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素華
(三門峽市財經學校,河南 三門峽 472000)
會計知識隨著客觀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會計理論的不斷進步導致了會計方法運用的多樣化。會計類專業院校作為培養會計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對學員專業培養教育過程中,蘊含著提升即將成為會計人員的素質、以及其最終參加社會實踐進行工作的質量。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會計人員素質不高,而會計教育又往往注重于會計知識的傳授,即使設置了一些實訓課程,抑或聯系相應的實習單位進行實習,也不能夠很好地促進潛在會計人員能力的培養和形成,導致畢業生在面臨實際問題時不能夠獨立地進行思考和進行最初正確的判斷,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為了教育的終極目標——為社會服務,培養社會實用型人才,提升會計人員的能力,有必要對會計專業教育進行反思,形成培養的正確導向。
會計是社會經濟發展形成的一種行業,教育本身是適合社會需要而產生的,理應以滿足需要為其基本出發點,應當致力于培養學生具備會計專業人員的基本能力。但是,目前我國的會計教育基本上是一種封閉的脫離實際的模式,偏重于理論的灌輸和傳授,輕視和實踐的結合和運用,導致學員不能應對實際問題,形成形而上學的機械思維,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能力素質難以適應企業的要求。雖然近年來一些學校也嘗試著進行了一些必要的變革,包括邊授課邊實習,加大實踐課程的時間安排,采取工學結合的模式,還有創建教學實訓基地等等,林林總總大家想盡了辦法,但是仍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綜合有關專家學者對于我國在職會計人員、講授會計的專職教師和學習財會知識的學生調查結果來看,會計教育實質上很難被社會所認可。
只有正確的戰略目標方向才能指引正確的行動。就我國會計教育情況來看,中職學校的目標是:學會和掌握會計技能操作,學業結束能夠直接走上工作崗位,擔負相適應的簡單的會計核算工作。高職院校的目標定位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專業會計人才,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并能夠熟悉國家經濟法律法規,熟練運用現代辦公條件從事會計工作。兩者的相差不大,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各個方面沒有實質性差異。學生學習的知識在實踐中不能夠很好地運用,教育教學目標從而變得與實際偏離,顯得模糊、生硬,不能夠很好地實現。
根據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發布的《成為勝任的職業會計師》,會計人員應具備的能力劃分為兩類:職業能力(competence)與能力(capability),前者指的是在真實工作環境下按照既定標準實現其職責的能力,而后者指的是職業知識、職業技能以及職業價值觀。在我國,由于經濟發展的特殊性,結合實際情況,會計人員的能力與實踐的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總括起來,會計人員能力的培養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上硬性的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法規,片面地、大量地講解會計方法(大多是數學知識、公式的運用),而忽視了方法背后的實際運用價值和核心意義,其中包括授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用的仍是傳統教育的方式,例如概念的講解,特征的介紹,忽視自認為那些沒有實際意義的作用講解及憑證、賬薄等所謂表格的認真分析。
2.教科書的編寫往往按照會計準則之規定,結合上市公司的做法,一整套的理論體系和規范加上各種應對實際業務發生的問題進行業務處理的方法,顯得繁瑣而冗長。這對于涉世未深的學生來講——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未接觸過企業(更不用說上市公司了),無非考的是記憶力,其內容是艱難而晦澀的。
3.學校教育及社會培訓往往注重于學生開設課程的多寡,注重于培訓人員數量的多少,不能從本質上去啟發學員進行理性的思考,對于具體問題展開有用的分析,對整體素質的培養方面欠缺。
通過舉辦各種比賽、競賽(單純的點鈔、傳票、機械化的賬務處理)活動,劃定有效范圍,在有效的時間段內,按做題正確率的多寡給出分數,判定優劣勝負。目前大賽形式固然是好的,但是導向有點問題,應當以促使學生形成自我分析、自我判斷能力、自己尋求合適的科學的解決方法為重點,就像戰場上的士兵面對突然的敵情如何迅速的解決一樣,以此為基點來考核,才能賽出優秀學員的水平,才能激發學生多思考,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以不做假賬、誠信為其精髓,堅守規范為主要內容,來加強學員的道德品質修養與提高。忽視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化”功能,沒有以切實生動有效的案例來剖析違法后果,僅僅宣讀的是國家政策的規定,沒有把它視為會計人員的一種精神而必須具有。
通過以上的簡單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學校千辛萬苦培養出來的學生差強人意,學生接受的會計知識完整但是機械。這些未來社會的棟梁、人才走入社會中,能否為社會經濟單位接受,能否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游刃有余,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需要打個大大的問號。難怪學校抱怨招生愈來愈難遂人愿,學生厭學的情況不斷出現,社會經濟單位抱怨雖面對龐大的畢業生隊伍仍難以找到合適的人才。學校、學生、企業之間無辦法進行有效地溝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學校很努力地進行教學試點改革、變換花樣;學生很努力地在教授專家的指引下去背書、做作業,畢業后很努力地找工作,想著高薪,想著條件;企業想要發展,想要合適的后備人才,想要能為企業帶來活水的年輕實干家,卻大都如大海撈針,難于尋覓。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必須重新定位和思考,反思過程和結果,以期能夠有所新得和發現,從而使我們的經濟有持續發展需要的源源不斷的后備人才,經濟才能不斷地繁榮而昌盛。
財經會計人才的培養,不是僅靠背一些概念、做一些習題而完成的,也不是做做樣子、走走過場能應付差事了事的,它是百年大計,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雖然現在有很多好的教育形式,但是在教育過程中,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忘記了會計教育本身首先是一種思想教育。要樹立如實反映、客觀監督、作風嚴謹的思想,沒有對會計思想的正確理解和思考,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名稱職的會計人員。學校理應加強這一個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證實用性人才培養不偏離正確的軌道,才能塑造具有良好品質的人才,教育本身才顯得真實而有意義。
對于學生的各種考核、競賽活動、成績的優劣,不單單地表現在卷面成績上,不單單地表現在做題速度上,應該表現在對于問題的思考和判斷、分析上。之所以出現種種怪現象,就是我們的教師、教育方式仍受傳統教育做題解答等形式的影響,形而上學的思想仍然頑固地存在于教育者的頭腦中。畢竟會計學習與教育在我們國家的出現僅僅是二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沒有積累更多的行之有效的經驗。有理由相信行業教育不同于文化基礎課程教育,完全可以采取另外一種模式。在會計工作中,任何一名會計人員絕不會和其他會計人員去比賽速度,在人們心目中會計人員水平的高低完全是對于實踐中具體問題的看法、解決思路及其判斷上,以及會計人員的深入分析程度如何。所以我們一方面應當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提升他們相適應的能力,另一方面應當提升專職教師的實踐經驗和能力,避免傳統教育思想作祟。只有這樣,我們距離培養會計人才的目標才能更近,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改變過去呆板的教學模式,要引導學生去思、去想,多聽學生對問題的解決的看法,達到師生課堂和諧的效果,變單一枯燥的教學為興趣盎然的課堂教學。古代教育名著《學記》中指出:“親其師,而信其道”。課堂融洽的氣氛能夠促進教學相長。結合會計專業的特點,采取更加實際的教學方法,注重實務操作與訓練,帶著問題去實習,帶著問題去操作,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主動,這樣就達到了培養會計人員的創新能力,使之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成為有用的人才。
[1] 趙麗金. 新形勢下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探析[J].南方論刊,2013(01) .
[2] 范紅梅. 試論職業院校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J]. 河南科技,2012(10) .
[3] 朱紅梅. 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研究[D]. 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