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斌
(安徽財貿職業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實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最終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沒了實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將失去現實意義。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實效性差。作為在高校擴招背景下催生發展起來的高職院校,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其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效性的問題較普通高校顯得更為突出,其吸引力、針對性與實效性不強是不爭的事實。這一現象的存在,既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賴以實現的社會大環境因素有關,又與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很大關系。為此,分析和研究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因素,探求工作方法和策略,是加強與改進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需要與迫切任務。
“實效”是英文“actual effect”的翻譯,意思是真實、實際的效果,實效性則是指事物或活動指向明確性和效果的明顯性,一般是指好的方面的效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的話,即是指用對于某一具體事物或活動產出與投入的比率來標示實效性的大小、高低或強弱。一般來說,這個比率值越大,也就是說投入少產出多,就標示某一具體事物或活動的實效性就越大、越高、越強,反之則標示某一具體事物或活動的實效性就越小、越低、越弱。
所謂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指高職院校按照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要求,結合高職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的狀況和行為的實際特點,開展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通過教育活動考察結果(即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格和日常行為表現)所達到的真實有效的程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實質,就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及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實際完成狀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貫穿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的各個環節和運行的全過程,它既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最終的落腳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當今世界正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中西方文化相互交織、相互碰撞。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與誘惑力,加之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成熟、不完善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高職學生價值觀呈現“泛功利化”這一現象較為普遍。當前,由于網絡管理體制的不健全,主管部門監管不力,一些暴力、色情、虛假信息給判斷和鑒別能力尚弱的高職學生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負面影響。另外,社會的快速發展學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同社會、家庭在教育學生問題上沒能形成合力,使得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受到很大制約。
當前,高職院校的在校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大都是60后。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在改革開放大環境下成長起來,對子女的教育相對比較開明。另外,他們都正當中年,工作上需要牽扯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那些常年在外務工的父母,客觀上為子女的成長提供了寬松的環境。獨生子女在家中不光享受父母帶來的陽光雨露,更多來源祖輩帶來的溺愛,在這種“舔犢情深”家庭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具有家庭教育不嚴、家庭教育示范性不夠、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學生特殊年齡段不良的心理、獨生子女的弱點等特點,這些特點都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戰。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個基本特征即“目標定位的職業性、內容選擇的應用性、教育過程的實踐性以及教育模式的開放性”。然而,作為從各類中專學校升格起來的大多數高職院校,在近幾年的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內涵建設尚未跟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一方面。再加上又缺乏組織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與經驗,導致在組織開展工作時,往往套用以往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做法及模式或是沿用中專時代的教育方法,從而很難以取得實際成效。為此,深入研究和把握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和規律,是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前提條件與必然選擇。
據調查,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著方法手段陳舊,教育形式單一、針對性差的狀況,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照本宣科”、“理論灌輸”仍然是當前許多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教師講、學生應付學的教學現狀仍很普遍,實踐教學環節嚴重缺失,由于這些機械、缺乏靈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興趣和需要,脫離現實生活,缺乏說服力,禁錮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導致學生產生很強的逆反心理,這種教育方式與內容面對90后成長起來的青年學生,實效性差可想而知。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兩條主渠道: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二是學生管理工作。大多數高職院校由一名副校長分管教學,由一名黨委副書記分管學生工作,由于各自工作的出發點和側重點不同,仍存在著各自為政、互相扯皮的現象,缺乏統籌規劃和統一指導,沒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合力。此外,大多數高職院校“全員育人”的思想觀念還未真正樹立,多數專業課教師認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輔導員、“兩課”教師和專職政工人員及學生工作部門的事,與己無關,導致了“只教書,不育人”、“只管事,忽視人”現象還普遍存在,從而大大削弱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數量嚴重不足。自1998年高校擴招以來,擴招的主體主要是高職院校,尤其是2005年以來,高職院校的規模迅速擴張,在校學生數成倍增長,但由于受人員編制的制約,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專職輔導員數量很難做到按國家有關文件規定的1:200的比例要求來配備,專職輔導員數量的嚴重不足已成為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現象又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根本解決。
2.單位地位不高。“兩課教師”、專職輔導員、專職政工人員、班主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主體,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隱形作用,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周期長、見效慢,又很難以進行量化和考核評估,容易被忽視或被邊緣化,國家相關教育政策又不能在高職院校及時兌現,評政工系列職稱在很多高職院校又受到很大限制,導致從事此項工作的人員成就感差。
