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健
(淮陰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1999 年高等教育改革,把高校的財務管理從無風險管理轉變為風險管理,國家主要是想高校在辦學資金籌集、教育經費的使用等方面,能夠擁有自己的自主權。但是,現實中很多的高校并沒有好好地利用這個“自主權”,他們仍然存在著財務狀況失衡、投資失控,債務包袱沉重,資金困難等等辦學缺失,辦學效果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影響了辦學效益。
高校財務風險,是在高校的運營過程之中,因某些不可預料或控制的因素影響,所造成的財務成果和預期成果之間的差距。
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才的需要,大部分高校開始進行大規模擴招學生。學生生源的擴大部分性地緩解了高校的融資還款狀況,雖然有些高校因貸款問題而導致破產的說法過激,但實際上沉重的本息還款壓力確實已經導致某學高校辦學的舉步維艱。目前部分高校已存在嚴重的財務風險,極有可能引發社會風險。
以當前的高校管理實況,可將存在的財務風險類型分為:校辦產業財務風險、高校舉債發展的債務風險和高校財務狀況總體失衡風險三大類。(1)高校債務風險,主要是指高校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舉債過度或舉債不良所造成的對教學科研、人才穩定等的不良影響或可能性;(2)高校財務狀況總體失衡風險,主要是指高校在中長期平衡過程中出現的財務狀況的失衡現象。高校不同于社會上的企業單位,因為沒有交稿負債率,所以它不會出現資不抵債或是破產的現象;(3)校辦產業風險,則主要考慮的是與學校產業相關的連帶責任風險,有關產業之所以會導致學校財務出現風險,主要愿意為作為主要投資者的學校,需對校辦產業負責,如果校辦產業破產清算,那么學校也會負有連帶責任。
最近幾年以來,很多高校財力入不敷出,高校財務營運風險加劇。究其原因主要為:部門高校的管理者與財務工作者,盲目追求不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發展,未實現對學校財務承受能力的正確測算,未科學地實現資金的合理運用。
立足于當前形勢,可發現學校產生財務風險的最直接因素表現在:某些盲目、巨額貸款所產生的沉重本息還款壓力和負面影響,形成對學校財務管理正常運轉的強烈沖擊。
不確定性的學費預期收入狀況。客觀來講,科學理性的負債是可以促進學校的事業發展的,因為學費及住宿費等收入完全可以逐步償還對學校基本建設、教學設備等的成本投入。然而現實中的一些客觀原因,比如:學費拖欠情況嚴重、錄取學生的報到率下降等狀況,導致難以如期完成高校的預算收入,也給學校的收支平衡造成了致命的打擊,促使了財務風險的出現;
首先,計劃經濟辦學模式長期影響著學校的決策者思想,使得學校一直以來并未真正樹立起風險意識,缺少科學論證,所以面向銀行的融資貸款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其次,大多數高校在管理中著實存在薄弱環節,比如大量教學設備與儀器等的閑置或較低利用率、工程建設的籌資貸款等,都給財務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和隱患。
政府應不斷加強對高校的投資力度;學校應不斷提升債務償還能力,開源節流,增加收支,重視現金結余;高校貸款問題的產生是擴招后教育資源嚴重短缺與政府投入不足之間的矛盾所致,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特定時期的特殊產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高校最近幾年的財務管理實踐中可以發現,其增加學校資金流入量的重點渠道為財政收入、收費、校辦產業收入、科研收入以及聯合辦學收入。
1.合理控制高校規模,取得最佳辦學效益。高校應以“內涵式”發展道路為主,合理擴大現有辦學規模,充分挖掘現有潛力,以實現最佳的辦學效益。
2.高校財務預警機制的建立。充分利用現有的財務和會計數據,對高校財力資源配置狀況實現全面系統地分析,良好的財務總體實力,檢查和緩解學校的財務風險,從而建立專門的指標體系和預警系統。
本文通過對高校的風險的現狀、原因、類型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從介紹財務預警的內涵入手,進而寫到財務預警的構建, 指出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建立高效財務預警機制對于把握高校財務狀況,加強宏觀管理,對于高等學校自身加強理財,預測風險,科學決策,統籌調度,合理運用資金,保證平衡,均具有重要的先現實意義。但是高校財務預警的研究還很少,需要的相關財務數據不易得到,不利于高校財務預警的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1] 來俊軍.當前高校財務風險的成因及化解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200-201.
[2] 任喜雨.高校財務風險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思考[J].管理參考,2008(13):62-63.
[3] 渠蘇平.高校財務風險防范措施芻議[J].財會通訊(理財版),2007(10):89.
[4] 邱真,肖惠海.談高校財務風險及其防控[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8(04):76-78.
[5] 徐瑩.我國高校財務風險現狀及防范措施分析[J].財經視點,2008(0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