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業大學圖書館 陜西·西安)
文化創意產業是知識經濟和后工業時代的朝陽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然結果。國外的發達國家都把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未來的主導產業和推動下一輪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并采取相應的政策扶持其發展。而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社會經濟全方面發展和人們消費結構轉變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創意產業的興盛,開拓了創意產業新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各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與發展模式,提出了一些相關建議。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尚沒有達成一致,例如它在美國叫版權產業,在英國叫創意產業,在日本、德國、荷蘭、韓國等國家叫文化產業。雖然各國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稱謂不同,但在內涵與外延上卻有相似之處。
創意產業的萌芽最早出現于1912年,當時德國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指出,現代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是資本和勞動力,而是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就是知識和信息的產生、傳播、使用。1986年,著名經濟學家羅默撰文指出,新創意會衍生出無窮的新產品、新市場和財富創造的新機會,所以新創意才是推動一國經濟成長的原動力。上述兩位學者雖明確了創意的重要性,但并沒有明確提出“創意產業”概念并對其做出定義。
文化創意產業真正引起世界的關注源于英國“創意產業”的提出。1997年布萊爾當選英國首相后,為了繼續保持英國經濟的增長,正式提出了創意產業的概念,即“源于個人創造力、技能和才華的活動,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利用,使這些活動發揮創造經濟效益和就業的成效”。并將出版、音樂、表演藝術、電影、電視和廣播、軟件、互動休閑游戲軟件、廣告、建筑、設計、藝術品和古董交易市場、手工藝品以及時裝設計在內的13 種行業確認為創意產業。
學者霍金斯認為,版權、專利、商標和設計產業等4 個部門共同構建了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該定義大大擴展了創意產業概念原有的內涵,把以科學、工程或技術為基礎的部門中所有以專利為基礎的研究與開發活動也囊括其中。
哈佛大學凱夫斯從文化經濟學角度定義創意產業,并力圖構建一門新的創意產業的文化經濟學。他認為創意產業是那些提供與文化的、藝術的、娛樂的附加價值相聯系的商品與服務的產業。按照凱夫斯的分類,創意產業包括:書刊出版、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錄音制品、電影電視,甚至時尚、玩具和游戲。
此外,我國的一些學者也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和特點進行了探索和界定。如王緝慈從創意產業的主要來源出發,認為創意產業是那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意性內容密集型產業”。金元浦認為,創意產業是全球化條件下,以消費時代人們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為基礎,以高科技技術手段為支撐,以網絡等新傳播方式為主導,以文化藝術與經濟的全面結合為自身特征的跨國、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重組或創建的新型產業集群。它是以創意為核心,向大眾提供文化、藝術、精神、心理、娛樂產品的新興產業。
(一)產業集群理論。邁克爾·波特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的支撐機構,如行業協會、金融機構、職業培訓和科研機構等在空間上集聚形成的有機整體。
邁克爾·波特強調,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一些區域內由于產業集聚而出現的產業集群可以從三方面影響企業和區域的競爭:一是提高企業的生產率;二是指明創新方向和提高創新速度;三是促進新企業的建立,從而擴大和加強集群本身。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飛速發展,產業的集聚程度大大增加,出現了許多以城市為集聚點的產業集聚現象。Landry(2000)提出了“創意城市”這一概念,他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對城市環境引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強化城市外在影響提升的吸引力,從而“重塑城市形象”;二是催生城市內在布局優化的牽引力,從而“重繪城市”。另一個由產業集聚延伸出的概念是由Florida 在其《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中提出的“創意階層”。他認為,當具有新鮮想法的創意階層以組織或區域的形式聚集時,價值和財富隨即產生,這些資源就形成了區域的“決定性競爭優勢”。Florida 進一步將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定義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群體,其核心是雇傭從事自然科學和工程、建筑和設計、教育、藝術、音樂和娛樂等領域的人才來創造出新的想法、新的技術或新的有獨創性的內容。
(二)價值鏈理論。1985年,邁克爾·波特教授在其所著的《競爭優勢》一書中首次提出“價值鏈”這一概念,認為“每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逼髽I的價值創造是通過一系列活動構成的,這些活動可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類,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及市場和銷售、服務等;而輔助活動則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
其實,產業價值鏈不僅存在于單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而且也存在于不同企業的相互協作之中,特別是隨著產業內部分工不斷地向縱深發展,不同企業圍繞價值創造活動形成了相互協作的上下游關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產業價值鏈。
刑華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是由文化創意產業的各個增值環節所構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多樣性文化產品和服務需求日益強烈的情況下,文化創意產業所包含的相關行業逐漸突破了傳統的發展領域,產業功能不斷延伸,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過程,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鏈整合創造了條件。
(一)英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狀況。作為全球最早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國家,在政府引導下,英國創意產業增長速度居全球首位。十多年來,英國創意產業發展迅速,已居全球之冠,并與金融業一起成為英國知識經濟的兩大支柱。據官方統計,過去10年英國整體經濟增長70%,而創意產業增長了93%。英國自1997年以來,創意產業產值年均增長9%,大大超過傳統工業2.8%的增長率,是其他傳統產業的3 倍,對經濟的貢獻率達4%。統計資料顯示,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已經超過了任何一種傳統制造業所創造的產值,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英國政府推動經濟增長與降低失業率的有效發展策略。
