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萍 王展光 井岡山大學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隨著電腦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購物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著教育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也急劇上升,在校大學生人數由742萬人增長2500萬人。大學生作為社會特殊的消費群體,因所受的教育、所處特殊環境和特定的年齡階段的影響,思維開放,喜歡接受新鮮事務,已經成為網上購物的主要力量。從大學生網購用戶的性別結構看,網購群體中女性顯優,在服裝、化妝品、飾品和食物上遠遠高于大學生的平均水平。藝術類專業女大學生除具備一般女大學生的特征外,還因為專業的關系,更為特殊。為了解藝術類女大學生網購行為的,本文于江西某高校藝術學院的大學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涵蓋音樂、舞蹈、美術等幾個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共隨機發放問卷200份。
由于藝術類專業女大學學生所學專業的特殊性,與其他普通人文學科的大學生相比,她們的心理表現更加敏感,個性張揚,對時尚和美感覺更加強烈。
藝術類女大學生從中學階段開始進行專業學習,為了學業經常到處奔走求師,常年在外獨立生活,到全國各地參加專業考試考核。進入大學后,又要進行外出寫生、藝術實踐、演出、比賽等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因此藝術類女大學生較之其他專業學生具備了更多的社會閱歷,待人接物更加成熟。
藝術類專業學習過程中,所需費用較高。首先,請專業老師上課的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有時還要請名師點撥,也需要付高額的學費。到全國各地參加專業考試考核,吃住報名等消費不菲。學費、學習用具、演出等費用一般都是其他專業學習的幾倍甚至幾十陪,除了部分家里十分殷實,能夠輕松負擔,對于很多家庭都是沉重的負擔。因此,藝術類女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都會參加社會活動,如辦培訓班、在藝術學校擔任專業老師等活動,減輕家里負擔,從而在經濟上更加獨立。女大學生的消費來源有多種渠道,主要包括:第一,父母的固定供給。第二,學校的生活補貼、獎學金以及他們通過勤工儉學獲得的收入。藝術女大學生在勤工儉學獲得的收入方面遠遠高于其他專業。
藝術類女大學生由于其專業特點及自身性格特質,藝術類專業學生思想活躍,熱愛生活,思維敏捷且富有創新精神,是對新鮮事物感興趣、表現最活躍的特殊學生群體,希望穿著、裝飾上體現出自己獨特的品味與個性,在服裝消費和化妝品消費狀況方面。
通過調查,藝術類女大學生的消費頻率和金額都相對較高。在問卷調查里,86%的女大學生選擇進行網絡購物,沒有進行網絡購物的比例很小;而且幾乎集中在一年級的學生;越是高年級網購比例越高;對于網購的頻率,32.5%的學生表示幾乎一周多次,表示她們每天都會瀏覽購物網站,看見心動的商品就會購買。35%的女大學生表示一周一次。而且網購行為和群體關系聯系緊密,經常一個寢室或幾個相鄰的寢室的女大學生的網購行為會明顯多于其他的女大學生,這里面有傳遞和示范效應存在。
藝術類女大學生網購的消費金額相對較高,月消費在500元以上的占66.3%,消費在1000元以上的13.5%。可以看出明顯高于其他專業的學生的消費金額,而且也是高年級的消費金額也呈現遞增趨勢。這與藝術類女大學生經濟來源多樣化,課外兼職較多,經濟條件較好有關。
在消費內容上,藝術類女大學生在網上購買商品的前幾位是,服裝、飾品、化妝品、食品。通過調查發現,藝術類女生,每年花在網上購買服裝的比例最高,每年2000月以上占到52.6%,每年1000-2000元之間占34.8%。而且藝術類女生對服裝的要求,首先是款式和顏色,是否能彰顯個性,其次才是質量和舒適性。因此她們服裝的價格不高,但都是比較張揚的服裝。其次是化妝品和飾品,她們在這些方面的消費水平更高,消費欲望也較其他專業女生更加強烈。在圖書、電子等消費較少。
藝術類女大學生由于專業的關系,對技術類問題比較陌生。調查顯示,藝術類女大學生對網購的比較關注的問題:支付方式繁瑣、商品遞送時間等問題。而對于網購是否安全不是很關注,更關注支付簡單,快遞及時等問題,對質量和售后服務等,關注相對較少。通過問卷調查她們進行購物,主要是通過賣家好評度或者同學推薦來進行。
所以藝術類女大學生必須在課外進行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負擔的她們的網購費用,這個學校教學管理提出了挑戰,會影響她們對專業課的學習。這是目前藝術類專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導致購買了大量的商品,就以服裝為例,許多藝術類女生寢室堆滿了各式衣服,許多衣服因為質量不好、款式和其他同學雷同或不在流行,而在穿了幾次之后被束之高閣。有的學生會拿到跳蚤市場幾元錢處理掉,甚至直接扔掉,極大浪費。
[1]石軍剛.大學生的網購問題[J].網絡傳播,2010(14):88-89.
[2]鄭桂玲,陳佳麗.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調查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1,648(05):71-72.
[3]張玉榮.關于大學生消費狀況的調查報告[J].中國集體經濟,2009,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