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斌
(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廣西 欽州 535000)
商業銀行作為經營貨幣資金和提供金融服務的企業,既有一般企業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共性,也有其作為金融企業特別強調風險控制的特殊性,其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以風險控制和資本約束為前提,追求發展的規模與速度。只有在保證發展質量、有效控制風險的基礎上追求發展速度,才能最終實現發展的效益,保證發展的可持續性才能真正走上質量效益型的發展之路。
二是以結構優化和流程整合為重點,追求發展的效率與效益。如何通過調整經營結構來提高效益是商業銀行生存與發展中永恒的主題。其核心在于如何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使其經營管理資源的配置滿足于“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質量為根本、以效益為目的”的要求,進而推動業務結構、客戶結構、區域結構的優化,提高發展的總體效益。同時,按照有利于客戶價值創造和內部風險控制的原則重組和整合業務流程,以業務流程為依據調整組織機構,建立相互促進和相互制衡的業務拓展系統、風險控制系統和支持保障系統,從而提高效率。
三是以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的整體推進為目標,追求發展的協調與均衡。商業銀行通過向客戶提供資金融通服務而發生資產負債業務,同時通過向客戶提供資金清算、財務顧問、財富管理等服務而開展中間業務,而且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金融脫媒的加劇以及客戶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內涵在迅速擴充,提升客戶服務價值和對客戶價值的最大挖掘,要求商業銀行實現資產、負債與中間業務的統籌發展。另一方面按照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規則,在負債業務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前提下,資金規模以及風險控制能力的高低將決定資產業務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中間業務的發展不受資本金約束,可彌補資產負債業務發展受到限制時對盈利的不利影響。協調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的發展,既是市場經濟法則對商業銀行的要求,也是商業銀行經營規則的內在要求。
四是以企業文化和員工隊伍的培育建設為根本,追求發展的和諧與統一。商業銀行的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吸納、維系和激勵優秀人才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充分尊重、凝聚并發揮員工聰明才智,依靠人的全面發展實現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應將企業文化建設滲透到業務發展和隊伍建設之中,建設依法合規、穩健經營、勇于開拓的企業發展文化。
商業銀行認真落實科學發層觀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由金融在市場經濟中獨具的宏觀調控作用決定。商業銀行落實科學發層觀包括兩個層面:一方面是要求商業銀行作為一個產業要全面、協調、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作為一種調控手段,在貨幣政策及調控措施等方面要體現科學發展觀,促進整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由商業銀行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中心地位所決定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銀行對生產要素的配置作用及導向作用使其處于各種經濟要素的核心地位。三是由金融的獨有的脆弱性所決定的。金融作為一個產業主要是向社會吸收閑散資金后再集中投放出去,其穩定和發展與社會居民對金融企業的信心關系十分密切。其脆弱性決定金融業必須長期處于穩定之中,才能不破壞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層。四是由金融部門特殊的管理體制所決定。金融系統的構成既包括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擔負全融穩定職責的中央銀行,又包括履行監管職責的專業監管部門,還包括各類經營金融業務的實體。
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是指商業銀行運用新思維、新方式和新技術,通過在金融產品、交易方式以及金融市場等方面的創造性活動,實現經營利潤最大化的一系列經濟行為和過程。金融市場競爭的核心是金融商品的競爭,金融商品是商業銀行打開市場和占領市場贏得客戶的關鍵。
全融創新,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始終面向客戶,做好市場需求調查和客戶需求分析,量體裁衣,使全融創新產品和服務更加契合客戶需要。金融作為第三產業,一定要明確自身的市場定位和分工,切實履行服務客戶的社會職能,使一切創新活動都建立在客戶需求的基礎之上。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基本原則是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銀行堅持穩健經營,就是要把安全性和流動性作為各項活動的首要考量,對盈利性的追求必須以安全性和流動性得到保證為基本條件。創新工作也不例外,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安全性”,但也不能因為“安全第一”而將所有的創新都拋之腦后,裹足不前。全融創新一定要對創新產品進行充分研究,要充分考慮風險困素,不能因為某一因素風險而忽視它,也不能因為短期內風險小而不考慮市場環境的變化。商業銀行應在堅持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滿足股東的利益。
尤其強調金融業首先是服務業,要以客戶為中心,盡可能高質地滿足客戶的需求。隨著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居民對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這需要金融業加大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提供多元化、綜合化的金融服務。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到全國人口的3/2 以上,發展農村金融刻不容緩。因此,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重點應放在“三農”發展領域。銀監會高度重視支持“三農”發展,實施了一系列支農惠農、促進農村金融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的政策。現階段,金融機構不愿意發放涉農貸款,農村信貸資金利用效率低,大量資金流出農村,致使農村經濟一度處于失血狀態。隨著城鄉統籌、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僅靠存、貸、匯傳統業務很難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農村金融機構和各類城市金融機制必須在成本可算、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積極創新符合當地農村經濟主體合理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逐步將在城市開發、開辦的標準化服務,如保險、代理、租賃、保管、個人理財、信息咨詢以及擔保等產品和服務推廣到農村,實現城鄉金融資源高效、協調配置,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金融服務需求。農村金融服務創新要注重發揮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全融的協作功能,通過二者的協調配合在欠發達農村地區形成普惠型金融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首先,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是以人為本,一切依靠人民,金融發展的成果讓人民并享。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拓展全融服務,盡可能滿足人民投資、避險、保值增值和支付的需求。要以企業文化和員工隊伍的培育建設為根本,弘揚金融企業文化,發揮企業文化功能,增強金融企業員工的歸屬感、認同感。并通過金融企業員工傳播與滲透到金融客戶,從而增強金融客戶的認同感。
其次,搞好風險控制與監督,確保商業銀行安全穩定。一要促進商業銀行全面形成風險內控機制;二是監管部門從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比率、不良貸款比率等方面加大監管力度;三是中央銀行要建立金融穩定監控體系,對金融業系統性風險進行監控;四是研究建立我國存款保險制度,減少和降低風險成本;五是督促商業銀行按規定披露經營信息,按受客戶及社會監督,曾加風險意識,維護好居民對商業銀行的信心。
第三,轉變增長方式及經營模式。摒棄以往片面追求規模盲目追求市場份額的單一化數量型增長方式,從直接效益綜合效益和邊際效益三個層面推進產品、客戶行業和區域結構調整,加快建立以結構調整和成木核算為基礎的多元化效益型增長方式。既要保證新興優質市場占有量的增加,又要加快劣質客戶欠發達地區退出的結構性質改變,既有優質客戶和重點地區過低業務占比的不斷提高,也存在單一項目單一行業或單一地區過高業務占比的逐步降低。
轉變經營模式,就是要在不斷優化組織架構、健全運作機制的同時,在橫向職能部門之間進行合理的分工,在縱向各分支機構之間進行充分有效科學的授權,同時加快信息系統建設,將信息化改造與商業銀行改革發展同步推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緒技術推動業務和管理流程再造實現經營模丈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最后,協調好商業銀行的各種關系。商業銀行作為提供金融服務的企業,其一切經營行為都必須服從效益這個核心。這里所講的效益對分支機構而言是指在提足各種風險準備之后取得的經營利潤,對客戶而言是指其通過與銀行發生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給銀行帶來的綜合貢獻,對產品而言是指一定時期內產出大于投入而給銀行帶來的實際利潤,通過對單個機構、單個客戶、單個產品邊際效益的核算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邊際效益較高的地區、客戶和產品從而優化結構、保證發展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