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桂嬋
(中共漳州市委黨校 福建·漳州)
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強調要將之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大建設的各個方面,并提出了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大任務,其中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中包含了對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的協調開發。而對于海洋國土的開發不能再走陸域開發“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或是采用“邊污染邊治理”的模式,而是要在生態建設理念指引下根據海洋系統的相對獨立性進行開發。海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研究已成為近年來海洋生態學、海洋經濟學以及生態經濟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1、海洋經濟的概念。發展海洋經濟,是順應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聯合國《21世紀議程》鄭重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有學者認為,與20世紀中期全球出現的“經濟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和人類可持續發展”三大趨勢并列的,應該還有“人類正在重返海洋”的趨勢。近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建議,中國應用20~30年時間建成海洋經濟強國。
世界范圍內“海洋經濟”概念的提出已有30多年的歷史,其具體表述和定義有很多不同。根據《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GB/T20794-2006)將“海洋經濟”界定為,“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活動的總和”,并根據海洋經濟活動的性質,將海洋經濟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為海洋經濟核心層,包括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電力業、海水利用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等主要海洋產業。
第二層次為海洋經濟支持層,包括海洋信息服務業、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服務、海洋保險與社會保障業、海洋科學研究、海洋技術服務業、海洋地質勘查業、海洋環境保護業、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社會團體與國際組織等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
第三層次為海洋經濟外圍層,包括海洋農林業、海洋設備制造業、涉海產品及材料制造業、涉海建筑與安裝業、海洋批發與零售業、涉海服務業等海洋相關產業。
2、生態建設的理念。這里所說的生態建設就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生態建設主要是對受人為活動干擾和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生態恢復和重建,是根據生態學原理進行的人工設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結合,達到高效和諧,實現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生態建設是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科技為先導,把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生態建設的理念包括尊重自然的理念、量力而行的理念、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崇尚清潔綠色環保的理念和節約勞動的理念。走生態文明之路,已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3、海洋經濟與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發表了題為《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的論文,在反思傳統經濟學的基礎上,明確闡述了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并首次提出了“生態經濟協調理論”,標志著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正式誕生。生態經濟協調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無時無刻不在與生態系統發生關系,且社會經濟系統的運行始終建立在生態系統基礎上,并與生態系統構成了耦合關系復雜的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在該系統中,不斷增長的社會經濟系統對生態系統資源環境需求的無止境性與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對資源環境供給的局限性構成了連續發展過程中貫穿始終的矛盾,該論斷同樣適用于海洋生態經濟這一特殊復合系統。
