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箏
(四川大學商學院,四川成都610064)
隨著現代經濟交易的發展,會計的職能從單純的記錄計量轉換到了分析和預測誕生。公允價值是一種基于現在,并面向未來的會計信息。相較于歷史成本,更能全面客觀的反映資產的風險和本質,提高決策信息的有用性。因此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各領域得到了廣泛地運用。
IFRS13 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市場參與者之間在計量日進行的正常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獲得的價格或轉移一項負債所支付的價格(有時被稱為脫手價格)。”其中有幾項需要特別注明:
一是交易雙方需相互獨立非關聯,有能力自主選擇交易資產或負債。此為正常有序的交易,而非處于迫不得已情況下才進行的交易。二是資產或負債所處的交易市場需為主要(交易量最大)或最有利(獲得或支付最有利的價格)的市場。三是無論是單獨使用還是與其他資產或負債相結合使用,其公允價值計量是基于市場參與者對該資產的最有效或最佳的使用。四是負債和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是計量日當天轉移價格,而不是結算價格。
IFRS13 中構建起了一個有關公允價值計量的三級框架,其中將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輸入數據分為三級:第一級數據最為可靠,即為交易物在活躍市場上同類及同期資產或負債的價格;第二級數據是在活躍市場上當期類似資產或負債的價格,或者非活躍市場上同類同期資產或負債的價格。而第三級數據是在無法獲取到第一級和第二級數據的情況下所使用的,可靠性程度較低的數據,其計量是基于市場上不可觀測的數據。
IFRS13 規定的公允價值的定義、分級對投資者進行具有很大幫助。
由于改革開放后的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的開展,公允價值的概念其實早在98 年便已引入中國。但由于當時相關制度法律的缺失,導致公允價值淪為部分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于是在2001 年我國財政部對會計準則進行修改,縮小其適用范圍,旨在保證市場的穩定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越來越多的企業運用金融衍生工具來管理風險。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價值體現為未來的潛在收益,需要公允價值計量來確認其價值。且我國在2001 年加入世貿組織,正是為了更好更快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減少因國內外差異所導致的損失,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所以會計準則的趨同成為了一種必然選擇。
我國財政部在新發布的征求意見稿中,已對公允價值的定義進行了修改,充分借鑒IFRS13 的計量標準并引入三級的計量級次。IFRS13 中明確規定公允價值的計量和披露的特定范圍,而我國的征求意見稿也有著同樣的規定。但我國的征求意見稿同時也考慮了我國特殊的國情,在一些具體實施細則中與IFRS13 存在著差異,例如對負債和企業自身權益工具公允價值計量的原則,我國的規定分三種情況,比IFRS13 更加清晰明確。但同時IFRS13 中的某些定義和規定(例如第三方擔保負債情況的討論)在我國并未涉及。但總體來說,我國的征求意見稿還是較為簡單,IFRS13 中有著更為詳細和具體的規定。
公允價值是一個理想狀態下的價格,一個有效且充分競爭的市場是保證公允價值可靠性不可或缺的條件。而我國當下的市場還存在著如石油、電力等壟斷行業。寡頭壟斷主導的行業市場,交易雙方經濟地位不平等,獲取的信息也不等價。因此較難以形成對公允價值運用有力的因素條件。
會計信息的要求包括相關性和可靠性。公允價值在提高相關性的同時,卻在一定程度上損失了可靠性。公允價值的輸入數據包含三級,并不是唯一確定的。有些無形資產,如商譽等,缺乏有效的市場、相同類似的資產和公認的計量方法,只能用第三級方法進行計量,可能產生分歧。而另一方面,公允價值計量輸入信息又會由于市場波動而產生偏差,例如未來現金流的估計和利率的未預期性變動。公允價值具有未實現性,違背了收入實現原則。沒有相應現金流支撐,投資者的利益易受損。在我國,計量技術還未成熟的情況下,這些都會造成公允價值的不可靠性。
由于公允價值所涉及的金額巨大,因此需要準確把握公允價值的計量。在我國,會計監督體系的建立雖已列入法律規定,但尚未完善相關的實施細則。各個相應部門應當相互配合,健全會計體系法律法規和準則條款,定期為會計從業人員提供相應再培訓,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
我國資本市場已初步形成對上市公司的約束和監管,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但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目前的經濟市場還有所欠缺。為了達到公允價值所要求的市場,我國應更加重視對于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要求,為公允價值的可靠公允性創造一個更加完美的資本市場。
信息的獲取需要成本。在完善健全的市場上,提高信息透明化可減少獲取信息的成本。制定措施規定上市公司履行義務,加強信息披露。而在我國,遵循成本效益原則,應當謹慎使用公允價值,穩步推進發展。
公允價值的運用需要相應法律和準則的制約和監督。公允價值的應用和如何避免其帶來的經濟負面后果影響還有待研究與探討。我國對公允價值的應用也會隨著IFRS13 以及國內征求意見稿的發布而日漸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我們有理由相信,公允價值的發展和完善,勢必能為我國的經濟市場注入新的生命力。
[1]黃學敏.公允價值:理論內涵與準則運用[J].會計研究,2004 年(06 期):17-21.
[2]楊友霞.公允價值的特性及其體系完善的建議[J].財經與管理,2013 年(01 期):224.
[3]馮園園.公允價值會計的改進——兼顧穩健性[J].中國市場,2012 年(52 期).
[4]禹彤.會計目標的變遷與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引入[J].經濟研究導刊,2013 年(01 期):111-112.
[5] 汪祥耀, 胡旭鋒. 我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征求意見稿)與IFRS13 的比較及完善建議[J].會計之友,2012 年(12 期下):8-13.
[6]黨紅.大珠小珠落玉盤[J].首席財務官,2011 年(08 期09 期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