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曉寧 沈繼倫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1;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人民幣匯率自2005年7月21日起不再盯住單一美元,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形成更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屢創新高,人民幣匯率形成了持續地小幅單向升值的特征。但2008年7月以后,為減緩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步伐放慢,期間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基本在6.82—6.84元人民幣/美元之間窄幅波動。截至2009年10月末,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收6.8281,較2008年末(6.8346)升值65 個基點。2009年10月末,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為113.13,較匯改前(2005年6月)累計升值14.1%,較上年末貶值4.2%。剔除通貨膨脹影響后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也呈現相同走勢, 9月末指數為116.49,較匯改前累計升值19.1%,較上年末貶值3.8%。自2011年底開始,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卻開始漲漲跌跌,而不僅僅是單向升值。這表明雙向浮動的彈性不斷增強,將是未來人民幣匯率變動的特征。
總體而言,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引起全球、特別是一直呼吁人民幣升值的美歐生產商以及摩托羅拉、沃爾瑪等國際性大企業的關注;多數在華跨國企業歡迎中國政府對人民幣匯率機制實施改革,認為這是中國向市場經濟進一步邁進的良好體現。此番由人民幣匯率改革帶來的升值既造就了部分贏家,也導致了部分輸家。但人民幣匯率改革并不一定導致人民幣長期升值,而是意味著人民幣對主要國際貨幣的波動幅度在中長期內將擴大。許多國際性企業已將商業供應鏈深深融入中國經濟,所以加強外匯財務風險管理不僅是內資企業面臨的問題,也是在華跨國公司必須面對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當跨國公司因進行對外交易而取得外幣債權或承擔外幣債務時,由于交易發生日的匯率與結算日的匯率不一致,可能使收入或支出與預期相比發生變動。與折算風險不同,交易風險會導致跨國公司現金流的變化,是一種流量風險。交易風險是在跨國公司發生商品和勞務交易中產生的,跨國公司在從事國際間的商品交易活動時,所采取的付款方式很少是即期付款方式,90%以上的付款都是延期付款。這種異地延期的付款方式給跨國公司帶來很大的風險。簡單地說,匯率波動給交易帶來的風險表現為:(1)以外幣表示的借款或貸款;(2)以外幣表示的商品及勞務的賒賬業務。
折算風險又稱會計風險、會計翻譯風險等,是指跨國公司將子公司財務報表從東道國記賬貨幣轉換成母公司記賬貨幣的過程中,資產、負債、權益發生變化的可能性。企業在將外幣折算為本幣的過程中,由于匯率變動會引起企業賬面價值的變化,即外幣折算風險。折算風險所帶來的賬面損益在子公司未清算之前一般不會影響公司總體的。事實上,已經進入資產負債表的外幣交易所形成的交易風險與折算風險共同組成了外匯風險中的會計風險部分。
隨著人民幣升值趨勢的明顯,外幣折算風險也隨著這種匯率變動風險的加大而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新的會計準則,其中《企業會計準則第19號——外幣折算》對我國外幣交易的會計處理、外幣財務報表的折算和相關信息的披露,進行了規范。其中第12條規定,企業對境外經營的財務報表進行折算時,應當遵循下列規定:(1)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和負債項目,采用資產負債表日的即期匯率折算,所有者權益項目除“未分配利潤”項目外,其他項目采用發生時的即期匯率折算。(2)利潤表中的收入和費用項目,采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折算;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統合理的方法確定的、與交易發生日即期匯率近似的匯率折算。按照(1)、(2)折算產生的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在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項目下單獨列示。
跨國公司可通過風險管理進行套期保值,例如,集權化的財務部門可以把一個子公司的外匯收入和另一個子公司的外匯收入進行匹配,通過這種方式,不良匯率變動產生的損失風險就得以化解或消除。目前,中國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還處于相當初級的階段,缺乏必要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在外匯市場方面。隨著匯率形成機制的進一步市場化,匯率風險逐漸顯現,迫切需要通過衍生品交易規避風險。在華跨國公司只能采用傳統風險管理方法進行單一管理,即只能是成本節約型的風險交易管理目標,較為被動,公司普遍采用遠期外匯交易進行風險管理。