(二)英國發展創意產業的措施
1、完善法制,大力保護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的命脈。為此,英國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產業政策,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從法律和制度方面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例如,1993年頒布《彩票法》,1996年頒布新的《廣播電視法》,以及《著作權法》、《電影法》和《英國藝術組織的戲劇政策》等等,從而在制度上確保了文化市場的健康持續繁榮。
2、科學規劃,多頭并舉,大力推進創意產業發展。政府是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府有責任營造一個適宜產業發展和企業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近年來英國創意產業的發展和政府積極的推動政策相契合。政府從支持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技能培訓、企業財政扶持、知識產權保護、文化出口扶持等方面積極推動創意產業在全社會的發展。
3、資金保障,重視人才。創意產業從業者多為中小型企業,甚至是以個人工作室方式存在,資金是中小型創意企業創辦與發展的關鍵。英國創意產業發展中往往會遇到缺少資金、研發投入不足、無力開拓海外市場等問題。因此,政府積極支持那些有創新能力的個人或業者,為其提供發展所需的資金,以免埋沒了許多創意構思及商機。
人才是發展創意產業的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隊伍,要靠對青少年的創造力、想象力的重視、開發和創意能力的培養。對青少年進行藝術教育與創造力培養是文化創意產業長期發展的基石。
(一)幾點結論
1、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尚無統一確切的定義。雖然有關文化創意產業文獻研究的內容比較廣泛,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時間畢竟有限,許多研究還基本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統性的研究,整體比較零散。文化創意產業概念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確切的定義。
2、缺乏統一的統計標準。目前,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行業范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樣各個國家的統計口徑就存在很大差異,無法進行直接比較,更為重要的是,當政府在決定是否支持某一產業部門時,由于缺乏具體數據和統計資料而難以進行抉擇,因此給政府的公共政策選擇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3、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創意”。從本質上看,文化創意產業是以“文化”積累為根基,對知識作為最具活力、最具價值創造力、最具可持續的生產要素的廣泛認同,其核心是基于“創意”。
(二)對我國的啟示
1、創意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創意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創意產業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我國制造業的升級需要創意產業的推動。沒有創意產業,制造業將永遠是艱難的OEM(又叫定牌生產和貼牌生產)。英國的經驗表明,創意產業能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轉換、升級;其次,創意產業在增加擴大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化創意產業強調要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創意是產品和服務附加值的重要部分。另外,發展創意產業能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由于創意產業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因此能夠有效地把商業、技術、創造和文化等要素融合成一個整體,使原有產業創意化,產業聯動效應強,污染低,從而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2、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英國的經驗告訴我們:文化創意產業事關一個國家的宏觀發展戰略,政府必須把創意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產業的高度,出面進行宏觀規劃和協調,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產業政策,方能引導文化創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1]陳建軍,葛寶琴.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效應及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08.9.
[2]侯曉雪.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概述[J].新聞傳播,2009.9.
[3]約·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羅默.高級宏觀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5]Howkins J..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Money from I deas[M].London:Penguin,2002.13.
[6]Cave R.Creative Industries:Contacts bet ween Art and Commerce[M].Cambridge:Har var dUniversity Press,2004.
[7]吳慶陽.文化創意產業概念辨析[J].經濟師,2010.8.
[8]王緝慈.關注文化創意產業(續)[J].前線,2006.4.
[9]徐延.文化創意產業概念辨析[J].當代傳播,2007.4.
[10]Por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l.Har 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11]Landr y,C.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8.
[12]Florida,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Leisure,Community,and Everyday Life [M].New York:Basic Books,2003.
[13]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14]邢華.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整合及其發展路徑探析[J].經濟管理,2009.2.
[15]梁燕君.英國創意產業對我國的啟示[J].中外企業文化,2009.10.
[16]林菊香.泉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0.
[17]李淑芳.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及啟示[J].傳媒產業,2010.6.
[18]李雪玲.英國創意產業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管理科學,2008.9.
[19]王東明. 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9.8.
[20]王三銀.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