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波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 湖北·黃岡)
本課程是高職會計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它是為培養適應企業信息化需要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懂得會計信息系統理論與實務的大專實用型人才服務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電算化會計理論及會計軟件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受到電算化會計實現手段的訓練,增強學生用現代計算工具處理經濟業務的意識。學生必須先完成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會計學專業相關知識(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的學習,才能學好本課程。同時,通過學習本課程,可以鞏固、提高以前所學知識,并促進后續其他課程的學習。
(一)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體系
1、單項的模擬教學實訓。在會計電算化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對會計電算化專業所涉及的所有專業課程進行種類劃分,設置不同的教學單元,對各個不同的教學單元進行相對獨立的課堂教學實訓。例如,可以將會計實務按照費用、收入、所有者權益、負債和資產等進行劃分。可以將會計電算化劃分為庫存、銷貨、進貨、固定資產、工資、報表和總賬等各個單項進行分別處理。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需要對學生進行各個單項的強化教學,這也是會計電算化教學實踐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內容。
2、分散實訓。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很多專業課都是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操作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尤為重要。因此,對實踐性強的課程都加大了實訓比例,特別是《會計電算化》課程,根據多年探索,為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改革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會計電算化課程在授課過程中加大實踐課時比例,按照1∶2的比例安排課時,強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3、階段性實訓。在學完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專業課后,安排階段性實習,主要是加大實訓力度,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通過填寫各種原始憑證使學生熟練掌握各種原始單據及記賬憑證的填制方法及技巧,并能熟練登記各種賬簿。
4、綜合實訓。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適應社會需求。在畢業前專門安排綜合實訓。實訓過程中,完全模擬企業實務,從基本憑證的填制到總賬、明細賬的登記;從手工做賬到電腦做賬,系統連續地進行最后的模擬教學。綜合實訓是一次完整的賬務處理系統的現實模擬,使學生系統地回顧和鞏固3年來所學專業知識,強化了學生的賬務處理能力,使學生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合作學習。學生們在進行上機操作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這時,應該站在與他們平等的角度和學生共同探討,相互切磋。作為教師,一定要認真對待學生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并根據其個人實際情況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需要演示操作過程,有的需要直截了當的回答,有的需要用另一個角度將學生的思考引入深處。可挑選幾個成績不錯的學生和教師一起輔導,這樣學生會在相互的討論中,獲取新的知識,受到新的啟發,而且學生們的學習效率也非常高。在會計電算化的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自身素質進行教學,不能每個學生千篇一律統一要求。“十個手指各有長短”,當然學生們的知識背景、接受知識的能力以及學習方法也各有不同,我們在讓后進生學會的同時也要讓優等生把知識學牢,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結合其自身的特點因人而異,并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要求因材施教、制定階段性方案。
(三)要面向社會市場設置課程。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在社會整體的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并已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據調查顯示,企業需要學生所具有的素質包括:良好的職業道德、心理素質和職業適應能力,基本的經營管理,較強的組織和表達能力,同時要學有專長,具備與本專業相應崗位的實用技能和綜合職業能力。高職專業課程計劃的制定,必須研究企業需求,研究市場對未來勞動者的需要,提高課程計劃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會計電算化的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具有熟練的軟件應用技術和硬件維護技術的專門人才,以滿足社會對會計電算化技術人才的需求。重新調整專業課程的結構,強化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技能性。具體為:新開設一些專業課,以廣泛吸收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術。加大部分專業課程的學時。
[1]楊媚.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的探索.2011.3.
[2]洪滔.“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方法淺談.2009.12.
[3]黃守星.美國社區學院對發展我國高職與社區教育的啟示.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