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珺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連云港財經分院,江蘇連云港222061)
頂崗實習,是指職業院校按照專業培養方案的要求,組織畢業年級學生到企事業等用人單位的實際工作崗位所進行的實習。頂崗實習權益,指的是職業院校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所應享有的,受法律保護的人身與財產權利和利益。本文的職業院校包括五年制高職院校與三年制大中專院校。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教育實現工學結合,突出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徑。[1]不同于普通實習,頂崗實習需要實習生完全履行企業崗位的全部職責,導致人身、財產權益遭受侵害的案件越來越多,邵振彬案與廖尚軍案就是代表。前程無憂網發布的《實習安全調查報告》顯示,46%的學生有上當的經歷或感受,27%的學生實習時沒有簽訂實習協議,無故辭退、被迫加班和克扣工資被列實習學生權益受損現象前三位。這證明現行的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制度存在著重大的缺陷,實習權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可是,我國尚缺乏對這一問題的專門法律規定,不能很好地完成保障頂崗實習學生合法權益的任務。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這個問題,構建保護頂崗實習學生權益的法律保障機制。
頂崗實習權益遭受侵害的類型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為人身權益的損害。例如學生外出或在往返企業、學校途中的交通安全事故,生產過程中不遵守管理制度,違反工作崗位安全操作規程的生產安全事故等。[2]第二大類為財產權益的損害,主要有不給或者隨意克扣實習生的工資,隨意延長實習生的勞動時間,隨意辭退實習生等。這兩類侵害都嚴重損害了頂崗實習生的實習權益,雖然權益損害的類型不同,但是發生的原因卻存在著一致性。
頂崗實習權益遭受侵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教育指導與相關制度建設不足以及學生自身缺乏維權意識等,但法律層面規制的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
1.頂崗實習關系的法律性質存在爭議。理論界對于頂崗實習關系的法律性質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屬于“勞動關系”[3],有人認為屬于“教育管理關系”[4],還有人認為“具有教育管理關系和勞動事實關系的雙重性”[5],上述三種觀點都是值得商榷的。頂崗實習關系涉及到頂崗實習的職業院校學生(以下簡稱“頂崗實習生”)、職業院校及頂崗實習單位三方面。職業院校與實習單位之間簽訂合作協議,由職業院校為實習單位提供頂崗實習生作為臨時員工,實習單位為職業院校提供頂崗實習崗位。職業院校與頂崗實習生之間,純粹是教育管理關系。復雜的是頂崗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頂崗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不存在教育管理關系,而應該是勞動關系。因為,實習單位是受職業院校委托,作為學生頂崗實習的接收單位而與頂崗實習生產生法律關系。頂崗實習不能改變頂崗實習生還是學生這一人身性質,因此實習單位與頂崗實習生之間不存在教育管理關系。頂崗實習生年滿16 周歲,自愿與單位簽訂頂崗實習協議或在事實上建立雇傭關系,符合法律規定的勞動者身份,兩者已經在事實上建立了勞動關系。唯一特殊的地方是頂崗實習生的學籍與檔案保留在學校,還是學生身份。可學生身份不應成為阻礙符合勞動者界定標準的學生扮演勞動者角色,并與頂崗實習單位簽訂臨時性的、短期的勞動合同的障礙。《憲法》規定了公民享有勞動的權利,《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與《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都沒有明確地把頂崗實習生排除在勞動者范疇之外。因此,頂崗實習生可以成為勞動者。不管出于維護頂崗實習權益的角度,還是從勞動法關于勞動者身份界定的角度,都應該賦予頂崗實習生勞動者身份,同時賦予其與實習單位簽訂勞動合同這一權利。所以,頂崗實習關系應該具有“合同關系、教育管理關系和勞動關系的三重性質”,但頂崗實習生與頂崗實習單位之間僅僅存在勞動關系。
2.頂崗實習協議的法律性質界定存在錯誤。理論界與實務界都認為頂崗實習協議是“勞務合同”,只能適用《合同法》。這導致了頂崗實習生無法納入《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進行調整。實際上,這一觀點并不正確。勞務合同相當于委托合同,如果頂崗實習協議等于勞務合同,就意味著頂崗實習生不過是職業院校派遣到頂崗實習單位從事勞務工作的勞工,頂崗實習生與職業院校之間也存在雇傭勞動關系,這顯然不符合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的特征,更不符合現實中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所以頂崗實習協議不應該是勞務合同。其次,以頂崗實習生還不是正式員工為由,就認為頂崗實習協議不是勞動合同的觀點也值得商榷。如果這一觀點成立,那么臨時工、試用期間的員工、從事兼職的勞動者就一樣無法簽訂勞動合同,得不到《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保護了。因此,頂崗實習協議不是勞務合同。既然頂崗實習生應該是勞動者,那么頂崗實習協議就可以被賦予短期勞動合同的性質與效力,從而通過《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保護頂崗實習生的合法權益。
理論研究的不足直接導致現行立法的缺失。如果實習單位侵犯實習生實習權益的行為沒有觸犯刑法,本應執行保障職能的《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都沒有明文將頂崗實習生納入其調整的范圍,導致一旦頂崗實習權益受到侵害,頂崗實習生只能依據《合同法》與《侵權行為法》的一般原理來申請民事救濟。事實上,頂崗實習協議是由實習單位自行制定的霸王條款,頂崗實習生只有接受或不接受的選擇,根本不是雙方平等協商產生的協議,從性質角度來說就不屬于民事合同。如果把頂崗實習協議劃到民事合同的范疇,對保護頂崗實習生的權益將大大的不利,根據頂崗實習協議的規定法院也很難維護頂崗實習生的權益。最后,由于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實習單位必須簽訂實習協議,有些頂崗實習生甚至會因為沒有簽訂實習協議而無法得到救濟。可以說,立法的缺失,是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時頻頻遭受侵害并難以得到救濟的根本原因。
