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鳳莉
(安徽建筑大學管理學院 安徽·合肥)
(一)審計判斷的概念。審計判斷是審計人員為了實現審計目標,依據有關標準,在審計實踐和感性認識基礎上,通過自身智力一系列的思維過程,對客觀審計對象和主觀審計行為做出某種認定、評價和決策。審計判斷是認知活動,是一種思維活動。審計判斷的起點是審計過程中捕捉到的有關信息,審計人員結合其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之進行加工,并以完成審計目標為判斷的目的,對有關方案做出某種認定、評價和決策。
(二)審計判斷的成因
1、信息不對稱。審計因受托責任而產生,又因受托責任的發展而發展。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后,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就形成了委托受托代理關系,此關系的存在使雙方必定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審計人員要合理保證被審計單位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確定已審會計信息的可信賴程度,只能借助于他們的職業判斷。
2、會計方法的可選性和會計估計的主觀性。我國最新的具體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可以根據業務的具體狀況對會計處理方法進行選擇。會計準則提供多種可選擇的會計政策的目的,是使企業能夠更加公允地披露其會計信息。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在處理會計事項時,做出恰當的判斷。這樣規定有其靈活進步的一面,同時也會帶來負面的問題,如企業可以把它作為操縱利潤的工具。無論是由于會計人員判斷失當還是由于出于操縱利潤的目的導致會計政策選擇的不恰當,都會導致會計信息的不可靠。
(三)審計判斷的重要性。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審計對象中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多和增強,使審計專業判斷越來越受到關注。審計判斷貫穿整個審計過程。無論是審計準備階段評估審計風險和重要性、制定審計計劃、確定審計重點,還是審計實施階段執行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收集審計證據,又或是完成審計工作階段通過綜合收集的審計證據形成審計結論,都離不開審計判斷。
(一)審計判斷總體水平不高。審計判斷效果尤其是客觀的判斷效果是提高審計質量的基礎。從審計質量案件可透視審計判斷的效果。在一系列曝光的案件中,審計失敗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為上市公司審計的均是有證券、期貨從業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專業水平較高,但重大審計失敗頻頻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審計判斷的總體水平不高。
(二)審計復核制度流于形式。審計工作底稿,是指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過程中形成的全部審計工作記錄和獲取的資料。它是審計證據的載體,可作為審計過程和結果的書面證明,也是形成審計結論的依據。為了保證審計工作底稿的真實、完整和可靠,應對審計工作底稿建立嚴格的復核制度。在我國,明確規定了審計工作底稿的三級復核制度。所謂三級復核制度,是指審計工作底稿應由項目經理、部門經理和主任會計師或主管合伙人對審計工作底稿進行逐級復核的一種復核制度。但是,在審計實務中,項目經理復核環節失控,三級復核制度流于形式。項目經理的復核是保證三級復核制度有效執行的關鍵環節。然而,在審計實務中,由于項目經理復核環節容易失控,三級復核制度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而部門經理和主任會計師是遠離審計現場的復核,往往只蓋章,不復核。如此三級復核制度下的審計判斷,其判斷結果的客觀性難以保證。
(三)系統導向審計占主導。系統導向審計是在評價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基礎上進行的抽樣審計。即注冊會計師應當研究和評價被審計單位的相關內部控制制度,據以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范圍。在這種情況下,審計人員是用檢查一部分事項取得的證據來對財務報表整體發表意見,這就必然存在意見偏差的可能性,一旦不當的審計意見對財務報表使用者造成損失,審計人員就有可能承擔賠償等責任,審計風險也由此產生了。
(四)審計人員主觀能動性不高。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公司所處環境的變化日益加快,審計組織面臨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正因為審計工作任務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容易導致任務完成結果的不確定。審計人員之間的差異是一個事實,在同樣的條件下不同審計人員的工作結果可能完全不同,有的不能令主任會計師滿意,也有的會很成功甚至超出主任會計師的預期。在審計過程中,有的審計人員遇到困難時,只會按部就班,最終無法實現任務目標。而有些審計人員能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克服困難,順利甚至超期望地完成任務。
(一)嚴格遵循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規范。審計人員按照審計準則的要求執行審計業務,以審計依據為準繩,對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審計事實做出客觀專業判斷。只要審計人員嚴格遵循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保持合理的職業謹慎,采用恰當的審計方法,執行必要的審計程序,是能夠將重大錯報查出來,合理保證被審計單位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確定已審會計報表的可信賴程度。
(二)完善審計復核制度。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實行的三級復核制度屬于隊列形式的集體判斷,主任會計師的最終復核充當了專家判斷的角色,筆者認為這一制度應該堅持。為了切實發揮復核作用,可從以下兩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將復核人的復核內容、要求具體化,復核也是一種審計判斷,復核的結論及其理由應在業務檔案中留下痕跡;二是明確復核人應承擔的責任,尤其是項目經理的復核責任,并與其承擔的風險、利益掛鉤,對于重要的審計項目,可增加各環節復核人員,實行相互監督,增強復核結論的可靠性。
(三)積極推行風險導向審計。審計技術和方法是審計實踐經驗的總結。現代審計技術和方法是在原始的查賬基礎上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完備到較完備逐步發展起來的。基于評價內容日益復雜的受托經濟責任的客觀要求,審計技術和方法發生了三次大的變革:一是賬表導向審計;二是系統導向審計;三是風險導向審計。風險導向審計要求審計人員重視對企業環境和企業經營進行全面的風險分析。以此為出發點,制定審計戰略,制定與企業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的審計計劃,以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四)建立有效的審計判斷激勵機制。激勵手段是影響審計人員能正確做出審計判斷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據組織行為學個人績效基本模型,審計判斷質量會受審計人員的判斷能力和審計人員的努力程度影響,審計人員僅有高水平的審計判斷能力并不一定能做出高質量的審計判斷,還需要看審計人員努力程度,而審計人員的努力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在部門的激勵機制。因此,必須建立有利于審計人員做出高質量審計判斷的激勵制度。在激勵的手段上,應不僅限于貨幣激勵,還應與職稱、職務的晉升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審計人員的積極性。
[1]張繼勛.審計判斷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2]阿什頓(美).會計和審計中的判斷與決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許存格.審計職業判斷的環境影響因素分析[J].商業會計,2011.7.
[4]張瑩.審計職業判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業,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