隨著人類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產業的規模化推進,海洋生態系統運行狀況卻愈加惡劣。鑒于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生態保護矛盾的日趨尖銳,20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尤其是進入21世紀,國內外對于海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不斷增多。國外學者普遍認為海洋生態穩定運行與人口急劇上升、消費超常增長的矛盾已接近不可調和的程度,人類必須重新審視人與海洋的關系,改變海洋經濟原有粗放式發展模式,以扭轉當前全球海洋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危機。Costanza認為人類活動已開始接近海洋的限制,有必要制定海洋可持續利用的共同愿景,同時提出沿海災害對生態、經濟和人類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失,其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受人類經濟利益盲目驅動的經濟體系可能正在破壞人類的可持續福祉;Clausen等從跨國的角度分析了導致全球海洋和淡水魚生物多樣性下降的人口、經濟和生態因素,提出海洋和淡水魚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由此也導致了全球漁業不可持續發展的危機;Kildow等認為當前海洋生態與各產業正面臨諸多困難與麻煩,亟須對海洋和沿海不同地區采取經濟、生態恢復措施。國內學者也普遍認為我國海洋經濟需求無限與生態供給有限的矛盾愈加尖銳,局部沿海區域和海域生態經濟危機已十分嚴重。
生態環境是有價值的資源,一切海洋經濟活動都離不開海洋生態環境,海洋生態系統對海洋經濟的發展具有基礎作用。海洋生態環境的價值定性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由于在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條件下海洋經濟效益的提高;二是由于在惡劣的海洋生態環境下海洋經濟效益的下降;三是由于不具備某種所需海洋生態環境而使海洋經濟蒙受的損失。這也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任何時候都不能圖一時性的利益進行揮霍式消耗,否則將會導致毀滅性的災難。
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在陸域資源和空間日趨縮緊的形勢下,海洋和海岸帶廣泛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以及生態和游憩價值,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空前重視,海洋資源的縱深開發和深海大洋空間的競爭,成為了各國國際經濟實力競爭的一個新領域。21世紀是全世界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擴大海洋產業、發展海洋經濟的新時期。可以說,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將來會越來越多地依賴于海洋,海洋的戰略價值進一步突出。
我國海洋經濟居世界沿海國家中等水平,正處于快速成長期,當前發展海洋產業經濟已具備良好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但也存在一些生態與經濟不協調的問題。據國家海洋環境監測數據顯示,受陸源污染物長期大量排放及不當開發活動的影響,2012年近岸海洋生態系統處于亞健康和不健康的比重已占到81%,海岸帶生態脆弱區占80%以上,未達標海域面積達到169,520平方公里(《中國海洋環境公報》,2012)。當前河口污染嚴重;濱海濕地累計消失57%,紅樹林面積喪失73%,珊瑚礁面積減少80%,自然岸線保有率不足40%;許多重要海洋經濟生物的產卵場、撫育場、索餌場、洄游通道等被破壞甚至消亡,漁業資源衰退嚴重。近岸海域生物多樣性呈整體下降趨勢,生態系統結構失衡,主要服務功能衰退。赤潮、綠潮、溢油、危險化學品泄漏等環境突發事件頻發,加劇海洋生態惡化趨勢。大量污染物長期排海造成河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喪失嚴重,每年由主要入海河流涌入海洋的污染物達千余萬噸。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威脅,長江口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年度報告列為極難恢復的永久性“近岸死區”,珠江口、浙江近岸海域也列為季節性“近岸死區”。受沿岸地下水過度開采和海平面上升的共同作用,近一半的沿海省份相繼出現海岸侵蝕現象,最大入侵距離達30公里。
海洋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但由于人們的無償索取觀念、貪利行為和掠奪性開發,導致了對海洋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造成了海洋漁業資源減少,重要海洋生態系統嚴重破壞,重要海洋生態資源嚴重退化。美國資源研究所的一份報告認為,世界58%的珊瑚礁有退化的危險,東南亞的珊瑚礁80%處于危險之中,美國的大部分珊瑚礁也面臨著退化的危險,加勒比海2/3的珊瑚礁岌岌可危。如此的海洋生態狀況,使海洋生態建設的緊迫性也隨之凸顯出來。
海洋生態建設就是保持海洋資源的利用與海洋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的協調與和諧,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出發,實現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促進海洋產業協調發展,實行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方針,推動海洋經濟的科學發展。
1、建立健全海洋生態建設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我國的海洋立法,尤其是專項海洋法規的建設多年來已取得巨大成就,我國海洋法律法規體系已經初步建立。但對我國高速發展的海洋經濟來說,整個體系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如有關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法律仍顯不足;對海洋環境保護只是一些指導性和統領性的原則規定,造成各單行法律法規不協調,缺乏可操作性;法出多門,由于利益不同而難以實現海洋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難以維持海洋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當前應盡快制定《海岸帶管理法》、《海洋自然保護區法》、《海島管理法》等;并加緊制度創新,如海洋排污權交易制度、海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等;加強和完善環境稅收、生態補償、綠色信貸、綠色稅收、綠色貿易、綠色保險及環境評價法律法規的立法、執法工作。
