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文剛
(西安外事學院商學院 陜西·西安)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了我國目前存在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虛假的會計信息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經濟活動中,不僅給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和微觀的經濟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混亂,同時也增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如何解決會計信息失真也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
所謂會計信息失真,主要是指不能按照會計準則和會計法規進行賬務處理,人為地捏造會計數據,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地反映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失去真實性和可靠性,給決策者的相關決策帶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現形式。會計信息失真是會計信息質量惡化的因素的集中表現,其具體形式紛繁復雜。根據近幾年會計質量監督檢查工作的數據記載顯現,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憑證失真。會計憑證的失真有很多都是出現在原始憑證上。原始憑證不按規定填寫,而是以會計事項為基礎,通過擴大或縮小的方式以達到隱匿事實真相的目的,或用偷梁換柱之法,將不合理的事項編入合理事項之中。
2、收入、成本、利潤失真。收入不入賬或改變經濟業務事項,另立名目轉移收入或另立“小金庫”,有的企業將預收貨款提前轉入銷售收入。在其他業務收入方面,企業多列或虛列固定資產出租、包裝物出租等其他業務收入的金額。
成本失真是指成本費用核算失實,人為調節成本費用。受利益驅動,不遵守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巧用、濫用會計政策造成成本失真。其方式主要有隨意改變折舊政策、隨意調整壞賬計提比率等。
利用收入、成本的失真從而達到操控利潤。
3、往來款項失真。主要表現在企業(或企業與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相互拖欠,長期不清,如對確認收不回來的債權或付不出去的債務處理實施長期掛賬、懸而不決的處置方式。
4、資產計價失真。首先表現在由于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亂,賬賬、賬證、賬實不符,導致資產賬面價值已不能真實反映各項資產的實際占有數;其次表現在由于在資產計價過程中,某些環節有一些假定的標準和方法,造成資產計價的伸縮性。
5、報表失真。會計報表附注不做說明,欺騙報表使用者。如某企業年初和年中的存貨計價方法完全不同,但該企業并未作披露,用以掩蓋其不法企圖。
此外,會計信息失真還表現在審計會計師的審計報告失真等方面。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影響了我國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不能真實反映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實際情況,使國家不能正確判斷當前的經濟形勢,造成出臺的各項經濟政策有可能偏離經濟運行的正確軌道,同時誤導投資者和債權人,使他們根據虛假或失真的財務信息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另一方面,也給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進行貪污、賄賂、揮霍公款等,誘發經濟犯罪。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業本身的內在原因,也有社會監督不力等客觀因素。具體地說,造成會計信息失真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
(一)造假成本低廉,誘發造假行為。我國法律對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行為做出處罰規定有很多,如《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等。但從實際執行情況看,處罰力度與造假所帶來的收益相差甚遠,使一些人甘愿冒被查處的風險進行制假、造假活動。
(二)部分會計人員無視職業操守,法制觀念淡薄。部分會計人員迫于上級領導的壓力,不愿承擔失去工作的風險,被迫放棄遵守職業道德,而配合領導進行弄虛作假。更有勝者,經不起金錢、權力等的誘惑,采用欺詐、弄虛作假等手段侵吞企業和單位的公款,據為己有,法制觀念淡薄。
(三)監督體系不健全,監督機制不完善
1、會計人員監督形同虛設。《會計法》賦予了會計人員監督本單位經濟活動的職責,但其工資、福利等經濟命脈掌握在單位領導人手中,會計人員往往惟命是從,擾亂了會計工作的正常秩序,不具備監督者應有的獨立地位。
2、內部審計監督方面。企業內部審計往往不是企業自己在完善內部控制過程中自發的需求,而是政府主管部門和審計部門的強制要求,內部審計在企業、單位內部往往很被動,內部審計地位不高導致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受損。
3、國家審計監督力不從心。國家審計監督主要由政府的有關審計部門、財政部門等進行,但因其力量有限,且多側重于強調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對信息的真實性的監督不夠重視。
4、社會審計監督服從利益需求。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主要是相關財政部門批準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來承辦的。頗多執業人員水平和職業素質不高。惡性競爭造成遷就客戶,工作質量往往迎合于委托單位的要求,甚至有與企業進行“合謀”出具虛假驗證報告的行為等。
會計信息失真,是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要從根本上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必須從多方入手,多管齊下,同時治理,才能起到作用。
(一)提高造假成本,加大執法力度。既然造假成本過低是造成信息失真的一個重要原因,那么國家就要加大懲戒和處罰的執行力度,加強司法介入,對造成嚴重后果的個人要追究刑事責任,對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事務所要吊銷其營業執照。同時,鼓勵社會民眾對造假事件提供線索,引導社會輿論對不誠信的企業進行抨擊,對那些造假者形成巨大的威懾力量,使造假者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
(二)深化會計從業人員后續教育。應當全面深化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把職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誠信教育,作為繼續教育的重點,使會計從業人員樹立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和誠信意識,堅持原則、廉潔奉公、嚴格按照財經法規、會計制度的工作規范要求開展財會工作。同時,健全會計專業資格確認制度,提高準入門檻。
(三)健全和完善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
1、加強會計人員監督。目前,試行的會計委派制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委派人員的人事任免、工資發放不隸屬于企業,使會計人員由“單位所屬”變“社會所屬”。會計人員不再顧慮因堅持原則而受到打擊報復,敢于揭露和制止各種違法犯罪行為。這樣可以從體制上避免和防范會計信息失真。
2、加強內部審計監督。通過內部審計,可以有效地對企業內部的制度執行情況做出評估;監督或約束董事會、經營者的經濟行為;協調各管理機構之間的相互關系;保障企業內部權力制衡機制有序地運行,名副其實地發揮出內部審計的監督職能。
3、強化國家監督。各級財政、稅務、審計機關要依法對企業和事業單位加強財務的檢查和審計監督工作,各級主管部門也應負起責任,在核算上進行監督、檢查,對查出的問題予以行政處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各監督部門要在合理分工、各司其責的基礎上,認真搞好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處理好監督檢查的交叉、重復和執法疏漏的矛盾。
4、規范社會監督。強化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風險意識,推行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伙制,建立注冊會計師的民事賠償機制,形成內部與外部約束的雙重機制,有效地提高審計質量。此外,政府有關部門對會計信息的披露應進行再監督,對企業的會計信息進行抽查復審,對于發現的違規問題,應對有關公司和注冊會計師及其所屬事務所進行嚴厲懲罰,促使相關人員、單位增強審計責任意識。
[1]劉楠.論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及其治理[J].商場現代化,2012.21.
[2]王彩霞.論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2.24.
[3]趙嵩浩.如何加強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J].知識經濟,20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