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榮海
(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0)
國際上,健康和諧的中小型企業必須具備三方面能力,首先是分析認識自身協約國優劣勢、貿易方式及國家貿易政策,找尋在協約國之間存在其他的利潤方式,從而實現國內中小型企業的新的收入來源。其次是認識本國現有的對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外貿形式,審時度勢,積極找尋國內外的市場發展前景。最后,結合自身企業的經濟實力和政府的財政扶持力度,瓦解企業內部落后的發展模式。但是國內的中小型企業目光停留在現有的發展機制上,長此以往,只會給企業和國家增加經濟負擔。
現今的中小企業對外貿易只是被動的接受國外顧客的訂單,乃至生產,并沒有真正的把市場拓展到國際上去,雖然當今的互聯網技術已經可以覆蓋整個地球,但是他們卻忽視這重要網絡的資源,固步自封,不愿意尋求更開闊的商品市場。這種閉塞的貿易方式,不僅加速了企業自身的滅亡進程,也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步伐。所以現階段,國內的中小企業要及時的收集全球市場信息,做出積極的市場競爭策略,從而實現貿易網絡化、信息密切化、市場一體化發展模式。
國內的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受到自身客觀阻力,尤其表現在資源擁有方面,首先是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缺乏發現國際市場的洞察力,發展制度也沒有涉及國際經濟貿易有關規則,在與國際市場簽訂有關合同和法規時,企業高層缺少對國際法和國際市場應有的應對能力,喪失了很多資金物資的運轉機遇。其次,國內的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對市場評估能力差,企業內部現有的資本模式缺乏科學性,應對國際市場變動能力小,不知道如何在國際貿易中維護自身權利以及找尋最優的貿易方式。
國內產品出口的基本上都是以輕工業為主,這些產品無外乎是廉價的日常用品。國內出現的一些中小型企業,為了擴大國外的貿易市場,不惜降低價格乃至虧損促銷。更加劇了產品科技性能低、可替代性強、頻繁的質量信譽等現象,從而導致了出口門戶受阻,出口產品單一化、國內外市場混亂,最終破壞了中國商人的信譽度和國際市場的貿易額度。
1.加速技術創新,實現出口產品結構升級
現有的中小型企業主要利用國內密集廉價的勞動力,對國外引進的貿易型產業進行終端加工生產,這種運營模式雖然是中國的加工貿易型產業居主導地位,也為中國的擴大了對外銷售市場和營業額,帶來了新的利潤源,但是這種生產模式也會在其發展中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因此,企業要意識到依靠勞動力是不能支撐整個企業的順利運營,要想實現企業的無可替代地位,只能對現有的經濟模式進行改革創新,表現在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勞動力的科技素質、社會市場的開發力度以及產品的多樣性和服務的全面性。只有將勞動密集型企業轉變成科技資金密集型企業,才能為祖國真正的富強創造新型生產力。
2.品牌戰略的培養
國家要想富強,必須促進企業內部產品的質量科技升級和努力實現國內品牌的研發,品牌的創建不僅能促進企業的產業升級,更能為企業國家贏得市場占有率和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但是要想培養一個科技含量高,經濟市場廣的品牌,必須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國家人才的培養以及企業對人才的重視力度。與此同時,更要加大對國家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積極倡導國內新一代生產人才的創新力,實現創造、想象、實踐一體化生產。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請求發達國家經濟科技支援,實現互惠互利。
積極跟隨市場出口戰略的變動形式,改變國內三大產業的及時改革,實現這一成就必須依靠三方面因素,首先政府加大對中小型企業財政補貼,利用稅收政策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其次,企業內部也要注重創新精神的引進,積極探索一條科技的發展模式,及時摒棄現有的落后生產方式。在這期間,必要階段可以實行強強聯手,以弱補強的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產品科技化、節約化和輕型化的經營模式。
政府要在整個經濟過程中起到宏觀調控作用,制定相關政策,改變國內的生產模式,中西部主要利用其豐富的資源和完善的交通體制,生產加工型企業,而西部由于其經濟科技優勢,主要注重科技創新,實現中西部協調發展。企業和政府要時刻認識中小型企業的創新人才極度缺乏,這不僅是企業能否跨越模式阻礙的根本,也是新生產力的表現形式,所以協助企業注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處于改革的重要階段,而我國中小企業又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相關政府機構需要采取一定的重要措施,其次,中小企業也需要在政府機構的幫助之下,對自身實行一定的、合適的改革措施。
[1]劉志蜂.論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國際貿易的困境及對策[J].現代經濟周刊,2010(08) .
[2]曾立東.淺談論中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的問題與措施分析[J].中國商報,2011(02).
[3]陳春華,夏陳星.論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國際貿易的困境及對策[J].財經特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