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武,葉戰備
(1.安徽財經大學 思想政治教學部,安徽 蚌埠 233030;2.蘇州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要求“建立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這標志著我國政府對輿情監管的重要性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新的世界形勢和新的國際挑戰中,我國為了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目標,必須提高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以及保障民生。對輿情的監管就是地方政府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僅影響到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更關系到鞏固黨的領導地位、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
根據對輿情和監管的理解,在本文中把“輿情監管”可以理解為地方政府根據民眾對社會中介性事項的社會政治態度分為利于社會穩定、不利于社會穩定和中性的輿情,從而根據不同的分類,政府采用不同的管理辦法,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達到社會快速和諧發展的目的。
從社會的管理層層面來分析,政府是一個國家的統治機構,為維護和實現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區域劃分的原則組織起來,以暴力為后盾的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組織。它直接管理民眾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社會事項的直接參與者和管理者;從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來分析,因為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本質上是人民當家作主,所以政府的基本原則是為人民服務。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原則,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式;從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比較來看,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根據各地域的劃分所設立的政治組織,較之于中央政府更了解各地的具體情況,能夠根據中央精神因地、因時制宜的制定當地的法律法規和行政決定,管理的是更為微觀的社會事項,同時也相對于中央政府更具有靈活性、多變性的特點,是當地突發性輿情的直接管理者和應對者;從輿情研究的層面來分析,學者王來華認為,在狹義上輿情是一種社會政治態度。輿情的主體是民眾,客體是中介性社會事項,這種政治態度是主體圍繞客體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1]因此地方政府是輿情監管的主要力量。
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五條舉措:第一,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第二,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第三,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第四,完善社會管理,保持社會安定有序;第五,激發社會活力,增進社會團結和睦。作為關系最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保障社會民主、公平和穩定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社會事業具有維系社會公正、體現社會公益性的作用。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是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把人們對遠大理想的追求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這樣既給人民一種高尚的理想與向往,又給人們一種現實的動力與追求。在社會轉型時期,和諧文化針對不同的群體發揮著取向、規范與導向功能,為社會成員的行為模式和心理取向進行引導,同時把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控制在社會秩序之內。另一方面,和諧文化又彌補人們因為社會變革產生的心理創傷與精神危機;社會安定有序有利于為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提供一個良好的大環境,是和諧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激發社會活力,首先表現為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只有生產力不斷發展,社會和諧才有可靠的經濟保障。為了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國地方政府輿情監管必須把社會和諧作為價值歸宿。
根據周巍品的解釋“正確導向通常是指思想和輿論的方向,也指特定領域的事物,被大多數人認同的,在某一個時期或某一個領域被認為是對某一種事或物正確的一種闡述”。
在輿情監管中,正確導向是指在社會中關于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客觀評論和利于社會穩定的評論,即包括地方政府的言論,也包括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和人民大眾的言論。正確導向不僅是地方政府權力運行的結果,還是輿情的刺激物。地方政府主要通過實施引導社會上正面的聲音從主觀上來維護社會的和諧、輿情監管的目的。本文中提到地方政府作為輿情監督中的主要力量的諸多實踐,這些實踐既是地方政府自身權力運行的體現,更作為引導正確的社會聲音影響和改變著輿情的手段。從社會意識層面,正確導向在輿情監管工作中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人心從而引導社會公眾的思想和行為。從社會組織層面,有利于發揮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貫徹國家方針政策;從而構建和諧的社會秩序。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突破口,正確導向必須成為我國地方政府輿情監管的價值手段。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包括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三個方面的內容。所謂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它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系統地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形成黨在一切工作中的群眾路線,這是我們黨長期在敵我力量懸殊的艱難環境里,進行革命活動得到的無比寶貴的歷史經驗和總結。黨的歷史反復證明:凡是成功和勝利,無一不是依靠群眾取得的;凡遭受失敗挫折,無一不是脫離群眾的惡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依靠力量是廣大人民群眾,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權利是人民賦予的,所以地方政府的權利也同樣是人民群眾賦予的,只有取得民眾的信任、得到民眾的支持,地方政府才能做好輿情監管工作。
