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騰飛 袁 楚 王均龍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銀行從事理財最早出現于18世紀的瑞士的私人銀行業務中,后來逐漸在歐美國家流行。20世紀70年代后,在美元為中心的全球貨幣體系結束后,各國逐漸放開利率控制,國外銀行面臨著存貸利差減小,利潤減少的情況。在這種壓力下各銀行逐漸重視中間業務的拓展。據估計美國銀行中個人理財業務占銀行總收入的20%—30%,有的銀行甚至達到了40%以上。在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占銀行利潤很小,但是理財業務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由于國內銀行開展理財業務時間短,與國外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對這項業務進行研究,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水平。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居民收入增加迅速,麥肯錫公司的一份報告稱,中國擁有10萬美元以上存款的家庭已超過120萬個,這部分富裕客戶占中國境內銀行個人存款總額的50%,為中國銀行業創造了一半以上的利潤。這部分富裕客戶為銀行發展理財業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居民的收入增加后,如何使收入保值增值逐漸受到重視。據西南財經大學的調查,73%的居民認為有理財的必要,但約有一半的居民表示他們缺乏理財途徑。與此同時,我國銀行都是以存貸款業務為中心,利息收入占銀行收入的80%以上。隨著我國金融市場政策逐漸放開,金融脫媒逐漸顯現,銀行需要改變這種狀況,因此理財產品也是銀行發展的重點。居民和銀行都對理財產品存在需求,因此理財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各方面的歡迎。同時應該看到理財業務存在重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重大挑戰。一方面,我國居民理財意識普遍不高,培養理財觀念需要一定時間;另一方面,根據WTO協議我國已于2006開放銀行金融業務,我國銀行面臨著國外銀行搶占市場的威脅。以成都市為例,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國外銀行在高端客戶領域占了相當比例。另外國內銀行也面臨著國內的制度約束和人才缺乏的約束。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理財產品業務機遇與挑戰并存,銀行需要一方面抓緊機遇拓展自身業務,另一方面敢于迎接挑戰,不斷增強競爭力。
從2005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市場經過幾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特點。首先個人理財產品市場發展迅速,規模巨大。根據銀率網的數據,自2005年以來,我國銀行業理財產品年平均規模增長接近100%,截至2012年9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6.73萬億元,比2011年末4.59萬億元增長近43%。其次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較高。如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斷攀升,大大超過了儲蓄收益率,商業銀行通過高收益率來滿足客戶的投資需求,反映出理財產品市場的競爭不充分和缺乏自律性。商業銀行以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來吸引客戶,以收益率高作為競爭手段往往會導致商業銀行之間非理性競爭,忽視從客戶自身的財務狀況、生活目標出發,從而很難提供給客戶量身定制的理財產品。另外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風險提示不充分。為了廣泛吸引投資者,最初的理財產品強調“零風險”、“保本保息”、“高收益”。由于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多是引進或照搬其他銀行的產品,自主創新很少,以及高素質金融人才缺乏,使得對理財產品的風險沒有充分認識,同時商業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還不能進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各行在對外宣傳上仍存在風險提示不充分的問題。有些在宣傳上未對加息風險、政策風險、市場風險進行有效提示。最后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品種逐步豐富,資金投向有突破混業經營限制趨勢。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個人金融需求的多樣化,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范圍逐步拓寬,由單一的儲蓄業務向多元化的銀行資產負債中間業務一體化發展,并附帶保險代理、銀證通、基金代理等服務,讓客戶可以從銀行獲得一攬子金融服務,如農行金融超市的開辦正是這種趨勢的典型代表,它通過提高員工綜合素質,強調“一站式”、一對一”的服務贏得了不少顧客的心。銀行理財資金投向有突破混業經營限制趨勢,如中行財富投資管理服務匯集了中銀股份旗下中銀國際、中銀證券、中銀基金等產品和服務,將借助中銀集團在海內外證券行業和基金行業的配置,為理財貴賓客戶提供海內外證券投資管理服務。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市場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理財產品創新不足。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的制度限制,理財產品開發是受到諸多限制。分業經營制度使得我國理財產品無法充分利用各種金融工具。