性質的小微企業的只征稅27%的年度所得稅率。《新事業創出促進法》也規定,減免相當于研究與開發經費10%的法人稅或所得稅,限額是法人稅額的 12%~14%;對購進設備費用的可以扣除7%特別稅額或者計提30%的特別折舊,最大限額為法人稅額的20%;如果由于技術開發、創新等原因造成虧損的企業,其虧損額可以允許轉移到下年度進行結算。
德國共有370 萬多家中小企業,占德國企業總數的99.7%。德國政府把中小企業認為“市場經濟的心臟和增長與就業的發動機”,同時把支持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作為“最優先的任務之一”。
德國政府經濟部專設中小企業局,設立8 個處,并在各州設有各自的中小企業分局。聯邦政府中小企業局主要職責任務是:研究小企業相關政策,制訂扶持幫助小企業發展的計劃,培訓有關的小企業管理人員,管理小企業的質量標準,保護消費者的合法利益,監督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實施和落實;積極推進中小企業之間的經濟和科研合作。德國聯邦政府的財政部、科技部以及聯邦卡特爾局也各自成立專門服務中小企業的機構。聯邦政府特別在經濟部設立了一個中小企業局,來專門促進小企業發展。
德國出臺了“一籃子”計劃,主要為了促進小微企業的發展,進而來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德國政府和銀行共同出資組建企業發展基金,小微企業如果符合政府補貼條件的可以申請貸款資助。歐共體銀行、復興貸款銀行等服務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優惠的低息貸款,主要有小微企業的創業貸款、出口信貸、技改貸款等。德國的民間金融機構及有關組織對小微企業的融資起到了較大的積極作用。比如,德國的合作銀行、儲蓄銀行、青年企業經營者協會等機構也向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德國政府為了幫助小微企業不斷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大支持小微企業在國內外市場開發上的力度,并大力支持小微企業參加各種博覽會、展覽會,來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德國政府規定每年撥專款經費資助企業參加國內外展覽,其中99%的專款經費必須用在中小微企業上。
德國的信用擔保體系比較完善,政府融資擔保比例比較高。一方面,由聯邦政府出資扶持一些擔保銀行,這些擔保銀行主要對一些小微企業提供低息長期責任貸款的,來解決擔保銀行后顧之憂。另一方面,政府對落后地區新建項目以及那些有風險的項目提供擔保,這樣有利于保證這些項目建設的正常開展。德國聯邦政府及各州都各自設立了擔保銀行,并提供了總額80%的擔保貸款。德國政府成立了創新基金,那些新辦企業,如果自有資金不足的可以提出申請,符合條件的可以向德國復興銀行或德國平衡銀行提出貸款申請。假如出現企業發生無法償付的情況,80%的損失由創新基金將承擔,剩下20%的損失由政策性銀行來承擔。
20 世紀70 年代開始,德國政府制訂了《反對限制競爭法》、《中小企業組織原則》、《反壟斷法》、《關于提高中小企業的新行動綱領》等一些法律法規。1977 年,德國政府頒布了《聯邦政府關于中小企業研究與技術政策總方案》;1978 年,公布了《中小企業研究和研制工作基本設想》;同時,德國各州市也相繼各自頒布了《中小企業促進法》、《中小企業增加就業法》等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與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中小企業產業競爭的秩序,同時也為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德國針對中小企業實行特別優惠稅收條款,其主要內容有:在落后地區創辦的企業,5 年內可以免交中小企業營業稅;免征部分中小手工業企業的營業稅;對中小企業所得利潤用于再投資部分的可以免交財產稅;所得稅的最高稅額降至53%,最低稅率降到19%。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而美國經濟的真正核心則是中小企業。大約共有2000 萬家中小企業是美國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1953 年,美國政府設立了聯邦政府小企業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BA),專門負責小企業政策的實施,制訂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接受小企業經營策略、發展等方面的咨詢,幫助小企業制定發展規劃,幫助解決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供小企業國內外先進技術及市場的相關信息,提供小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的培訓等。SBA 的資金來源為國會撥款形成的周轉基金。
根據美國小企業金融抽樣調查(NSSBF)數據顯示,美國小微企業的融資構成中,其中股權及個人信用卡借款等內源性融資占其全部資金的44%;商業信貸等金外源性融資占其全部資金的42%;天使基金和風險投資等直接融資占其全部資金的6%;政府資金僅占其全部資金的1%;其他企業的貸款占其全部資金的2%。另外,美國的金融監管機構有個強制性規定,地方商業銀行等一些金融機構的融資額度中25%必須投向小微企業。