隨著社會客觀環境的變化和人民素質的提高,在新的國情之中,我國的地方政府輿情監管面臨著新的挑戰,必須探索新的出路。
1.提高地方政府官員的素質
我國輿情監管的主體是政府,然而地方政府作為一個組織需要人員來運作,所以政府官員在整個輿情監管過程中起著最直接、最重要作用。從我國地方政府權力的分布來分析,只有作為政府組織的一把手或者分管部門的直接領導人才具有政府決策制定的決定權,并不是真正在一線工作的基層人員具有最終決定權;從我國地方政府官員的年齡構成來分析,基本上個人的權力與官職成正相關的關系,而官職大小與年紀大小成正相關關系,所以真正具有決策決定權的官員年紀較長,多集中在四十至五十五周歲之間。作為突發性群體事項的爆發多通過網絡的途徑傳播,而這群人關注網絡的時間較少,對輿情的監管多通過他人報告或者政府的工作報告,其中需要有一個反應時間。同時,就目前國內形勢來看,作為地方政府的官員針對突發性事件的警覺性不夠,面對不利于自身或者本集團利益的輿情爆發時往往采取逃避或者隱藏事實的做法,運用專業的輿情監管軟件的技能較差,缺乏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信息傳播媒介的不斷發展,信息的傳播越來越方便,輿情對社會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作為社會的管理者,有必要就輿情監管知識針對性地對地方政府官員做專門的培訓,所以提高政府官員的綜合素質成為我國輿情監管的必走之路。
2.提高輿情監管的技術層面水平
地方政府對輿情的監管分為監督和管理兩個過程,首先需要正確的監測輿情,對輿情的監督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人為的通過一定的傳播途徑和技術手段來監控。我國現在使用較為普遍的輿情監控軟件主要有:美亞柏科、上海天好、media monitors、Rank、軍犬、樂思、新天網絡、古尼等。這類軟件目前還在發展成長階段,所以對輿情的監控只有在輿情爆發以后才能監控到,如“郭美美事件”是在發生并被廣泛傳播以后才監控到的,若不造成廣泛影響是不可能被軟件所監控到的;由于“反爬蟲”技術的運用,搜索引擎所收錄的網站大多數都是開放性的網站,存在信息盲區;引擎的更新時間長、搜到的信息量大,操作起來繁瑣需要專業知識的指導,且價格昂貴等缺陷存在。所以我國地方政府輿情監管面臨著硬件技術達不到要求的尷尬局面,為了達到輿情監管的目的必須開發新的便于操作的更為有效的輿情監控軟件,提高輿情監管的技術水平。
只有提高政府官員的素質和提高輿情監管技術的水平以及一切的軟硬件設施才是提高地方政府輿情監管水平的正確出路。
1.打造透明政府
透明政府,是指政府機關的所有活動,以及政府所掌握的信息,除了必須保密以及涉及個人隱私的部分外,都有義務向社會公眾開放。它的執行將意味著兩種特權的喪失:一是政府難以繼續保持神秘感或者說神圣感,二是政府不再有傳統的“暗箱操作”。[2]我國政府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各級政府定期向同級人大匯報工作,并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地方政府不僅要向上級政府負責,更應該向人民大眾負責。為此,必須配備四項制度包括重大決策聽證制、重要事項公示制、重點工作通報制、政務信息查詢制。
2.完善聽證制度
聽證制度主要體現在行政處罰中和公共決策中,本文所指的聽證制度主要是公共決策中的聽證制度。在我國民主集中制的基礎上,推動公共決策領域的改革和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使社會各方改變傳統落后的行為方式和觀念,從而在決策中貫徹公開、公正、民主和科學等精神,有利于整個社會協調有序的發展。關于決策性聽證,其主要目的是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就是把科學引入決策過程,運用民主和科學的方法,把決策變成集思廣益、有科學根據和制度保證的過程。[3]
在我國地方政府輿情監管的道路中,打造陽光政府有利于增強政府在群眾中的公信力,使廣大人民群眾相信政府,更好地配合政府工作。所以打造陽光政府是人民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情的路向選擇。
1.建立輿情監管法律體系
法律的保障是我國輿情監管的剛性要求,法律的執行由國家暴力機關作為后盾,所以制定完善的法律體系是輿情監管重要保障,不會出現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我國目前關于輿情監管的主要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互聯網管理條例》,相對來說較少,且并不集中于一類的法律條文中,出現了法律條文相互交織沖突和不完善的情況,所以亟待一部明晰的法律條文來保障與指導地方政府輿情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如法國的《社會信息法案》、德國的《信息和傳播服務法》、美國的《聯邦行政程序法》、《信息自由法》與《陽光下的政府法》等都為我國的立法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4]
2.分清權責
輿情的爆發會涉及到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這就牽涉到許多的分管部門,各部門之間容易出現權責不明,相互推卸責任的問題。如2011年3月份爆發的“搶鹽風波”就牽涉到除西藏、青海等省域外的全部內陸省份、自治州的省政府和各級市政府、各地市物價局、中糧儲、浙江省證監局、各地市工信委、新聞辦、衛生局、商務局等職能部門,這之間就存在著權力重合、責任不明、劃分不清楚的情況,且沒有一個可供參考的制度體系,導致本次“搶鹽風波”由沿海城市波及到全國大部分內陸城市。所以在輿情監管這個方面應當建立完善的輿情監管制度、劃分出主管部門、明確權責。
地方政府輿情監管的道路任重而道遠,我國還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根據對輿情監管的內涵及特征的分析研究,把握地方政府輿情監管的內在規律,從而根據其對社會的穩定程度分為利于社會穩定、不利于社會穩定和中性的輿情,再根據不同輿情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從而實現地方政府對輿情的優化監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肖煒煌.網絡突發輿情及其監管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2]王陽.轉型時期地方政府定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4.
[3]彭宗超.聽證制度[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5.
[4]馬荔.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政府治理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