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罡泓
(西南財經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首先,很多理財產品所起的名稱往往帶有對其理財產品收益過于夸張的嫌疑,這很容易讓投資者產生該理財產品穩賺不賠的錯誤觀念,這種由賣家故意造成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在當今理財產品市場上屢見不鮮。
以某行理財產品“穩得利”為例,“穩得利”三個字會給人以穩賺不賠的感覺。但該理財產品雖然號稱使用“保本策略”,而該商業銀行可以在不承擔任何責任的情況下,使投資者損失本金,這與投資者的預期大相徑庭。而所謂的“保本策略型”往往只是一種比較穩妥的資產配置方式,而這種方式只是可以用于保本,但絕不保證保本。這和千千萬萬購買這款產品的普通民眾對“保本”的理解肯定是大相徑庭。另外,該產品主要投資方向是申購新股。眾所周知,對新股投資絕對存在風險,從來不是穩賺不賠,而商業銀行將投資風險實際全部轉嫁給了投資者。同時,縱然是受廣大投資者所親睞的“保本型”理財產品也并非絕對保本。因為如果投資者想要提前贖回資金,往往要折價贖回,便會有本金虧損的危險。
其次,在仔細閱讀相關理財產品介紹時,大部分都會合規地標注“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須謹慎”,但往往都只在材料末端,且字體字號均難以提醒投資者注意。在收益率方面,材料中往往只標注最高收益率或預期收益率,這些收益率一般定在百分之八左右,這一系列有誘惑性的數字往往會引起顧客的盲目投資。雖然在銷售文件中均會提供各收益率的科學、合理的測算依據和測算方式,但筆者經實際調查發現大部分的解釋有人為復雜化的嫌疑,商業銀行故意將解釋文字弄得拗口,這種以提高投資者信息收集成本的方式不僅大大阻礙了理財產品市場的效率,筆者于實習發現經常會有顧客詢問收益率的問題,這大大減慢了產品的銷售速度,更容易造成信息不對稱的發生。
再次,如今的理財產品呈現出復雜化,多樣化的特點,這便要求產品銷售者應當具備理財產品銷售資格以及相關法律法規、金融、財務等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很好的理解并解釋產品特點,為不同的顧客實現特色服務。然而現實中存在一部分理財產品中的銷售人員對于金融業務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具備銷售理財產品的相應資格,由于本身無法真正理解產品特點,想要向顧客正確地解釋理財產品無異于空中樓閣,而此種由于理財經理業務不過關而造成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也時有發生。同時理財產品日新月異,且大部分理財產品與基金、新股等風險較大的金融產品掛鉤,這即便是對于掌握了相關知識的理財經理而言,也需要他們時刻掌握市場動態,更需要關心他們手頭上所正在銷售著的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只有如此才可以向投資者提供最為及時可靠的信息。
首先,在風險評級調查表設計方面商業銀行可能因為考慮到投資者的時間問題,因而題目往往都出的過于簡單。由此產生了不少相關問題,最普遍問題是題目各選項區間過大,對投資者區分度較差。還有題目較為簡單,大部分投資者一眼便看出了商業銀行的詢問意圖。筆者以“北京農商行風險承受能力調查問卷”為例,第二題中詢問投資期限時問題上限只有三年,很難區分三年以上的不同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特別對于那些無限期的理財產品來說,此種風險承受能力調查問卷根本無法顧及到購買它的很大一部分投資者。同時,很多投資者為了購買某些高風險回報的理財產品,在回答調查表時為了達到相應的風險承受等級,故意回答賦分較高的選項的現象也很頻繁。這屬于投資者自身隱藏信息的范疇,商業銀行無法真正了解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商業銀行雖然不會負有相關責任,但勢必會造成逆向選擇現象的發生。
其次,由于銀行本身監管的紕漏,理財產品銷售者代填風險承受調查表的現象屢見不鮮。當然原因是雙向的,我國購買理財產品的顧客很多都是離退休職工,中國老年人的儲蓄率普遍較高,當今大眾為了避免鑄幣稅越發親睞帶有保值功能的理財產品,特別是為子女存款買房的中老年人。由于諸多因素他們對調查表有排斥的情緒,因而對風險調查表并不重視甚至抵觸。但是,即便如此,商業銀行也不能應顧客的無理要求而代簽風險承受能力調查表。更應注意的是,我國跟風現象嚴重,往往是大批同質的投資者統一購買某種理財產品,規模效應會使得商業銀行對整個消費群體信息不對稱,一旦最后收益與投資者理想收益產生較大偏差,必將導致改銀行信用形象受損,甚至導致大規模的投訴事件,最終阻礙理財產品業的發展。
這個過程的信息不對稱也是由買賣雙方造成的。作為賣方的銀行方面有義務向顧客告知信息披露方式并及時地發布有關理財產品的及時信息。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產品銷售者很少會告知投資者相應的產品信息披露渠道,筆者在實習過程中發現當投資者向理財經理詢問理財產品購買后事宜時,理財經理往往以“理財產品到期后直接劃到您的活期賬戶,其他的您不必操心”而搪塞過去。同時,由于現今理財產品期限問題,一個理財產品到期往往沒有可以直接購買的下一個理財產品,而且很多理財產品到期很久而投資者卻一無所知,這大大損失了投資者的自身利益。其實往往僅需要一個短信便可以告知投資者產品到期并推銷出下一期的產品。這種信息不對稱筆者將其歸咎為商業銀行自身定位不清,即現今的銀行是服務型銀行,銀行間的競爭已不再是存貸利率間的價格戰,而是服務質量之間的比較。除此之外,現存的披露渠道往往過于單一,一般銀行只有網上刊登這一個途徑,對于那些對于網絡操作并不熟練的顧客,當理財產品出現大的虧損時是很難得到即時消息以阻止虧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