3.整體素質欠佳。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整體素質與教育者的角色要求尚存在較大差距,一些不能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員被安排到專職輔導員、班主任等學生管理崗位而難以勝任;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政治信念淡薄、使命感不強、理論素養不高;有的主體意識不強,職業角色認同感差,缺乏責任心和情感投入;有的知識結構單一、教學能力欠佳、科研能力不足,甚至會出現被社會現實和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所困擾。
4.工作隊伍不穩。由于從事此項工作的人員成就感差、單位地位不高、再加上又缺乏有效的工作激勵約束機制,當前多數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普遍存在高流動性的狀況。據調查:只有7.19%的人認為輔導員崗位是“大有前途的”;在專職輔導員中,任職10年以上的不到10%。教育隊伍流動性大、穩定性差的狀況嚴重制約并影響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
由于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與沖擊,許多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都存在著明顯的“重技輕德”的傾向。2006年11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各高職院校要大力增強“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把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作為增強其就業競爭力與提升職業發展后勁的根本途徑。
職業性是職業教育系列的根本特征,自然它也是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職業性是高職培養目標定位的內涵。”為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緊緊抓住職業性這一鮮明特點,要堅持把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塑造學生企業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來抓,要把社會的共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與職業理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紀律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1.開設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方面課程。通過開設《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等相關課程,幫助學生掌握職業道德的相關知識和基本規范,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強化學生的敬業、勤業、創業、樂業精神。
2.注重社會實踐和頂崗實習。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具體真實的職業環境中感受和體會有關的職業道德知識和職業道德規范,不斷增強對職業道德的理解和認同感,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養成“立業為國,執業為公、恪盡職守,服務為人”良好職業道德。
3.積極引入企業文化。以企業核心價值觀、企業信條、企業倫理、企業愿景與企業道德等企業文化對學生進行感染與熏陶,充分發揮企業精神對學生職業行為的導向、激勵、凝聚以及約束功能,切實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
“校企結合”、“工學交替”、“教學做一體化”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因此,各高職院校在加強“兩課”教學,在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時,還要依托相關的企業行業,加強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使學生在真實而具體的職業環境中不斷加深對相關職業道德知識和職業道德規范的認識、體驗和理解,逐漸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生活道德、職業道德難題。通過“校企結合”、“工學交替”、“教學做一體化”,把職業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實習、實訓、實驗、職業生涯規劃、志愿者活動、畢業論文設計等各個實踐環節,使學生在教育中實踐,在實踐中自我教育,從而不斷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
高職院校要一改過去那種單純的“說教式”、“灌輸式”和“強制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積極探索開展“啟發式”、“參與式”、“討論式”、“體驗式”、“滲透式”、“咨詢式”等學生感興趣并樂于參與的主體性德育教育方法,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實踐與嘗試。譬如,可以通過運用啟發式談話以及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澄清和加深學生對某些道德原理和道德規范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通過組織案例研討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所學運用思想理論和道德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不同道德角色扮演、情境模擬及社會實踐等教育方式,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同時還應結合不同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往、情感、就業等方面存在的思想問題以及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開展“面對面”、“一對一”的咨詢式輔導與教育活動,為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提供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另外,針對高職學生的實際特點,以思想政治理論為基礎、以黨團活動和校園文化為平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溝通和交流,多渠道全方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得多渠道的教育方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產生合力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渠道更豐富、更完善。
各高職院校要從實際出發,在保證人員配置到位的前提下,切實加強思政工作隊伍建設與培訓的總體規劃,努力構建和完善日常培訓與專題研究相結合、中長期學習與短期培訓相結合、學歷教育與在職培訓相結合、國內培訓與國外研修相結合的分層次、分類別、多渠道、多形式、重實效的立體式多元化培訓體系。通過各種培訓方式重點組織專兼職思政工作人員深入學習黨的重要思想,學習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就業指導、學生事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考核,以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
[1]李國棟.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研究[J].江蘇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90.
[2]張耀燦,鄭永廷,劉書林,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55.
[3]楊雙.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論[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1):78.
[4]黃建軍.堅持以人為本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1):48.
[5]吳太勝.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困境與改進策略[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44.
[6]李海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及其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3):73.
[7]于家明.“90后”青年群體特點廈教育對策探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