交易風險產生于涉外交易中,其保護性措施也應通過外匯交易來實現,是交易產生的現金流完全抵消交易風險的現金流。交易風險的規避措施包括使用遠期合約、價格調整條款、貨幣期權以及使用外幣借貸。具體而言,可分為遠期市場套期保值、貨幣市場套期保值、風險轉移、定價決策、風險對沖、貨幣風險分擔、貨幣雙限、交叉套期保值以及外幣期權。
跨國公司可運用三種方法來管理折算風險:調整資金流、購買遠期合約、風險對沖。其中,資金調整是指通過改變母公司或子公司計劃現金流量的數額或者幣種(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來降低公司本地的會計風險。
當對外交易合同反應在資產負債表上時,交易風險表現為折算風險,若財務人員采用遠期合約與風險對沖進行交易風險管理,不可避免地對折算風險產生影響。
折算風險是對跨國公司合并財務報表的影響,而交易風險是對其現金流量的影響,對二者的規避可以實現不同的外匯風險管理目標:折算風險最小化;交易風險最小化。同時,外匯風險管理成本最小化和避免意外作為兩者的共同目標,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上,跨國公司財務人員在采取措施防范折算風險時,有可能增加交易風險,反之亦然。換而言之,交易風險與折算風險的避險效果不可兼得,在某些情況下,消除其中的一種風險可能同時使另一種風險減少;然而,在其他情況中,一種風險的消除反而會增加另一種風險。
首先,對折算風險本身采取的保值措施會增加跨國公司的交易風險。例如,某在華子公司用其母公司的貨幣進行日常核算,雖然避免了折算風險,但由于其在華經營所使用的貨幣為人民幣,勢必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由母公司貨幣與人民幣匯率波動帶來的交易風險。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導致他國貨幣的相對貶值。在華跨國公司預期本幣貶值,可通過直接調整方法進行風險規避,包括:用強勢貨幣定價出口產品和用本地貨幣定價進口產品。也就是說,該跨國公司采用人民幣標價出口產品和本幣標價進口產品,由此產生了人民幣的多頭和本幣的空頭,加大了交易風險。
其次,跨國公司可以采用套期保值方式防范折算風險與交易風險,具體來說,就是在風險管理中采取遠期合約,持有外匯多頭的公司賣出外匯遠期,持有外匯空頭的公司買入外匯遠期。在進行操作時,首先需要將資產負債表中的交易風險剔除。如果折算風險頭寸大于資產負債表中的交易風險頭寸,則會顯著增大交易成本,并面臨衍生產品的合同風險。如果跨國公司母公司財務報表中人民幣(即外幣)的受險資產小于受險負債,則在預期人民幣不斷升值的情況下,會出現折算損失。此時,該跨國公司簽訂一筆遠期合約進行保值。外匯交易上的收益可以彌補折算損失。但是,如果預測錯誤,外匯交易上就會出現損失,同時出現的折算收益也會被外匯交易損失所抵消。
人民幣升值使得人民幣遠期交易更加活躍。增大的匯率波動率是遠期交易活躍的主因之一,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和對港幣一直遵循單邊升值路徑,樣本期間人民幣對美元和對港幣累計升值分別達8.2%和8.3%之多。通過遠期合約規避人民幣升值帶來的交易是保值的常用方式,而其中的投機性也是公司財務人員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第三,跨國公司可對折算風險采取風險對沖的方式進行管理,通過一種貨幣的風險頭寸抵消另一種風險頭寸,在考慮整個貨幣風險頭寸組合的前提下,消除由于外幣凈收益或凈損失帶來的風險,這會帶來很高的交易費用且無法達到各種外幣完全分離并抵消風險的效果。當在華跨國公司所持有人民幣應收賬款和他國貨幣應付賬款時,可以通過人民幣的多頭抵消他國貨幣的空頭,但這只有在兩者同時到期時,對沖才得以實現。在未實現對沖的期間內,由于匯率變動為最終的結算帶來了交易風險。
跨國公司在進行風險管理時,不可避免地需要對折算風險與交易風險進行權衡。公司財務人員需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首先要明確公司風險管理的目標是什么。通常,在產負債表上所表明的價值成為賬面價值,而公司的真正價值在于市場價值,其根本影響因素是現金流。因此,進行折算風險管理可能無法達到規避風險的真正目的。當然,市場價值是基于市場有效的前提下的,否定這個假設,折算風險將會成為影響市場價值的因素之一。另外,折算風險管理更多反映的是跨國公司管理者的意愿,不論是否真正能夠帶來公司價值的增加,管理者都會存在折算風險管理的動機。因此,在華跨國公司面臨人民幣升值時,針對公司本身的財務目標選擇適當的風險規避方式。
[1]胡陽.人民幣升值形勢下在華跨國公司的外匯風險控制[J].亞太經濟,2006(04).
[2]劉詩宇,詹正華.人民幣升值背景下在華跨國公司的交易風險管理[J].商業現代化,2007(11).
[3]黃福廣.跨國公司財務管理[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68.
[4]艾倫·C·夏皮羅.跨國公司財務管理[M]. 8版.顧素秦,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00.
[5]唐耀文,丁方飛.外幣報表折算方法的理論剖析與現實思考[J].事業財會,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