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福
(安徽工業(yè)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礎部,安徽 合肥 230051)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國詩人,意象主義詩歌的代表詩人,意象主義運動的主要發(fā)起人之一。龐德等人倡導的意象主義詩歌歷史雖然只有短短十年左右,但它在英美詩歌史上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標志著現(xiàn)代新詩運動的開端,以全新的面貌掀開了英美現(xiàn)代詩歌史的新篇章。詩人龐德也是一個熱衷于介紹中國古典詩歌和哲學的翻譯家,1915年經(jīng)他改編并創(chuàng)造性翻譯的《神州集》,其誤譯常被作為翻譯界研究的話題。他曾在《詩刊》上撰文說,中國詩“是一個寶庫,今后一個世紀將從中尋找推動力,正如文藝復興從希臘人那里找推動力”。①他用意象主義詩學風格在《神州集》作品中所進行的文學再創(chuàng)造實踐映射出中國古典詩歌對其意象主義的影響。在本文中,筆者將以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理論為切入點,比較中西詩歌意象,探討中國古典詩歌對龐德文學再創(chuàng)造的影響內(nèi)容;分析龐德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再創(chuàng)造體現(xiàn),論述中國古典詩歌對《神州集》的影響方式;同時探尋中國古典詩歌對龐德意象主義詩歌的影響過程。
影響研究是比較文學學科中較早出現(xiàn)的一種研究類型,它源于法國學派,經(jīng)過一個多世紀的實踐和理論總結,已走向成熟。所謂影響是一國作家在外國作家作品中達到某種啟示,他模仿和消化其中一些原先自己沒有發(fā)現(xiàn)的因素,并將它們?nèi)谌胱约旱淖髌分?。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是指對超越國家、語言和文化界域的不同文學之間基于事實聯(lián)系之上的相互滲透與互動的影響史實進行的一項專門研究。②影響研究既是比較文學學者最早使用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最初在法國形成的一種有一定學科研究規(guī)范的研究類型,它對比較文學這門學科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作用。影響研究主要是去探尋文學傳播和產(chǎn)生影響的經(jīng)過路線,而且要取得事實材料來證明其影響關系的存在和對于關系之鏈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即淵源、放送和終點)的確認。影響研究的內(nèi)涵主要包括影響的內(nèi)容、影響的方式和影響的過程等。
就影響的內(nèi)容來說,既可去研究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學思潮、文學運動對另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學發(fā)展的影響,也可去研究一個國家的某種藝術流派或藝術風格(包括藝術形式和表現(xiàn)技巧)對另一個國家文學發(fā)展的影響,更可以去研究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學以及具體作家作品之間的相互影響、借鑒與傳承。中國古典詩歌對龐德意象主義詩歌影響的內(nèi)容是詩歌中的意象載體。
眾所周知,龐德詩歌的核心范疇是“意象”。龐德在《回顧》中對意象作了這樣的表述:“一個意象是瞬息間呈現(xiàn)出來的一個理智與情感的復合體?!雹圻@里所說的意象是一種側重于主體的思想和情感表現(xiàn)的形象。他強調(diào),不必將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直接呈現(xiàn)給讀者,詩人應當通過“意象“的傳遞讓讀者去親自體驗這種內(nèi)在感受并加以聯(lián)想。事實上,意象的注重是中國古典詩歌固有的傳統(tǒng)。中國文論自古就強調(diào)“含蓄無垠”的境界。中國古典詩歌簡約含蓄,大都具“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言有盡而意無窮”、“弦外音味外味”④等詩歌美學特征。這些詩學思想與龐德的詩學主張是不謀而合的,難怪龐德曾說:“中國的詩人們把詩的實質(zhì)呈現(xiàn)出來便很滿足,他們不說教,不加陳述,所以人們不辭繁難地加以移譯?!雹蔟嫷聫馁M氏遺稿中發(fā)現(xiàn)中國詩所注重“意象”、“簡潔”、“神韻”等主張與他所倡導的意象派詩歌運動的詩學觀有著不謀而合的相通之處。龐德正是憑著其敏銳的直覺,發(fā)現(xiàn)了中國古詩對于英美現(xiàn)代詩歌的特殊價值。于是龐德將自己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理解與審美感受融為一體,進行創(chuàng)意性翻譯而成《神州集》。它被認為是“意象主義的代表之作”。⑥
就影響的方式而言,既可去研究國家或民族之間文學的直接影響,也可去研究間接影響。一般來說,無論是研究直接影響還是間接影響,都需要依憑詳實可靠的材料來證明彼此間存在的相互影響的事實聯(lián)系。中國古典詩歌對龐德意象主義詩歌影響的方式是通過龐德在《神州集》中進行的再創(chuàng)造。
前文指出,龐德根據(jù)著名漢學家費諾羅薩的遺稿翻譯出19首中國古典詩歌,于1915年以《神州集》(Cathay)為名出版,這本小冊子當時在美國詩壇引起了巨大轟動。由于《神州集》翻譯的成功,李白、王維等中國古代詩人的名字在美國深入人心。龐德《神州集》翻譯的出版也帶動了英美詩人和翻譯工作者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熱潮。
龐德對中國古詩的翻譯與其說是翻譯,不如說是再創(chuàng)作。這19首中國古詩均是典型的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和意象。龐德在翻譯過程中,幾乎完全忽略了原詩的音韻和格式,卻保留了原詩的意境和意象。
