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 穎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 河北·石家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實力不斷壯大。然而,由于融資困難,中小企業發展步伐明顯放慢,破產倒閉現象大量增加。據不完全統計,中小企業貸款規模只占到信貸總額的8%,這與中小企業創造的社會價值極不相稱。
(一)自身的障礙。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信息不透明程度高,銀行通過一般的渠道很難獲得中小企業信息,對中小企業貸款與大企業相比成本要高得多。同時,中小企業在無序的惡性競爭中產生的失信,令銀行不敢對其提供資金支持,雖然中小企業中也有不乏信譽卓越的,但在信用缺失的條件下,銀行很難將其與其他企業甄別出來,從而導致中小企業向國有銀行融資困難。很多中小企業借到錢不是用來投資和發展企業,而是想方設法逃廢銀行債務,嚴重破壞了企業的整體信譽。
(二)金融服務體系和運行機制的制約
1、缺乏真正服務于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雖然國內已建立起市場主體多元化的金融格局,但國有商業銀行仍處于行業壟斷地位,現有的幾家股份制銀行和地方性金融機構不僅數量有限,而且與國有商業銀行業務趨同,導致金融體系中缺乏與國有大銀行合理搭配的區域性、地方性金融機構,中小企業難以得到有利的金融支持。同時,金融體制改革不深入,銀行經營管理與中小企業發展需要不協調。在金融體制方面,由于沒有制度保障和企業信用意識支撐,組建再多的銀行也不能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
2、缺乏市場化的利率調節機制。銀行對于風險較高的投資,自然期待獲得更豐厚的收益。因此,銀行應可根據貸款成本的高低、風險程度的大小,自主地決定信貸產品的投放。我國人行卻對商業銀行貸款規定基準利率,禁止因服務對象的不同和信貸產品的差異而額外收取費用。相比之下,國內的非正規市場融資利率,大約是銀行貸款利率的幾倍甚至數倍。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相對風險度較高,又不能通過提高利率或其他方式來增加自身的收益,無疑會挫傷其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的積極性。
(三)政府政策環境的影響
1、缺乏公平競爭的融資環境。首先,國家信貸政策存在所有制歧視,政府的大企業戰略使銀行資金集中投向國有大型企業,而大量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中小企業則很難獲得銀行信貸;其次,國家稅收政策不公平,民營企業為主體的中小企業既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又要繳納20%的個人調節稅,稅賦明顯過重;最后,現有針對中小企業的法律條文主要是《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和《鄉鎮企業法》,這兩部法規是按所有制性質和不同的組織形式分類立法的,缺乏統一的立法標準和行為規范。在金融信貸方面更是缺乏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扶持保護法規。
2、政策性金融機構支持乏力。由于中小企業承擔著解決城鎮就業、維持社會穩定等社會職能,因此政府通過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但保和資金支持,就應成為政府解決信貸市場失效而提供的公共產品,而且信用擔保的杠桿效應和長期扶持效應將有助于大批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走出融資困境。然而到目前為止,雖然國內多個城市已經建立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和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但從整體來看,數量有限、資本實力薄弱,遠不能滿足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一)提高中小企業整體素質。首先,應建立完善的企業財務制度、內控制度和監督機制,通過制度建設規范企業經營行為,確保財務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和真實性;其次,應強化經營管理者的信息披露意識,提高信息透明度,并注重與銀行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降低銀行信貸過程中的信息搜集成本和監督成本;最后,中小企業應走產權主體多元化的道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實行公司制改造,進行所有權結構調整,引入優秀的管理人才。
(二)建立健全金融體系和金融機制
1、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一方面應加速利率市場化改革,賦予商業銀行對不同風險等級的貸款收取不同水平利率的決策權限,提高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定價能力;一方面商業銀行應加快建立內部責權利相對稱的信貸管理激勵機制,增強信貸人員收集中小企業信息并提供貸款的積極性。并大力推進現有的城市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體制改革,使其成為市場經營貨幣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在地方金融機構中逐步推行利率市場化,靠價格進行競爭是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
2、加快金融體制改革。首先,建立發達的金融市場。一是建立可供利用的資本市場。可借鑒美國建立全國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的成功經驗,建立定位于為技術含量高且有市場潛力的高科技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資本市場;二是建立和發展證券交易市場。提升中小企業信用等級,放寬對中小型企業上市的限制,促進中小企業融資;其次,發展融資租賃業,充分利用各種租賃融資。發展融資租賃業,企業就可以在資金短缺或不愿動用經營資金的情況下,添置或更新設備。
(三)完善中小企業融資的宏觀政策環境
1、健全中小企業法律體系。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各方面的政策和金融支持離不開立法支持。從多個層次進行考慮:保護中小企業的法律,如美國的《小企業法》、日本的《中小企業法》;區域性或行業性的法律,如美國的《小企業技術創新開發法》、日本的《中小企業金融公庫法》;反對壟斷的法律,如美國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和德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盡快制定和出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法》等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法律法規體系,以法律形式確立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2、設立專門機構對中小企業進行扶持。政府對金融機構支持成長型的中小企業融資實行減稅、貼息優惠政策,以調動金融機構為其融資的積極性。針對中小型企業的特點,政府實行分類指導,采取適者生存的競爭性措施。對產品有銷路,技術創新能力強,效益好的中小企業,進行重點優先扶持。我國政府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建立中小企業支持服務體系。各級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為企業建立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中小企業社會服務體系。
[1]郎洪波.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難的思考.企業經濟,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