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艷
(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南京211100)
進入十二五時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一方面,世界經濟逐步復蘇,國際直接投資呈直線回升勢頭,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獲取技術、品牌、人才等境外資產機會增加。全球范圍內生產要素加快優化配置,有利于我國企業轉型,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競爭,整合資源和產值鏈。另一方面,“走出去”面臨的外部環境也日趨復雜,存在諸多的問題和制約。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各國發展不平衡,外部壓力日益凸顯,投資貿易保護主義逐漸升溫,中外文化和利益沖突亦不可避免。國際安全形勢不斷復雜化,境外中資機構人員人身、財產安全威脅不斷加大,我國企業對外投資遇到的阻力不斷加大,境外企業文化,社會責任及與當地的融合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世界各國法律制度不盡相同,經濟體制也各具特色。跨國投資可能面臨因法律不同而引發爭議,有些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尚處于初級階段,有些國家擔保法的不健全可能導致對外投資獲得擔保品成為困難,還有些國家缺乏有關公平貿易、競爭的法律等,這些因素都可能會成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障礙。
21 世紀,各國的環境意識普遍提高。幾乎每個國家均出具相關法律法規來阻止、控制和約束建設項目對環境的破壞。我國境外投資主要集中于礦產、農業合作和水電開發等項目,項目本身從屬性上就容易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這些不良影響不會因投資方變化而改變,也就是說換做本國或其他國家投資者也不能避免此問題。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直接投資,必然面臨東道國環境法、各種國際環境保護團體、東道國環境保護組織、當地民眾等的挑戰,甚至上升到人權和生存權的高度。一些發達國家甚至稱中國投資者為新殖民主義,借機挑撥中國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有意拿環境保護問題給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制造麻煩。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已經發生過多起環境保護沖突,給中國的海外投資帶來了極壞影響。
政治風險障礙歷來是對外投資中不可避免的、影響最大也損失最大的風險障礙。雖然二戰后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但是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各種經濟危機頻發,國家、地區內部的民族和種族沖突,部分國家實行保護主義,國際壟斷勢力的發展等現象都惡化了境外投資環境,給跨國公司的投資活動帶來了很多風險障礙。中國境外投資有很多項目,尤其是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項目大都集中在非洲國家,而這里很多國家經濟落后,人民貧苦,政治動蕩,使中國企業時常陷入危險,企業員工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此外,部分國家以國家安全為由,通過政治手段阻撓我國企業在當地正當的投資經營活動。一些當地勢力以保護就業和民族產業為名,對我國企業投資加以非難和歧視。而一些國際輿論和媒體的失實報道,也很容易使經貿問題政治化。
東道國的語言、風俗習慣、價值觀、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差異會增加企業對外投資的不確定性。文化差異障礙主要表現在:本國與外國消費者在消費習慣、偏好和購買力上的差異,不同文化背景下員工價值觀等方面差異,制度、文化差異。一些企業照搬國內經營模式,不善于處理跨文化融合、管理融合等問題,與當地工會、媒體、社區及非政府組織溝通聯絡的能力有待加強。企業直接對外投資如果不重視多元文化的差異,將會增大投資風險。
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我國涉外法律法規,使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有規可循、有法可遵。目前,我國最缺乏的就是有一整套較完善的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法規制度。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步法明顯加快,調整、規范我國境外投資的行為、法規顯得尤為重要。在這個問題上,必須充分考慮西方發達國家,亞非資源國家、政治動蕩國家等國外一切影響我國海外投資的不利因素,同時也要借鑒對方的法律實際,充分考慮國家間的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等差異,使我國對外投資的法律法規更具前瞻性和國際適用性。
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應積極履行環境保護責任,尊重東道國的民族風俗、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保障勞工合法權益,為東道國居民提供就業、培訓和再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將環境保護納入企業發展戰略和生產經營計劃,建立相應環境保護規章制度,加強企業的環境、健康和生產安全管理。積極參與當地的環境保護公益活動,宣傳環境保護理念,樹立良好的企業環境形象。同時,企業應該堅持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基本原則,加強對外派人員的培訓教育,保持經營活動公開透明,與當地各種利益集團和相關部門和諧相處,化解中外利益糾紛和矛盾沖突,降低針對我國企業和人員的安全事件發生概率,實現屬地化經營管理,保障當地員工的合法權益,妥善處理公共關系。
相關部門需對境外安全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理的工作機制作進一步完善,加強對境外安全風險的檢測和預警,建立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對“走出去”重點國家和地區的信息進行搜集、評價和分析,及時發布風險預警和提示。如在國家政治風險分析中,如果一個國家同時具備長期執政、獨裁、腐敗嚴重和失業率高等特點,這個國家政治風險處于警戒水平。如果企業要向此類國家投資,對該國政治風險的評估權重也更高。在更加全面的信息監控和專業調查基礎上進行系統分析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企業提供戰略風險研究和預警服務。政府部門要加大境外安全保障管理,落實境外安全責任制,加強外派人員的安全教育和培訓。
要重視對他國語言、文化、經濟、法律等知識的學習和了解,針對不同類型的差異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文化沖突,只有找到不同文化的契合點,實施平衡管理模式,才能妥善處理好這一棘手的問題。此外,應當重視跨文化培訓,包括對文化的認識、文化敏感性訓練、語言學習、跨文化溝通、沖突處理及地區環境模擬等。
近些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基本上都是發展中國家。然而發展中國家的法制和投資環境相對而言比較差,有些國家甚至時常發生武裝沖突和暴亂,這些因素時刻對海外投資者構成意外的威脅和損失。因此,國家海外投資保險機制的后盾保護極為重要。而我國現有的海外投資保險,主要維護了國有資產的利益,對私營企業和個人安危保障不足,有待進一步的傾斜和強化。我國應繼續支持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發展,通過財政補貼、補充資本金等方式,增強其實力,擴大對海外投資承保的規模;同時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開展海外投資保險業務,對因此項高風險業務給商業保險公司帶來的損失給予一定補償。允許沒有外匯的商業保險公司自由購匯,從事外匯保險業務,大力支持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保險活動。
[1]《對外投資合作環境保護指南》.
[2]王勝文.企業走出去應規避四大風險.經貿觀察.2012 第六期.
[3]李毅.制約中國對外投資的不利因素研究.經濟觀察.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