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在龐德筆下便是通過添加簡約含蓄的意象從而達到另一種意象呈現(xiàn)的效果。原詩如下: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⑦
龐德是這樣處理的:
Ko 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reaching heaven.⑧
原詩是一首經(jīng)典的離別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離愁別緒。詩中運用了大量的典故意象,如“黃鶴樓”、“三月”、“揚州”等。龐德把第一句“故人”當作一個名稱“Ko jin”,又將“黃鶴樓”按照音注進行直譯“Ko-kaku-ro”,自然少了某些文化意義,同時“西辭”被誤譯為“goes west”。第二句中將“煙花”誤譯為“smoke-flowers”但是兩個文化負載詞 “三月”和“揚州”卻沒有譯出,而是在“煙花”意象后增添“blurred over the river”這樣一個視覺意象。通過增添的意象,使原詩中的“孤帆遠影”和“碧空”等意象和友人離別時的愁緒意境被保留下來。同時通過一個生動的動詞“漸漸模糊(blurred)”和“點綴(blots)”,龐德將原詩暗含的愁思之情用“漸漸模糊”(淚水模糊了雙眼)和“現(xiàn)在我只看到(now I see only)”含蓄地表達出來。
龐德通過在譯詩增添原詩中沒有的意象或漩渦,把人物情感通過客觀事物的呈現(xiàn),以一種簡約含蓄的形式得以展現(xiàn)。在《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Exile’s Letter)一詩中可以看到通過添加意象漩渦來表達感情的創(chuàng)作手法。原詩末尾中有這樣一句:“問余別恨今多少,落花春暮爭紛紛?!雹?/p>
龐德的譯文處理如下:
And if you ask how I regret that parting:
It is like the flowers falling at Spring’s end.
Confused,whirled in a tangle.⑩
原詩是一首表達詩人與好友元演離合的感傷詩。龐德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離別的感傷之情,在第二句中增加了一行“Confused,whirled in a tangle.”,這是一個增添的意象漩渦。借助這樣的意象創(chuàng)新手法,將詩人與朋友在經(jīng)歷聚散離合時的悲傷與遺憾之情轉化為 “纏繞飛旋的落花”(the flowers falling),這便使得一種“離別之憾”(regret that parting)的感情從簡約含蓄的情感漩渦中不斷回旋往復,讓人為之動容。
再看下面兩個例子:
驚沙亂海日(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其六)
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sun.
(Translated by Ezra Pound)
荒城空大漠(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其十四)
Desolated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
(ibid)
當你第一次讀到這些譯文,你會覺得這不像是英語而是對漢語句法的簡單模仿。龐德不僅曲解了原意,而且改變了意象的組合方式。但是龐德的創(chuàng)意翻譯卻并未消解原詩的表現(xiàn)力。前一句中龐德把“空”有意誤譯為“the sky”,使得“荒城”、“天空”、“大漠”三個意象直接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為我們展示出的景觀是一片荒涼與蕭瑟,孤寂之情溢于言表。這樣的意象創(chuàng)新很顯然增強了詩歌的情感表現(xiàn)力。后一句中龐德把原詩的句法關系進行調(diào)整,增添一個意象,即將“驚”變成一個獨立的意象“Surprised”;而“沙”和“亂”在一起合成一個意象“Desert turmoil”;“海日”也成為一個獨立的意象“Sea sun”進行收尾。通過以上兩句分析,不難看出龐德雖然都是直接照搬漢字譯文,無論句法還是語法都與現(xiàn)代英語相去甚遠,但是這些名詞詞組依照原詩的語序排列,形成了一個個結構簡單但意境凸顯的意象群。盡管龐德的譯文讀起來不符合英語語法規(guī)范,但是他的創(chuàng)意翻譯卻直接呈現(xiàn)出意象之美,起到了與眾不同的作用。
文學翻譯是對原作進行理解接受之后所進行的文學再創(chuàng)造。在譯介《神州集》的過程中,龐德潛心研究費諾羅薩對這些古詩的注解,他對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傳統(tǒng)有了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了解。原詩中獨特的意境和意象在龐德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他的意象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思想源泉。因此艾略特稱贊龐德為“當代發(fā)現(xiàn)中國詩的 人 ” 。11
關于影響的過程,即彼此發(fā)生影響的經(jīng)過路線,是歷來傳統(tǒng)的影響研究所關注的重點。中國古典詩歌對龐德意象主義詩歌影響的過程可以從《神州集》的受眾客體與受眾環(huán)境作一管窺。
