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露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遼寧·大連)
商業銀行會計操作風險是指各商業銀行營業機構在辦理會計核算、支付結算、運營作業等業務時,由于存在銀行會計管理的缺陷、系統的缺陷,以及相關會計人員的錯誤、疏忽而發生潛在損失的風險。分為以下幾類:即人員類風險、結算核算類風險、賬戶類風險以及科技類風險。
(一)法律觀念淡薄。一些銀行的領導和會計人員不遵章守法,忽視金融法規。雖然會計核算、會計內部管理等方面有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卻沒能落到實處。主要表現有:
1、計算機管理不完善。計算機處理各項業務已制定相對應的制度辦法,但是有的支行安全防范問題一直沒得到重視,操作人員密碼不保密,導致密碼泄露,使密碼成為代碼;臨時離崗外出時不鎖機,讓犯罪分子有機可乘。
2、折角核對印鑒不認真。一些會計師掉以輕心,疏忽大意,缺乏風險意識,對于應折角核對印鑒的憑證不認真折角檢查,導致客戶的資金被冒支、錯支事件經常發生。
3、聯行“三分管”流于形式。有關制度規定聯行“印、押、證”必須三人分管,但是有的銀行強調人員少,名義上雖三人分管,但實際上仍一人雙管或全管,從而形成管理上的漏洞。
(二)業務操作不規范。一些操作人員使用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力,有意或無意地違反操作規程,使一些有效的內部控制措施流于形式。主要表現為:
1、違反結算紀律,延壓結算憑證。有的支行從本單位的利益出發,尤其是那些辦案人員,為了完成存款任務,置結算紀律于不顧,年底結束的時候壓單壓票是經常的事。無故延壓結算單據,意味著收付款雙方資金被侵犯,結算的正常秩序被打亂,從而導致資金周轉慢,影響其他行處的經濟效益。
2、任意沖正錯賬。一些分支行的會計發生差異時,不按照會計制度的要求更正錯賬,不經會計主管批準,不用錯賬沖正傳票,隨意沖正,導致賬務混亂,損害了銀行信譽。
3、根據自己的意愿更改憑證。一些經辦人員發現有疑問的憑證,不經核實查清,而是憑自己意愿操作,擅自更改憑證要素,結果引起經濟糾紛。
(三)部分會計人員素質偏低。會計工作政策性強,并要求會計人員必須熟悉系統,并及時獲得新知識。有些銀行片面強調“存款立行”的思想教育,忽略職業道德和業務培訓,導致一些會計人員道德觀念不強和專業素質不高。
第一,政治素質不高。近年來,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會計人員的法律意識也相應減少,受到利益的驅使,他們知法犯法。一些不法之徒可以說是會計業務的骨干,他們熟悉各種規則法規和業務執行的薄弱環節,伺機作案。
第二,專業素質不強。長期以來,銀行會計部門培養新人的辦法是師傅教徒弟。近年來,銀行業務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業務培訓工作得到加強,但由于銀行會計人員的頻繁變化,使新來的人很難在短時間內熟悉業務,經營業務不熟練,直接增加了產生風險的可能性,導致工作效率降低。
(四)內部控制機制缺乏。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會計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可操作性較差,并且相對滯后。尤其是在新會計準則頒布之后,一些業務處理的規定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我國商業銀行的相關法規,并沒有及時進行修訂,制度建設滯后于業務的發展,造成了業務操作過程中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企業會計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缺乏系統性、有效性。盡管目前許多商業銀行制定了印押證三分管、內外賬定期核對、錢賬分管、重要會計事項審批、事后監督等內部控制制度,但各內部控制制度是相互獨立的,甚至發生沖突,容易導致各種會計風險的產生。
(五)存在重經營、輕管理的傾向。一方面部分單位主管領導過于注重銀行業務的擴展以及客戶需求,在效率和內控的選擇偏好上往往是效率第一,而不是內控優先。為了完成任務目標,一味地追求業務指標,而忽略了內部管理和風險防范控制;另一方面由于領導層對會計內控管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業績考評往往只停留在對存貸款增長幅度、不良資產的下降幅度和清收比例以及中間業務收入增加比例等方面。
(一)中央銀行監管不力。我國中央銀行的重要職能就是金融監管和對金融機構的管理,保持財政支付和結算系統的正常運行。由于新老系統的交替,金融創新使銀行會計監督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首先,中央銀行會計監督機制還不完善。由于我國法律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主體中央行本身是在不斷地調整和完善過程中,會計監督過程中所需的法規和制度不是用來檢查,反而成為了行政干預手段;其次,中央銀行會計監管的重點偏移。在實踐中,監管的重點在于會計法規(如文件的內容、會計誠信、準確性等),而不是集中在風險管理上的會計業務流程(如會計制度的實施、關鍵工作人員的交叉等)的層面;再次,中央銀行監管的會計基礎工作相對薄弱。
(二)系統建設的問題。系統建設所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會計人員行為約束機制建設、操作風險監控及機制建設、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等。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內商業銀行信息化、電子化建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網上銀行、自助銀行、銀行卡業務及跨區域跨行支付業務,呈現多元化的經營方式,與此同時在系統防范投入上和系統監控建設上還相對薄弱,容易造成潛在的操作風險。
