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艷麗
(邢臺學院河北·邢臺)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就是看人才培養水平,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的重大問題。地方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根據地,應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又能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教學資源和經濟支持。因此,地方高校能否有效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僅影響到地方經濟的發展,而且直接關系到其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鑒于此,地方高校應以社會需求為目標,將教學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己任,培養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會計教育的快速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的質量卻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方法不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院校的會計本科教學仍以理論教學為主,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按照課本講授知識,學生機械、被動地接受知識,對知識的學習沒有積極性,無法對學到的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更不會運用,因此所培養出的學生綜合能力差,缺乏競爭力,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大學生就業難。與此同時,地方的中小型企業、基層單位卻存在崗位空缺的現象。企業在招聘會計人員時,學歷不再是唯一的準繩,公司更看重應聘者的工作經驗,要求其一進公司馬上就能投入工作。工作經驗具體到應屆畢業生來看就是實務能力,這不僅要求學生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而且要求學生的實踐能力強。而地方高校對會計本科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實踐能力的培養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實訓材料陳舊,與理論教學脫節的現象。實驗軟件不能及時升級,影響教學效果。校外實習基地往往也只是一種形式,并不能保證學生真正得到實習機會。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這些都影響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
(三)師資隊伍實踐能力欠缺。近年來,地方高校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得到調整,師資結構逐步趨于合理,已經擁有了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但是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理論水平過硬、道德水平高的教師,更需要具有很強實踐能力的教師。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但是,在地方高校的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由于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實踐能力欠缺,因此課堂教學無法突破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教學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師資現狀,不僅影響了地方高校的發展,也影響到為區域經濟發展輸送人才的質量。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應定位在為地區經濟發展服務,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新形勢下地方高校教育如何進行改革,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滿足區域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已成為目前會計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對于地方高校的會計本科教育,則要圍繞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具體來說,就是要培養具備扎實的會計、管理、法律基礎理論知識,能夠熟練運用經濟應用數學、專業英語、計算機應用技術,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因此,地方高校會計本科教育要積極探索專業基礎、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融合發展的培養模式。
(一)以區域經濟會計人才需求為導向,變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會計專業課程具有理論性強、概念多且不易理解的特點,同時又具有課程章節聯系緊密、實踐性強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一方面在課堂教學環節不僅要注重會計基本理論的教學,還要注重課程實踐性特征。例如,在借貸記賬法的應用部分注重理論講解與會計實務的結合,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使學生深刻理解會計原理,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在會計憑證、賬簿、會計報表、財產清查等部分的內容講授過程中,應注重知識的講解與實踐相結合,合理安排實訓練習;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另外,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實現課程資源上網,利用現代網絡手段,加強教師與教師的交流、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并將大量信息網上共享,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二)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中心,構建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踐教學,突出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顯著特點之一。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結合課程內容設計和學科的實踐性、技術性強的特點,在講述理論的同時,應加強學生實踐環節的練習,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避免理論的枯燥。具體體現為兩個結合:一是會計理論和會計業務相結合;二是課本業務和企業的實際業務相結合。具體措施有:第一,建立完備的實驗習題庫;第二,建立會計的手工模擬實驗室和電算化實驗室,讓學生手工模擬實驗室結合所學內容在真實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上親自做賬,并在電算化實驗室進行操作。另外,還可以和軟件公司合作對學生進行會計模擬沙盤培訓;第三,建立會計實習基地,帶領學生去實習基地進行現場觀摩和學習,通過實踐活動既讓學生鞏固了課堂知識,也增加了實踐知識,動手能力增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己任,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是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保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應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外,還應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完善師資結構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要求專業教師逐步具備“雙師”素質。一方面鼓勵教師參加國家或國際統一的會計執業資格考試。這樣,可檢驗和提高教師自身知識水平,還可以使教師進一步了解國內外對會計人員能力的具體要求,適當調整培養計劃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另一方面允許會計專業教師到一些企業或中介機構做兼職工作,從而豐富實際工作經驗,并將其運用于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四)加強校企合作,建立穩固的產學合作教育基地。校企合作是開展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教育的有效途徑。校企合作要求學校和企業之間建立長期聯系,人員能夠相互往來,知識技能能夠分享并且相互促進。一方面學生到企業實習,可以了解企業的業務流程,對資金的運動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真正理解課堂學到的基本理論,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會計教師通過校企合作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可以為企業發展建言獻策,比如可以建議企業改進成本管理方式、加強內部控制等,另外通過參與實踐,可以提高教師自身會計實務操作水平,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對于企業來說,企業可以通過到學校為學生開展生動的互動性講座和授課等方式了解學生,培養學生,從而節省招聘和培養員工的成本,達到知識分享,相互促進。
[1]劉延東.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J].求是,2012.10.
[2]羅文潔.高等院校“四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重新定位[J].會計之友,2008.11.
[3]李爽,譚文浩.基于會計實踐教學的會計人才培養:兼談會計學科建設[J].財會通訊,2011.33.
[4]陳玉榮.應用型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研究[J].財會通訊,2007.6.
[5]劉曉華.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財會月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