美國信用擔保體系比較全面。SBA 是全國性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主要是以擔保方式吸引銀行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其擔保方式主要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一般擔保貸款。對在75 萬美元以下貸款額度的提供75%總貸款額的擔保;對在10 萬美元以下貸款額度的貸款提供80%總貸款額的擔保,貸款償還期最長可以達到25 年。第二類是針對婦女和少數民族所創辦小企業的貸款進行擔保。對貸款額度在25 萬美元以下的提供總貸款額90%的擔保。第三類是“快速車道”貸款擔保。對小企業急需的小額貸款可以提供50%額度的擔保。第四類是主要是針對出口及國際貿易企業的貸款擔保。這種擔保方式與一般擔保貸款方式的相一致。
1953 年,美國通過了《小企業法案》,制訂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業的政策。《中小企業法》是美國服務中小企業的基本法,明確了中小企業的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中小企業資本形成法》、《中小企業投資經濟政策法》、《中小企業投資法》、《中小企業投資鼓勵法》等法律法規的制定,為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提供法律上的支持與保護;美國的《小企業融資法案》強制規定,聯邦政府采購份額中要保證23%以上的比例由小企業獲得;同時強制規定大企業所獲得的政府采購份額,其中必須將20%的份額轉包給中小企業。《經濟復興稅法》規定相關小企業的個人所得稅稅率還可以下調25%。
加拿大中小企業是加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其數量多且分布廣,經營靈活,技術創新能力強,吸納就業率高,對GDP 貢獻大,是維護加拿大市場競爭和穩定的基本力量,并已成為加拿大政治、經濟及社會不可撼動的基礎。多年來加拿大政府主要通過財稅支持、法律保障、技術創新、宏觀管理等政策措施來促進中小企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加拿大聯邦政府設立了國家中小企業部,各省、市政府設有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聯邦政府也設立了中小企業貸款管理局。加拿大工業部下設小企業政策處,主要負責全國與小企業相關的各項業務,其主要職責有:對跨省區、跨行業的小企業進行研究和評估;向小企業提供咨詢和政策指導;對小企業的融資進行支持政策,比如加拿大小企業融資計劃。
加拿大擁有一套針對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法律體系,主要有《公司法》、《商業企業法》、《加拿大投資法》、《消費者保護法》、《加拿大勞工法》、《加拿大反壟斷法》、《專利法和反仿冒法》、《環境保護法》、《加拿大稅法》等法規法律。其中《中小企業貸款法案》,主要是為了幫助中小企業獲得商業貸款。
加拿大政府對小企業的稅收實行支持政策,主要通過降低稅率、減免稅收、返還稅收以及延長稅收寬限期等政策來實現。加拿大聯邦及各省政府各自分別征收公司的所得稅。各省所征收的所得稅率也不盡相同,小企業的優惠稅收幅度也不一樣。加拿大聯邦政府開始科研與實驗開發計劃,對有關的研發稅收實行較為優惠的政策措施。
韓國目前有300 多萬家企業,其中中小企業所占比重超過99%,員工人數占就業人口總數的88%左右。韓國通過法律體系建設、加強政策支持、專設政策性銀行、“官民合作”、構建小企業間接融資為主的格局等手段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了有效途徑。
韓國成立了中小企業廳,隸屬韓國知識經濟部,主要負責制訂和實施中小企業發展計劃和政策,為韓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咨詢。同時,成立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在70 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近百個貿易館,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持,主要包括搜集海外市場信息、海外人才招募、中小企業海外投資、市場開拓、了解當地法律法規政策環境等。韓國還成立中小企業振興財團(非營利性政府機構),為中小企業的海外發展,提供技術咨詢、金融服務、培訓和國際產業合作等方式。
1960 年,韓國政府在工商部成立了中小企業課,專門負責中小企業的管理;1961 年,韓國政府成立了韓國中小企業銀行,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和支持;1963 年,韓國政府成立了專門為家庭和微型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的韓國國民銀行。到1997 年末,以韓國中小企業銀行為主的三家政策性銀行的貸款余額達到13.5 萬億韓元,其中小企業貸款占貸款余額就高達 78%。2003 年,韓國中小企業銀行上市并吸收私人資本,國有股權比例下降到57%。2009 年末,隨著國有股權的稀釋,但韓國中小企業銀行對小企業的貸款占比仍然達到66%。
