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芳
(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7)
合作金融在我國擁有長時間的發展基礎,尤其在農村,更對多年來農村的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 世紀50 年代,在計劃經濟環境下,農村信用合作社即是我國農村合作金融最早的模式。然而50 年代的農村合作金融并不成熟,從機制方面來看,重合作而輕發展,即由社員(農民)出錢組成資本金,社員用錢可向農信社貸款。而事實上當時的合作金融僅是一種形式,且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農民并非自愿,且官方操辦的性質也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農村生產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農信社也經歷了數次體制改革,然而截至今日,農信社也沒有實現其合作金融的職能。
基于上述背景,新時期的農村合作金融需擴大職能,發揮其應有的功效,才能成為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柱。因此,分析合作金融的優勢,并探究其發展之路,是新形勢下我們的重要課題。
據統計,當前我國的13 億總人口中,約有56%是農村人口。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鄉經濟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加強農村經濟建設是當前我國政府的主要課題,而7 億農村人口則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資金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保障,然而資金利用的有效性與低效性卻決定了建設的進度與質量,面對創業融資難的問題,人民銀行必須要為農村構建一個可融資的平臺,而這就是農村的合作金融。
所謂農村合作金融,是指在農村按照合作制原則所組建起來的一種金融組織形式,其持股成員主要是來自鄉鎮、行政村的農民,或農村的小型企業。農村合作金融的形式不一,如農村信用合作社、村鎮銀行或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都隸屬農村合作金融的形式之一。農村合作金融的主要職責是為農民提供存款、貸款以及結算等金融業務。從我國的金融體制方面來看,政策性金融發展在金融體系中起到了主要的引導作用,商業性金融是當代金融業的主流,而農村合作金融的根本目的是為彌補商業金融與政策性進入在農村金融服務上的空白,擔當著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使命。
因此,農村合作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導向與服務的雙重作用,其是為農村量身定制的一種金融服務機構,是適應農村區域經濟與農業發展的重要金融體系。
從農村信用合作社或農村資金互助社等農村金融機構看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之路,筆者認為其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資本投入是實現農村區域經濟增長永恒的主題,經濟增長的差異就是資本投入的差異。因此,要確保農村合作金融的實用價值以及體系的完善,首要前提是建立農村資本投入的協調機制。
第一,要建立起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金融資源配置體系。所謂間接融資,是指農民將閑置貨幣資金通過存款或購買農村金融機構的有價證券,以實現合作金融的過程;直接融資是指農村金融機構通過制定優惠政策轉化農村通過借款而進行融資的傳統方式,引導農民在創業過程中向金融機構貸款而獲得資金,從而形成農民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互助,實現協調發展。金融資源配置農村金融機構的主要職責,要實現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之間的互補,需要配合相關的由當地政府或國家出臺的政策,通過引導,實現雙方互補,從而帶動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第二,建立農村經濟增長差異的自我均衡機制。合作金融在目前各農村區域經濟增長差異已經存在的情況下,極易造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狀況,即“馬太效應”,從而導致各個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狀態。因此,要實現農村經濟穩定的均衡與持續增長,必須盡快建立經濟增長差異的自我均衡機制,如加強引導農民投入合作金融體系,將合作金融首先重點扶持的可開發項目,幫助農村小企業加快發展進度等等。
當前大多數農村的合作金融機構主要是單一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并且由于參與合作金融是農民自愿,農信社缺乏科學的引導措施,因此也沒能完全發揮其功效。要聯合行政村群體中的各個自然村成員構建一個或數個合作金融機構平臺,離不開人民銀行、地方政府以及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引導與宣傳,要讓農民切實看到合作金融的優勢,自覺參與,從而形成一個區域內完善的合作金融體系。此外,在已有合作金融機構平臺的區域,要加強內控管理,結合區域的人口分布狀況以及文化特征,著力打造新形勢下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平臺。
我國大多數農村至今還未形成完善的合作金融組織體系,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即是針對農村合作金融的監管體制不完善,或流于形式。一些金融機構抓住農民法律意識薄弱的特點,將金融機構變成了為個人斂財的重要工具,農村非法集資現象日益嚴重。筆者認為,農村要確保合作金融健康的發展,首先從立法角度要給予農民在合作金融組織中合法的地位;其次,地方政府聯合人民銀行結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合作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協助但不干預農村的經濟建設,保障農村合作金融的健康與科學,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完善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體系,而合作金融也才能更好地為農村發展服務。
綜上所述,筆者僅就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之路提出了幾點個人的看法,誠然,并不全面。筆者認為,農村是我國未來社會建設的重要支柱,同時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部分,然而僅從農村的發展現狀來看,情況不容樂觀。因此,加強農村合作金融體系的建設,致力于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的總體狀況,鼓勵和發展新的合作金融力量,將成為深化農村金融改革、促進農村金融體制發展的重要舉措。
[1] 張勁松,吳從容. 農村合作金融運轉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29(06): 1-6.
[2] 王曄. 德國農村合作金融對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啟示[J]. 江蘇農村經濟,2013(02): 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