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 卜 蕾
(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南京師范大學強化培養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當前的農村宅基地存在著不少問題,導致農村土地大量浪費,許多耕地也被侵犯與毀壞,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造成了阻礙。因此,探究土地置換對新農村建設的阻礙癥結,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的重大戰略舉措。
土地置換影響新農村建設的普及范圍。如今的農民小聚居狀態是農村顯著的特色,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農民小聚居狀況雖然有所改善,但是在部分相對落后地區,農民依舊沿襲原始的小聚居居住方式。另外,我國的“空心村”現象嚴重,許多地方不注意舊村改造,農民富裕后舊房不拆,另選新址建房,導致村莊內部舊宅基地閑置,村莊建設向外圍擴展。因此,土地使用分散使新農村建設的人口和空間范圍大打折扣。
土地置換影響新農村建設的質量。當前,在土地置換工作不到位的情況下,許多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建設不能有效建立。村莊規模偏小、布局分散,住宅用地超標以及布局零亂致使村莊建設用地利用率過低。在很多農村里,農民居住環境良莠不齊,公共服務設施非常匱乏,影響到農民的生活質量。
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農村的宅基地存在著許多尖銳問題。過多地建造宅基地,不僅是對土地的極大浪費,同時,過多地侵占地皮,也是對耕地的一種毀滅性打擊。不僅如此,在許多農村,有的農民甚至有多塊宅基地。這些地皮荒廢在那里,不種糧食,也不住人,本身就是對農村土地資源不負責任的表現。所以,在新農村建設中,通過把宅基地整合管理、把村莊聚集在一起、添加購置基礎設備以及公共服務設備建設,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土地的集約化使用。
1.可以實現農村土地的集約化利用,有效地恢復和保護耕地。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最為寶貴,耕地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土地置換使農地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從而達到優化配置土地資源的目的。
2.推進中心村建設。在新的歷史時期,人地供需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中心村建設是我國勢在必行的農村改革之路。積極發展和建設中心村,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幫助鄉鎮擺脫困境。土地置換使得土地可以規模化經營,一方面,鄉鎮可以將土地承包給農業大戶來發展本土的農業經濟;另一方面,可以將土地用于城鎮化建設,通過招商引資來發展當地的商品經濟,從而使鄉鎮踏上致富的道路。
4.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使農村家庭的物質生活有了很明顯的提高,而且使農民的傳統思想受到了巨大沖擊。農村家庭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正在不斷調整,正逐步從封閉穩定型向開放變動性轉變。
5.對于當前的農村,采取足夠的措施來促進它的和諧發展。新農村建設是創新農村基層管理體制、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有益探索。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發生深刻變革的背景下,農村基層管理體制能否創新、鄉村組織結構能否優化,直接關系到農民經濟、政治、文化等切身利益,關系到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關系到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穩固。只有努力改變千百年來農村人民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小康社會的建設與農業現代化進程才能變得有跡可循。只有改變了農民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生產方式才會得到極大程度地變革。
土地置換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目前,土地置換方式在我國鄉村建設規劃中還沒有被普遍采用,應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推動鄉村建設規劃中的土地置換工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要制定規劃,明確鎮、村的區位、規模,確定撤并及保留的村莊,合理安排基礎設施建設,科學配置規劃區內各類生產要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強化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注重整體特色風貌設計,促進村莊規劃與產業、土地、農業、水利及電力等規劃銜接,增強規劃的科學性、特色性和實用性。其次,要向農民大力宣傳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精神,對于新農村建設的具體信息與目標,七成的村民“有一點點了解”和“并不了解”。有將近六成的村民則認為:新農村建設只是政府的事情,只有政府才能做成那件事情。所以,他們都普遍地存在“等”、“靠”、“要”等消極思想。事實上,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高瞻遠矚,同時,也離不開每一位村民的支持與幫助。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牽涉面廣、利益調整多、任務艱巨的工程,事關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額要求,統籌規劃,精心部署,積極推進。各級要成立相應組織,形成統一領導、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社會資源投入多、涉及面廣、造勢大,并且頗具國家戰略性系統的惠民工程。它主要針對的是交通偏僻、信息封閉的農村地區。針對對象是那些文化程度低、社會資源持有較少、參加政治能力較差、在社會中比較弱勢的農民群體。由于針對的目標不同,所以,對新農村的建設工作顯然有別與其他系列工作。為此,無論是在制度上、領導上,還是紀律監督等方面,都需要有著更多的強化與改良。對于新農村建設,各級黨委的思想與領導就像是標桿一樣,引導人們倡行并且遵循與它。想要保障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開展,就需要在隊伍中精益求精,尋找出政治覺悟較高、作風正派,熱愛農民事業的優秀骨干。同時,在工作行為上,也需要嚴格遵守紀律,不浮于事,一絲不茍地面對村民的監督,并且積極地做好工作的開展。只有這樣,新農村建設才能如火如荼地開展下去。
對于農民的利益,應該給予最大程度的保障。積極地加大涉農資金的整治,以“渠道不變,統籌安排”為指導原則。井然有序地開展危房的修葺與改變。對于農村的環境方面,也努力做好連片的整治與管理。積極地推行農村面貌的整治以及周邊環境的清理工程等。在新農村建設開展的過程中,也要充足地引導并且使用村民的力量。鼓勵民間資產投入建設,鼓勵他們進行自行籌備,同時,也鼓勵他們投身與危房改革,還有村莊周邊環境的整治。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能夠快速地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只有把各個方面的財力都集聚到位,促成強有力的力量,那么,必然就能夠更好地引導社會資源走向農村,同時,也會把許多公共設施引入農村建設,一系列的公共服務也將隨之走入農村。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的文明發展也必然會更多地影響到農村。
將財政支出構架進行積極地調解,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進行不斷地加大、集聚更多的項目與資金,把它們投入到人畜安全用水、水壩優化、鋪建鄉村道路、農田水利、農村衛生、農村網絡,農村生態能源建造以及農村通信等相關設備的建立。因為它們,不僅能夠促進農村基礎設施的豐富,引導農村從縱深發展,同時,也能夠為農村提供更加豐富的能量,來引導它的更好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始終把打造農村新經濟、培養造就新農民、開辟農民增收新渠道,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手段,跳出就農業發展農、就農村致富農民的思維定勢,通過工業拉動、城鎮帶動、招商推動、民營激活以及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方式,促進農村勞動力農村產業的有序快速轉移。要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就業為目標,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在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開拓農村市場,發展多種經濟形式。要著眼于壯大辦事處和村級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
[1]付文軍. 鄉村建設規劃與土地置換[J]. 今日國土,2011(07)。
[2]石建民. 土地置換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J]. 知識經濟,2009(12).
[3]蒲方合. 中國新農村建設中的宅基地權利置換客體研究[J]. 前沿,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