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嵐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常州)
人才培養、科技開發與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的三大基本職能,與普通高校相比,其社會服務的職能更為突出、意義更為重要。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學校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在發揮社會服務職能的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強化科技開發,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積極構建科技開發與社會服務相互促進的機制,從而更好地開展有高職特色的社會服務。
常州高職教育園區是江蘇省教育廳與常州市政府共同建設的高職教育基地與實驗區,2008 年被江蘇省列為省級示范性高職園區,2009 年成為常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依托主體之一,2010 年成為國家首批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綜合實驗區。園區現有5 所高職院校和1 所本科院校,教職員工4,000 余人,在校學生7.6 萬余名(其中高職學生6 萬余名),每年有2 萬余名高職學生參加就業。園區內高職院校的科技服務工作對所在區域的人才培養、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筆者對5 所高職院校的科技服務現狀與總體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了存在的部分問題,并從高職院校自身方面做了相應的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可資改進的參考意見與建議。
通過政校企合作加強高職院校的科技服務工作,政校企三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促進區域經濟、科技及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
1、高職院校科技服務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高職院校充分發揮人才資源與技術優勢,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全面的技術、咨詢和培訓服務,根據企業發展的需求狀況,在政府相關部門和高職教育園區的組織推動下,高職院校派遣科技服務人員,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為依據,參與制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按照區域產業特點、技術需求以及市場供求變化,針對企業急需解決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難題,指導和協助相關企業制定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發展戰略;協助地方政府部門或高職教育園區申報國家、省、市各級科技項目,爭取獲得立項和財政資金的支持,積極開展企業技術咨詢;定期為中小企業的科技管理人員開展業務知識培訓和咨詢,提高基層科技工作水平和服務企業的能力。
2、高職院校科技服務是區域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作為深化社會服務的重要舉措,高職院校在政府職能部門與高職教育園區管委會的指導下,不斷創新科技服務形式和內容,引導和督促科技服務人員深入企業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了解政企需求、傳遞合作意向,積極開展面向社會和企業的技能培訓與科技服務,聯合企業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協助政府開展區域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
通過派遣科技服務人員的橋梁作用,高職院校有效改善了當前基層科技管理力量薄弱、科技工作水平不高的局面,加快了技術資源的有效擴散和優化配置,促進了產學研結合長效機制的建立,并為企業鍛煉培養了一批擁有生產一線工作經驗的科技開發人員,進一步提高了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
1、重大科技服務項目較少。調查結果顯示,近三年,5 所高職院校獲得的科技服務項目以省部級、市廳級項目與企業合作項目為主,國家級項目近乎空缺,只有一些國家級項目的子項目或分課題。每個學院年度科技經費在200~500 萬元之間,沒有超過100 萬元的單項科技項目,超過50 萬元的科技項目也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從高職院校自身來說,科研基礎較差,科研能力較弱,單個院校獲得重大科技項目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面對外部競爭,高職院校的科研條件與能力無法與本科院校,尤其是重點大學相抗衡。
2、正高職稱與博士較少。調查中發現,5 所高職院校中,除一所學院擁有教授職稱的教師超過20 人以外,其他高職院校的教授人數皆為個位數,占全體教師總數的比例為1~2%。5 所高職院校中擁有博士學位(不計在讀博士)的教師人數皆為個位數,占全體教師總數的比例為1~2%。而且,5 所高職院校皆無專職研究人員。上述現象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高職院校自身的培養能力、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條件、高職院校綜合實力對高級職稱人員與博士學位獲得者的吸引力、高職院校的福利待遇等。