對投資方向和對象的嚴格限制導致某些投資無法實現。(2)各銀行理財產品同質化嚴重。各個銀行的理財產品相似性很高,往往是一個銀行推出一款理財產品其他銀行也跟風,結果導致惡性競爭。相似的理財產品消費者往往會選擇收益率較高的銀行,所以銀行就競爭性抬高收益率,這一方面減少了銀行收益,另一方面增加了違約風險。(3)理念落后。理財業務目的是幫助不同年齡和不同經濟狀況客戶實現自己財務目標,而不僅僅為完成任務而推銷理財產品。銀行重視理財產品的推銷,而不注重理財規劃。很多銀行的個人理財人員扮演的不是理財規劃師的角色而是銀行產品的高級推銷員。銀行人員為了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銷售指標,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向高端客戶推銷產品,而不是根據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未來希望達成的財務目標,為客戶設計不同的投資組合分散投資風險,幫助客戶實現預期收益。所以商業銀行的理財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4)理財專業人員缺乏。銀行的理財專員大部分是從柜員或客戶經理轉崗過來的,缺乏系統的理財知識。由于理財業務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個金融領域,因此需要高層次復合型人才,而我國在理財規劃師培訓和認證方面才剛剛起步,因此人才匱乏。(5)業務運作系統和客戶信息平臺不健全。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組織機構設置中,個人理財業務工作通常歸于個人銀行部,但由于個人理財業務涉及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而上述業務又分別由多個部門管理,導致前臺業務條塊分割。個人理財業務未能形成相對有效的業務系統,使商業銀行無法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分銷渠道建設落后,未能將客戶經理、物理網點、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多種有形無形的營銷渠道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難以形成交互式、立體式的營銷網絡。
銀行理財產品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增加了普通居民的投資途徑,提過了居民收入,另一方面也為銀行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銀行理財產品業務重要性逐漸凸顯。銀行理財產品未來會向那個方向發展?我們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1)逐漸打破金融市場分業經營狀況。分業經營的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只能通過代理和合作的形式向客戶提供證券、保險等理財服務,無法參與設計和改變這些產品的市場定位、營銷和服務方式,理財的內容和形式也僅局限于傳統的銀行存貸款業務、銀行卡業務、外匯業務及部分銀行代理保險、證券、基金產品等的簡單組合,很難體現出個人理財的價值和吸引力。理財業務籌集的資金只能在債券市場、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上運用,利潤空間有限。銀行未來可以通過銀信合作,溝通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2)逐漸使利率自由化。隨著金融全球化的不斷加深,我國金融市場上,資本市場和信貸市場、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期貨市場和衍生工具市場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逐步增強,銀行間市場發展迅速,傳統的銀行業務和產品與金融市場已經越來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由于利率市場化尚未最終完成,基準利率化體系尚未完善,收益率曲線不統一,使得金融衍生產品的運用困難。(3)發展科學的定價機制和完善的風險管理措施。個人理財產品的實質是風險定價和金融創新的結合體,產品的定價關鍵正確認識風險因子,從而進行科學的定價。從理財產品來看,風險因子可以包括利率、匯率、波動率、指數、商品價格、選擇權、期限長短等多方面。商業銀行需要將這些風險因素進行組合、搭配、消減,并根據各種風險因素在市場中的定價,合理確定產品的定價水平,從而設計出不同的個人理財產品。另外,商業銀行還不能夠有效識別產品風險,識別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從而無法為不同風險狀況的客戶確定恰當風險的產品組合。
我國銀行發展個人理財業務無論對居民還是銀行來說都意義重大。只有認真分析我國理財產品市場特點,解決了現存的一些問題,個人理財業務才能更加健康發展。希望我國理財產品市場在不斷學習中進步。
[1]呂耀明.商業銀行創新與發展[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 154- 158.
[2]王芊.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現狀及思考[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02).
[3]田秀蘭.理財產品火爆背后的漏洞[J].中國金融,2012(11).
[4]張岱云,陳靜.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現狀和對策[J].新金融,2002 (08).
[5]小雪.花旗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特點及啟示[N].金融時報,2003- 07- 07.
[6]凌江懷.西方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新趨勢及其借鑒[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