韓國針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制定了較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其中主要包括《中小企業基本法》、《中小企業創業支援法》、《中小企業振興法》、《中小企業技術革新促進法》、《中小企業事業調整法》、《中小企業系列化促進法》以及《中小企業制品購買促進法》等法律法規。1986 年,韓國政府根據《支援中小企業創業法》,設立了中小企業創業基金,對那些具有新技術,同時又具有出口潛力的生產企業給予特殊的援助及支持。同時還要求國民銀行、中小企業銀行、中小企業振興公團等機構都必須設立創業資金,支持中小企業進行創業。1989 年,韓國政府頒布了《關于中小企業穩定經營和結構調整特別措施法》,并設立了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基金,對那些從事技術開發的、進行生產結構調整的中小企業提供資金上的幫助。韓國的《中小企業制品購買促進法》強制規定,中小企業產品的采購量在政府采購中不得低于采購總額的50%。根據相關數據統計,2011 年韓國小企業產品的比例占中央政府采購高達77.6%,小企業產品的比例占地方政府采購高達65.6%,大大高于50%的標準。
為了增強小微企業的競爭能力,韓國政府積極吸引民間機構的參與,充分調動這些民間機構的資源和積極性;同時,通過小微企業自身的市場功能的調節,進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競爭力。韓國政府為了不影響民間機構的能力和自律性,主要是扮演合作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而不進行直接干涉的方式。據有關統計,到2009 年 7 月末,來自民間金融機構的資金已經達到 3000 億韓元,加強“官民合作”,向技術創新型企業進行投資,對特別優秀的小微企業進行加大融資力度。
韓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給以特別的稅收優惠,比如處于創業期的風險企業、技術集約型的企業。其主要范圍包括:一是政府的研究機構、企業的研究所以及大學等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二是中小企業創辦的創業投資公司及其創業者的項目;三是由科技部認定的新技術和通過招標確認的技術項目;四是通過產業資源部招標確認支持的項目;五是實用新型技術項目;六是從國外引進的先進技術等等。
從上述五個國家的實際經驗看,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對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上的支持。比如設立專門管理小微企業的管理局、管理科等,通過金融、財政、稅務以及其他有關機構,協調相關小微企業的政策關系,來共同落實小微企業各項有關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的扶持政策。我們可以借鑒加拿大經驗不同層級機構的設置,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經驗以行政力量全力推進;我們也可以借鑒韓國經驗通過專設政策性銀行、法律體系建設、加強政策支持、“官民合作”等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了有效途徑。
從上述五個國家的實際經驗看,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對小微企業融資信用擔保政策上的支持。各國的融資信用擔保體系都較比較完備,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國家和地方分別成立多級的中小微企業再擔保體系;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加拿大經驗,由銀行、擔保機構以及小微企業等機構聯合成立組成的小企業信用互助協會,形成一整套小微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完善了擔保機構的風險分散機制,分攤了銀行與擔保機構之間的風險。同時,我們還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一方面,由聯邦政府出資扶持一些擔保銀行,這些擔保銀行主要對一些小微企業提供低息長期責任貸款的,來解決擔保銀行后顧之憂。另一方面,政府對落后地區新建項目以及那些有風險的項目提供擔保,這樣有利于保證這些項目建設的正常開展。德國聯邦政府及各州都各自設立了擔保銀行,并提供了總額80%的擔保貸款。
從上述五個國家的實際經驗看,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對小微企業法律上的支持,法律體系完善。我們可以借鑒日本、德國、美國、加拿大和韓國等國的經驗,頒布了《小企業基本法》、《小企業借貸促進法》、《小微企業經濟政策法》、《小企業融資法案》、《小微企業投資促進法》等為小微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扶持的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用法律手段解除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用法律手段鞏固扶持小微企業已經取得的成果,來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1] 齊巍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國際經驗分析及啟示[J].農村金融研究,2012(4):30-33.
[2] 范亞秋.日本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及其啟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11):38-39.
[3] 賈瓊.韓國小微企業融資及借鑒[J].金融與經濟,2012(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