(三)會計操作風險制度建設和業務流程的問題。隨著新產品的開發和新業務系統上線運行,會計操作風險制度建設和業務流程上尚存在缺陷,而且制度及流程建設相對滯后,這些都容易造成會計操作風險。此外,在銀行經營全過程及業務全過程的監控上,一是監控和執行力度不夠,二是手段還不完善,從而導致各種潛伏的問題及風險。
(四)外部經濟犯罪活動猖獗。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經濟活動越來越復雜化,與此同時,各種經濟犯罪也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商業銀行資金的欺詐行為,其嚴重威脅到了商業銀行資金的安全問題,擾亂了金融秩序,如獲得銀行貸款、外匯信貸、支付和結算票據詐騙等。由于票據詐騙活動的范圍大、隱蔽性強等特點,因此對商業銀行的危害更大。
(五)計算機及網絡系統故障。由于商業銀行計算機及網絡系統的硬件或軟件出現故障,通訊系統故障以及設備老化等問題引發業務中斷,從而發生直接的經濟損失和由此產生其他的操作風險損失。
(一)完善規章制度,嚴格操作規程。銀行應及時對現有規章制度、內控機制進行全面清理,查漏補缺,充實完善,并建立健全考核處罰制度,維護規章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對全行規范性的文件進行一次全面清理,對內容有交叉和重復的,進行歸類整理;對內容有沖突的,與上級行基本規定相抵觸的,及時修正;對出現制度真空,無章可循的,及時彌補制定;對有章不全的,及時補充完善,在清理和修訂的基礎上,理順各種以基本制度、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操作規程為主要形式,以部門制約、崗位制約、權限制約為主要內容的制度辦法體系。
(二)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會計隊伍的綜合整體素質。保證會計工作質量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要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首先,要加強法規和職業道德教育。建立一支“有章必循、執章必嚴、違章必究”的高素質的會計隊伍。將商業銀行的會計操作風險控制到最小的范圍內。其次,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訓教育。各崗位必須按規定配足人員,滿足崗位制約的要求;必須把好選人關,把政治素質高、道德品質好、遵紀守法的人員充實到會計隊伍;開展多種多樣的崗位培訓,使各類會計人員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會計基本理論和業務知識,熟練掌握各項業務技能、熟悉各項規章制度。再次,加強會計主管、監督員、檢查員等會計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定期進行崗位輪換、干部交流,對各管理層要進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稽核等措施,加強對干部隊伍的監督制約。
(三)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制定嚴格的、科學的內部控制系統和原則,可以有效地防止疏忽、遺漏犯罪的發生。首先,根據實際會計業務制定詳細的制度規范和操作程序。改革商業銀行內部傳統的管理模式,以業務流程為中心建立規章制度,整合分散的規則規章,以形成一個動態的系統平臺,指導和控制系統文件的運行和會計業務的操作。第二,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換機制。基于信息控制,信息需要通過一個反饋機制,以便有效地溝通。完善上下信息溝通機制,以確保能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另一方面,通過信息溝通機制,加強初級人員的交流和互動,使每個員工積極參與系統的建設,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提高業務的處理能力。
(四)充分應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日臻成熟,為加強商業銀行的會計內部控制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要及時轉變觀念,修訂原會計制度的一些基本規定,將原來的實時復核監督改為事后集中監督,原來的制度規定制約改為實際業務操作過程中的操作硬制約,這樣既可以減少人力資源成本,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是會計內部控制機制改革的方向。會計處理在大量采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同時,還應注意要加強計算機安全管理,加強對會計業務操作記錄日志文件的管理,保證日志文件的完整和無誤,并以此作為事后業務操作核查的依據。計算機技術在銀行會計業務上的廣泛應用,使得銀行會計內部控制制度需要適當調整和修訂,銀行會計業務流程也需重新設計,會計崗位的人員組合也相應有所變化。
(五)建立健全操作風險評估機制。風險評估主要是對實現預定目標發生風險的可能性進行分析和辨認,其過程是一種不斷且反復進行的過程,它是有效控制銀行操作風險的關鍵步驟。通過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和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操作風險的監控、評價和預警系統,識別和評估所有現存和未來潛在的操作風險。
[1]李傳良.商業銀行會計風險防范研究[J].商業經濟,2011.8.
[2]李曉輝,李煒煒.商業銀行會計風險及防范措施分析[J].黑龍江金融,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