3、科技服務政策不完善。調查發現,5所高職院校的科技服務政策存在較大的差異,有的院校根據經濟、社會、科技、教育等宏觀形勢的變化每隔兩三年調整一次科技服務政策,但有的院校仍然在使用五六年前的政策,其中部分條款明顯已經跟不上科技服務的思路與步伐,部分激勵措施根本起不到激勵效果,反而不利于調動教師提供科技服務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由于各高職院校升格后的辦學經歷較短,還沒有形成類似于本科院校的科研氛圍與環境,加之自身的科研基礎與能力有限,科技政策的修訂滯后于科技發展的現狀與高職院校的科技管理水平有重要關聯。
4、科技服務條件不齊全。調查顯示,5所高職院校近年來科研條件日益完善,但部分專業的科研人員認為,科研條件還很不齊全,學院的經費投入只能優先保障重點專業的建設需要和重點科技項目的需求。科技服務的場所、設備、經費、人員配備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限制了高職院校整體科技服務的能力與水平。高職院校以教學為中心的職能決定了高職院校的辦學經費必須優先配置到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方面,自然而然地會影響到科技服務方面的投入,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這一矛盾。
5、科技服務意識不明確。在調查中發現,5 所高職院校的許多教師只在評聘職稱時才參加科研工作,日常工作中參加科技服務工作的動機不足、目的不明、積極性不高。科技服務意識還停留在職稱評審與科研工作量要求上,因此,部分高職院校通過制定人事分配政策來強行要求教職工參加科研工作,并完成年度科研工作量,采取一種“負向激勵”的管理辦法來提高學院的科研成績。這一現象與高職院校自身的特點有些關系,5 所高職院校皆由中專學校升格而來,“教學為主,科研為輔”的觀念根植于部分領導、管理人員、廣大教師的頭腦中,正確的科技服務意識還沒有形成與發展開來。
1、統一思想,加強科技服務意識。高職院校提高科技服務能力與質量,必須首先提高全體教職員工的科技服務意識,統一學院領導、科技管理人員、廣大教師的科技發展思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是高等學校的三大職能,三者相輔相成,互相推動;科技服務工作既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又有利于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高職院校只重教學不重科研”的觀念是片面的、錯誤的、不可持續的發展觀。
2、協同攻關,爭取重大科技項目。單個高職院校若只憑一己之力去爭取重大科技項目的成功幾率顯然較小,任何一所高職院校的“單兵作戰”能力是相對有限的,但是,5 所高職院校集合所有資源協同攻關重大科技服務項目,則效果完全不一樣,5 所高職院校的整體科研能力絲毫不亞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而且如果能夠建立有效的協調管理機制,那么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概率也較高,科技服務場所、經費、人員等因素經過組合利用就會變不利為有利。
3、內培外引,增強科研服務能力。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高職院校提高科技服務質量與水平的關鍵因素,高職院校必須在現有科研人員的能力提高與引進高水平科技人才方面尋求突破。一方面加強現職科研人員的培訓,根據需要設置若干專職科研崗位,增加科技服務人員的待遇,改善科技服務環境與條件;另一方面積極引進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尤其是具有正高職稱或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設置專項經費保障高水平人才的生活待遇與工作條件。
4、完善政策,提高科技服務質量。高職院校必須與時俱進,根據國內外科技管理的新趨勢、新方向及時地調整科技服務政策,制定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服務獎勵辦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教師與科研工作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盡可能提供良好的科研條件,為科技服務人員解除后顧之憂,進一步提高科技服務質量。另外,高職教育園區應建立科技服務協調管理機制,以減少院校之間開展科技服務競爭的內耗與成本。
5、共享資源,改善科技服務條件。高職教育園區為高職院校之間的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提供了先天性的優勢條件,可以充分發揮高職教育園區的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與聯結經濟效應,為高職院校改善科技服務條件開辟了一條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每一所高職院校擁有的科研場所、設備、人員、信息等科技服務條件,通過科學、合理的資源共享機制,就可以有效地分攤成本,提高效益。資源共享的關鍵環節在于,必須建立競合共生、互惠共贏、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機制。
[1]吳建新.高職院校如何拓展社會服務功能[N].中國教育報,2011.11.4.
[2]劉安華,陳德清,邱遠.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科技服務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35.
[3]蔡新職.高職院校科技開發與社會服務相互促進機制構建[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