要實現對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權益的保護,必須通過制度建設、完善立法等措施協調學校、頂崗實習生和實習單位三方的利益訴求,實現三方權利義務的平衡,為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利益平衡指“通過法律的權威來協調各方面沖突因素,使相關各方的利益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礎上達到合理的優化狀態”。[6]目前學校、頂崗實習生和實習單位三方的利益狀態是實習單位利益無限擴張,因此要通過法律來要求實習單位讓渡利益。但是,利益的平衡并非企業單方面作出利益讓渡,否則必然會影響企業提供實習崗位的積極性。在實習單位做出利益讓渡時,作為鼓勵和補償,唯一能夠作為三方利益協調主體的政府,應該為企業提供足夠的優惠措施,例如減免稅收等,以實現利益的平衡。
1.教育管理的完善。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頂崗實習制度建設,為頂崗實習權益保障提供理論依據。同時,教育行政部門還應該加強對職業院校的督促,確保學校能夠履行好應盡的工作職責。職業院校要改變“只抓就業、忽視安全”的態度,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責任感和敬業精神,經驗豐富,并具備一定專業技能水平的指導教師隊伍,定期選派帶隊實習。[7]合理安排實習單位,加強安全與法制教育,指導學生簽訂實習協議;建立實習檔案,定期了解情況,隨時進行跟蹤與指導;當學生與實習單位發生矛盾時,學校積極進行溝通協調;學生因正當理由需要調換實習單位的,學校應該重新安排;學生頂崗實習時遭遇權益損害時,學校應該鼓勵與幫助學生維權。
2.教育學生學會維權。如果學校能教育頂崗實習生認真學習相關的法律,在遇到侵害時能運用法律武器積極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可以預防和減少實習單位隨意侵權的現象,實現頂崗實習的安定和諧。因此,學生應該喚醒自己的維權意識。
3.完善立法。必須構建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權益保障的法律體系,制訂《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法》,或在《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中增加對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進行統一規定與保護的章節,具體建議如下:(1)規定實習單位的資質標準。指實習單位應該具有為頂崗實習生提供符合法律規定的實習條件的能力,考慮到公信力的問題,這一資質應該由政府進行定期考核與授予。(2)規定實習單位的職責。包括為頂崗實習生事先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崗位培訓,提供符合法律要求的工作崗位、工作場所和工作環境。(3)規定實習單位的法定義務。包括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工作量、實習工資、工作考核與辭退標準等方面應該與普通員工一視同仁,同時應符合勞動法的規定。要定期向學校反饋實習的情況,對順利完成實習的學生,實習單位優先考慮錄用。(4)規定實習協議的性質與內容。包括實習單位必須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與實習生簽訂頂崗實習協議,屬于短期勞動合同,協議主要有實習期限,實習方式、條件、內容和崗位,實習終止條件,實習考核的標準,實習期酬金,違約責任,爭議解決的方式以及適用的法律法規等條款。(5)規定實習單位的法律責任。包括違反本法規定,實習單位應該承擔的經濟與行政責任,必要時可以追究相關負責人的法律責任。(6)規定職業院校的法定職責。合理安排實習單位;安排安全與法制教育;定期了解學生實習情況,建立與更新學生實習檔案;學生與實習單位發生矛盾時,應積極溝通協調;學生遭遇權益侵害時,應鼓勵與幫助學生維權。(7)規定頂崗實習生的法定義務。主要包括服從實習單位的合理安排,認真完成單位交付的工作任務,不得無故曠工或提前終止實習,確有正當理由需要提前結束實習的,應該事先通知實習單位,做好協商工作等。(8)規定強制險。實習單位必須及時為實習生辦理意外傷害保險,頂崗實習生必須強制保險。學生頂崗實習時遭遇意外傷害時,由保險公司進行賠償,實習單位參照工傷規定承擔補充責任。(9)規定與其他相關法律的對接。如本法優先于《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本法未規定之處,可參照《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處理等。
法律只是維權的最終防線,構建法律保障機制可以保障職業院校學生的頂崗實習權益。但是,要實現實習單位積極主動地維護頂崗實習生的合法權益這一目標,就必須采取激勵措施為其提供持久的動力,這就需要政府積極的作為。這不僅是維護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權益的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1]李軍雄、曾良驥、黃玲青.地方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0(3):43.
[2]劉繼強.高職院校畢業生頂崗實習期間學生管理問題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0(6):53.
[3]賈冬艷、胡克偉、沈淑榮、傅維利.高職學生實習期間權益侵害責任認定現狀的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8(10):10.
[4]浦愛東.高職學生實習傷害事故責任認定研究[D].蘇州大學,2009:15.
[5]賈冬艷、胡克偉、沈淑榮、傅維利.高職學生實習期間權益侵害責任認定現狀的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8(10):11.
[6]王偉光.利益論[M].人民出版社2001,208.
[7]佚名.學生頂崗實踐安全管理[EB/OL].21 世紀秘書網,http://www.21mishu.com/lunwen/xinzhen/xygllw/201206/738633.html.201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