龐德在譯介《神州集》時對中國古詩進行變形與創(chuàng)作正是基于譯語讀者期待視野下的結晶。先從受眾客體來看,20世紀初的感傷詩風依然盛行,彼時的西方讀者也早已厭倦那種陳詞濫調(diào)、無病呻吟、用詞含糊不清的詩風。同時,當時的歐美人正飽受戰(zhàn)亂之苦,處于國破家亡邊緣的西方讀者內(nèi)心更是充滿了離愁別緒,他們需要借助一種文學形式來滿足心理需要。于是在面臨變化了的讀者期待視野下,龐德決心用他譯的中國古詩給20世紀初的英美文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從而滿足新的受眾心理。他要試圖改變那個時代受眾讀者的審美品味,使意象主義詩歌成為受歡迎的現(xiàn)代詩歌形式。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龐德將其視線投入到中國古典詩歌這一豐富的文化瑰寶中,開始從中國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龐德翻譯介紹中國古典詩歌無疑有助于推動詩歌新風格的形成,滿足受眾讀者的鑒賞要求,從而形成了一種與時代相適應的新的期待視野。于是《神州集》剛一面世,便被眾多西方讀者所接受,被當作意象詩歌來欣賞,同時又讀出某些異國情調(diào),從詩歌中發(fā)現(xiàn)了自身所需要的東西,滿足了受眾客體的期待。
再從受眾環(huán)境來看,《神州集》是跨時代、跨民族、跨語言與文化的產(chǎn)物,它必然會受到受眾環(huán)境的制約。從上文分析來看,龐德開始創(chuàng)作《神州集》的時代背景是處于一戰(zhàn)的歐洲:戰(zhàn)火紛飛、家人分離、死亡威脅。人們感到生活失去了方向。面對現(xiàn)實的劇烈變化,內(nèi)心充滿消極情緒,這些都急需安慰與撫平。在這樣的環(huán)境背景之下,龐德以描寫中國邊疆戰(zhàn)士內(nèi)心感傷之情的詩歌為開篇,并且又以一首描寫兩位朋友分離的詩歌作為結局,幾乎每一首詩都充滿哀怨憂傷之情,這在歐洲讀者的心中引起了廣泛共鳴,以至于該作品一直被作為一部戰(zhàn)爭題材的歌謠集來閱讀。
從中國古典詩歌對龐德《神州集》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西關于“意象”的理論有著極其相似之處,龐德對中國古典詩歌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譯介,《神州集》的受眾客體與受眾環(huán)境影響了龐德的再創(chuàng)造。盡管意象主義運動存在時間短暫,盡管中國古典詩歌并不是意象主義的唯一源泉,但是,中國古典詩歌對英美意象主義詩歌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這在龐德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得以彰顯。我國古代詩學理論與實踐中的表現(xiàn)主觀情緒的一種“意象”表達手段在20世紀初被意象詩人接受并逐漸演變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終極目的。而當意象主義詩歌在上世紀30年代被介紹到中國時,又影響了一大批中國詩人的創(chuàng)作。世界各民族文學就是這樣不斷地交流和融合。
(注:本文為安徽工業(yè)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2011年院級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K201111)
注 釋:
①趙毅衡:《詩神遠游——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xiàn)代詩》,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第18頁。
② 吳家榮:《比較文學新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5頁。
③ 馬建國:《西方文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8頁。
④ 吳家榮:《比較文學新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89頁。
⑤ 趙毅衡:“意象派與中國古典詩歌”,《外國文學研究》,1979年第4期第4頁。
⑥ Ira B.Nadel:《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年,第 209 頁。
⑦⑨ 簫滌非、劉學鍇、袁行霈主編:《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第 271、261頁。
⑧⑩ Ezra Pound:《Cathay》,London:Elkin Mathews,1915 年,第 28、22頁。
11 蔣洪新:《英詩新方向——龐德、艾略特詩學理論與文化批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9頁。
[1]Ezra Pound.Cathay[M].London:Elkin Mathews,1915.
[2]Ira B.Nadel.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何清.龐德的意象論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意象說[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9(4).
[4]劉巖.論中國古典詩歌對英美意象派詩歌的影響[J].中國文化研究,1995,(2).
[5]馬建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蔣洪新.龐德的《華夏集》探源[J].中國翻譯,2001,(1).
[7]蔣洪新.英詩新方向——龐德、艾略特詩學理論與文化批評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8]簫滌非,劉學鍇,袁行霈.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9]吳家榮.比較文學新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0]趙毅衡.意象派與中國古典詩歌[J].外國文學研究,1979,(4).
[11]趙毅衡.詩神遠游——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xiàn)代詩[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