2、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構建現代海洋生態產業體系。我國傳統的海洋產業活動更多的關注于投入產出的過程以及產業活動的物質結果,產業的擴張各自為政、難以協同,自然造成海洋資源利用效率低、社會成本高昂、增長方式粗放,亦難以形成有機的產業體系。為了擺脫路徑依賴、實現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應致力于海洋產業的生態化發展,發揮生態供應鏈上各產業的功能,實現產業與產業、產業與資源、產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產業生態化是依據生態學理念、產業生態學原理及可持續發展理論而組織起來的基于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并與自然、生態、社會和文化協同共生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模擬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鏈,建設生態產業系統,在產業系統內部,由下游企業消化利用上游企業產生的廢棄物,最終將一個產業輸出的廢棄物變為其他產業的輸入的資源,從而使工業、農業、服務業和環保業分別扮演類似自然界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角色而建立起一種共生的新型產業系統。
海洋產業生態化發展在關注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共生的同時,更應關注海洋產業自身的結構轉換能力、產業之間共生性和產業增長糅性的提升,讓海洋產業自身成為充滿活力與韌性的有機生命體,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生命單元。
3、實施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科學綜合管理。從傳統的、以部門為主線的海洋經濟活動分割式管理向“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海岸帶綜合管理”轉變。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海洋管理方法(MEBM)強調打破傳統的以行政區為界的分割管理,根據海洋生態系統的規律,以生態系統作為劃定管理邊界的空間尺度,并將管理的客體由物化的海洋生態系統本身或海洋生物資源,轉變為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的人類活動。該管理方法強調的“綜合”是在海岸帶綜合管理(ICM)的部門間、政府間、空間(海陸統籌)、科學管理(或海岸帶資源管理涉及學科間知識和信息共享)、國際行動五個方面綜合的基礎上,又滲透了MEBM所含的可持續發展意義上的綜合,即生態、經濟和社會系統的綜合。例如,美國就是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管理原則作為制定海洋政策的重要指導原則和21世紀美國海洋管理的基本方法;同時,將基于海洋系統的管理單元進一步明確化,從海陸統籌的角度,將管理的范圍從海洋——近岸生態系統延伸至整個流域,即包括流域—河口—近岸—海洋的整個生態系統。
4、構建海洋生態系統監測體系。海洋生態的監測監視是保障海洋資源持續利用的基礎。沒有準確、系統的海洋資源的資料、數據等信息,或者信息渠道不暢或失真,都會使海洋生態建設無法展開或受到嚴重影響。目前,我國海洋生態系統的監測仍是一個薄弱環節。首先是監測站點較少,而且監測斷面過于稀疏,時間間隔又長,所以無法全面掌握全年的海洋資源分布變化的狀況;其次是海洋資源監測力量較為分散,各部門都投入海洋資源的監測,但項目內容、方法標準不一,所以數據、信息難以共享。基于此,未來應構建海洋生態監測體系,開展對海岸帶、近海的環境質量、生物資源、生態系統、灘涂和海平面變化全方位監測,建立海洋管理信息系統和數據庫。第一,建立全國統一的海洋生態監測系統。由國家海洋部門負責建立全國海洋資源監測網,其他部門形成監測系統的子系統;第二,統一海洋生態系統監測的項目內容、方法和標準,并建立信息管理系統和數據庫,以實現數據信息共享,提高資料的利用效率;第三,建立權威性的海洋生態狀況公報、通報制度。增加海洋管理部門工作的透明度,既可使人們及時了解海洋生態狀況和變化趨勢,又可起到監督作用。
5、加大生態建設宣傳教育,增強海洋生態意識和觀念。繼承和發展傳統海洋文化精華,發展具有新時代特征的現代海洋文化,轉變單純以開發、擴張、追求商業利益為目標的傳統海洋文化觀,樹立科學發展、謀求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新的海洋文化觀。深入開展海洋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重點建設海洋保護區、海洋公園等海洋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提高公眾投身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努力形成關心、珍惜、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海洋生態文明理念。
[1]生態建設 [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55455.htm.
[2]高強,高樂華.海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綜述[J].海洋環境科學,2012.4.
[3]王海蘭.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產業生態化問題研究[J].港口經濟,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