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芳 濟南鐵路煤炭集團有限公司計財部
煤炭、礦粉等大宗貨物的購銷過程中,除了貨物本身的流轉,還會涉及貨物的運輸、倉儲、清掃等費用,按照這些運雜費是由購銷鏈上的收貨方(或者稱為下家)承擔,還是由本單位承擔,兩種結算方式分別為兩票結算與一票結算。兩票結算中的運雜費單據由下家入賬,中間商只負責代收代付或墊付運雜費;而一票結算中的運雜費單據與貨物成本一樣成為中間商的附加成本,需要在開給下家的增值稅發票中得到補償。
現在除了石油液化氣、天然氣、沼氣、居民用煤炭、金屬、非金屬礦采選產品等執行13%的低增值稅稅率,絕大多數的煤炭、鐵礦粉買賣,從出礦到最后一道流轉都實行17%的增值稅率(以下簡稱稅率)。這樣看來如果不考慮運輸及雜費外(即一票結算),兩票結算貨物交易鏈上的銷售價格是很容易計算的,那就是在自己本環節上游企業(煤礦、或其他公司)給出的含稅成本基礎上,加上合同中與下游客戶約定的含稅目標利潤即可。
而一票結算中的銷售計價略微復雜一點。我在工作中接觸到的煤炭買賣合同結算條款中一般只會涉及到是兩票結算?還是一票結算?噸含稅毛利是多少?貨款的給付條件是什么?而一票結算中的銷售價格怎樣確定一般沒有明確的規定,至于為什么把銷售價格作為探討的一個問題,原因在于:運費的可抵扣稅率與貨物的可抵扣稅率不對等導致的。
恰逢今年國家推行部分行業營業稅改增值稅政策,其中公路內河運輸也在營業稅改增值稅范圍之內,運費項目由原來的一份金額的運輸業專用發票改為票面中分為兩部分——運費本身及11%稅額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在煤炭批發業務中,這部分11%稅率的稅額可以與貨物成本所附加的17%進項稅一起從17%的銷項稅中抵扣。
那么是不是確定銷售價格時只需在兩票結算的定價基礎上再加上運雜費的含稅總額即可呢?我工作中有的客戶就是這樣和我們談的,我認為是不可以的,因為,運雜費總額一旦開進貨物增值稅專用發票中,在運雜費總額中占比至少89%或者更高比例(因為雜費是不可以抵扣增值稅的)的單純運雜費本身即刻變成了1÷1,17=約85.47%的收入,這樣直接導致損失利潤,占運雜費總額的至少3.53%。正常大批煤炭購銷大多走鐵路運輸,目前鐵路運輸業尚繳納營業稅,還未轉變為繳納增值稅。運輸發票中只有運費、鐵建基金、專用線運費可以抵扣7%的進項稅,算下來扣除7%進項稅剩余的純運雜費占運雜費總額的93%以上,按照上述計算,開進增值稅銷售發票以后,損失利潤占鐵路運雜費總額至少7.53%。
那么該怎樣確定這樣的交易銷售總額呢?我認為應該在上游單位開來的總含稅成本的基礎上,加合同約定總含稅毛利,再加已知扣除進項稅部分的純運雜費*1.17,另外由于這部分純運雜費要繳17%的銷項稅,大于其進項稅部分的多繳的增值稅會產生這部分增稅13%的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水利建設基金,也要加到含稅銷售總額中去,并且要乘以1.17倍。下面舉例說明:
假設:購貨含稅金額1170元,其中貨物成本1000元,17%進項稅170元。運雜費105元,其中純運雜費98元(不含稅),計入7%增值稅進項的是7元。計劃含稅利潤50元。
則50+98*1.17=164.66元可視為增值額部分(含稅);運費部分所繳的銷項稅是98*17%=16.66,考慮到運費中有7元可以抵扣,那么運費部分多繳的增值額=16.66-7=9.66元,屬于這部分增值稅的附加稅費=9.66*13%=1.26元,這是凈上繳稅數,因為要開入增值稅票,故要再乘以1.17倍,即1.26*1.17=1.47元。
這樣,開給客戶的總含稅金額構成如下:
1170+50+98*1.17+(98*0.17%-7)*13%*1.17
=1170+50+114.66+1.47
=1336.13(元)
其中不含稅收入:1336.13/1.17=1141.99元,銷項稅1141.99*17%=194.14元。
驗算:倒推含稅計劃利潤=1336.13-1170-105-(98*17%-7)*13%*1.17
=61.13-1.47
=59.66(元)
這里也許客戶會問,這樣得出的含稅毛利不是大于約定的50元嗎?其實這個9.66元的差,就是純運雜費部分多繳的增值稅,即98*0.17%-7=9.66元。
倒推一下不含稅計劃利潤=1141.99-1000-98-(98*17%-7)*13%
=43.99-1.26
=42.73(元)
這個結果和兩票結算條件下的不含稅毛利50÷1.17=42.735(元)大體一致。
由以上推出結論:一票結算中,已知上家貨物含稅成本和運雜費明細單據,開給客戶(下家)的總銷售金額可以套算的算法如下:購貨含稅金額+目標含稅利潤+純運雜費*1.17+(純運雜費*17%-運雜費中可以抵稅的數)*13%*1.17。在這個公式中,不論運費進項稅率是7%還是11%,都不會受影響。
實際經營過程中,還會出現另一種情況,那就是同樣是一票結算,已知的是和下游企業談好的銷售總額;確定的供貨方;確定的購貨數量及運雜費明細數額;確定的目標含稅利潤。要確定的是上游供貨方給出一個什么樣的購貨成本可以接受,其道理和第一種情況類似,只不過計算方向相反。計算公式如下:
可接受購貨含稅成本如下:含稅銷售總額-目標含稅成本-純運雜費*1.17-(純運雜費*17%-運雜費中可抵稅部分)*13%*1.17
只要對方開出的價格等于或低于上式的計算結果即可。不過基于目前部分行業經濟形勢所限,以及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考慮,上游客戶開給我方的含稅總金額會等于上述計算結果。在這里就不再舉例說明。
在平時的工作中,可以把上述兩種計算方法做成excel表格的形式發給業務部的銷售部門及銷售經理,以方便和供貨商或客戶的業務洽談,節省談判時間,鎖定目標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