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聰聰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遼寧·大連)
高校貧困大學生是大學校園中的一個特殊群體,隨著高校擴招和高校辦學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貧困生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據統計,2008年我國全日制本科高等學校的貧困生達到了4,157 萬人次。高校貧困生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國家政府及高校的高度重視,2008年全國公辦與民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資助總金額約為293.7 億元。國務院在2007年5月出臺《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意見明確提高了擴大貧困生的資助對象和比例,職業(yè)學校,民辦高校的貧困生都列入資助范圍,國家助學金資助學生比例由原來的3%提高到20%;加大了資助力度,國家助學金由過去的每生每年1,500 元提高到2,000 元,教育部多次會同財政部就貧困生資助的資金落實、政策實施等出臺文件,并多次舉行全國高校貧困生資助新聞發(fā)布會。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包括獎學金、貸學金、勤工助學基金、特困生補助和學費減免在內的多元化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同時,國家也逐年提高貧困生的資助力度與范圍,在這種形勢下,貧困生的認定問題尤其顯得重要,是高校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高校貧困生認定程序的科學、完善、可操作性,直接關系到能否真正實現教育的公平、公正和教育平等,關系到能否保持大學校園及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進步。
由于高校貧困生的認定工作至今沒有相對完善、統一的規(guī)章制度,因此高校貧困生身份的認定成為了學生資助工作中最為棘手的問題。如何認定貧困生身份,區(qū)分貧困生的層次,對于做好資助、評獎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貧困生身份的界定之所以成為一個難點問題,與經濟利益是密切相關的。貧困生的鑒定原本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但是很多人覬覦國家給予的經濟補助,包括國家獎、助、補等,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從而使得原本不貧困的一部分學生,卻也要“爭得”個貧困生的名分。而學生的這一行為與家長的授意是息息相關的,這其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社會誠信意識的缺失。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利益最大化成為多數人的追求,在利益的驅使下,使很多人進入金錢至上的誤區(qū),誠信意識逐漸淡漠;其次,學生家長的思想覺悟不高,他們覺得國家的錢不拿白不拿,國家的獎補針對廣大貧困生,也不差我一個人,抱有這種思想的家長不在少數;再次,近幾年高校貧困生的數量有上升趨勢,黨和政府對貧困生的資助范圍也有所擴大,涵蓋面也更為廣闊,這使得一部分家長覺得,真正的貧困學生都能得到資助,至于自己這個個體就無所謂了。正是以上的幾種原因使得很多不貧困的學生加入到“貧困生”的大軍當中,為貧困生的界定工作增加了難度。
雖然有很多原本不貧困的學生摻雜到貧困生的隊伍當中,但如果我們能掌握科學的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依然可以將這一部分學生與貧困生區(qū)分開來。
(一)抓好入學,做好家庭狀況調查。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為了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建立了完善的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自2007年起,國家及遼寧省要求各高校在派發(fā)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將《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簡介》附在其中,這樣可以讓學生全面了解國家對于貧困學生的資助政策,也為貧困學生的順利入學解除了后顧之憂。我們可以在派發(fā)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把《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一起發(fā)給所有學生,通知學生認真填寫,并且要求學生家庭所在地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做好鑒定,并加蓋單位公章。在新生報到的時候把《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連同錄取通知書一起交上來,這個時期的家庭狀況調查往往真實性比較高,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因為對大多數大一的新生來說,大學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們對待這份調查表的態(tài)度也是認真、慎重的,因此這份調查表的內容多是貨真價實的,無水分可言。
(二)出具證明,以證明材料為參考。一名學生是否貧困,貧困證明很具有說服力,證明材料對于貧困生的鑒定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qū),出具貧困證明的程序都是十分復雜、嚴格的,因此多數的貧困證明都具有真實性。此外,學生出具貧困證明的時候,我們可以連帶著將地方民政部門、村委、街道的聯系方式做好登記,這樣便于我們調查、取證,為貧困生鑒定的后期工作做好準備。
另外,對于家庭出現重大變故或家庭狀況比較特殊的貧困生來說,這些證明更具實際意義,比如孤兒、單親、軍烈屬、重病號等情況,都有相應的證明材料,為我們對貧困生的鑒定提供了重要依據。
(三)做好調查,關注學生日常生活。雖然說貧困證明為貧困生鑒定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但是我們卻又不能完全依托于貧困證明,因為在某些少數地區(qū),貧困證明往往為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提供便利,而那些真正貧困的學生卻很難拿到貧困證明,原因很簡單,就是名額有限。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學生,其父親是某銀行副行長,母親為某地區(qū)醫(yī)院主治醫(yī)師,她竟然拿著貧困證明去找輔導員老師。現在的貧困證明材料很多,對于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來說,出具一份證明并不算難,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擦亮眼睛,以防那些“不良分子”魚目混珠。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多從學生的寢室同學、班級同學入手,詳細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況,包括學生的日常穿著、飲食,關注學生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由此來斷定學生是否真的貧困,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翻看學生的檔案,從高中老師或地方民政部門詳細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做到有的放矢,不讓動機不純的學生以假亂真。
(四)做好宣傳,切實開展誠信教育。人無信不立,雖然說誠信意識的缺失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在短期時間之內無法有效的解決,但是我們仍然要將誠信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末。首先,新生一入校,我們要對申請?zhí)乩У膶W生做好國家資助政策的宣傳,一方面讓他們對國家資助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解除了貧困學生的后顧之憂,使他們更安心的入學,及早進入學習狀態(tài);其次,加大對誠信正面典型的宣傳力度。2009年遼寧省大學生道德楷模張雪的事跡被廣為流傳,張雪一家人對待誠信的態(tài)度感染著千千萬萬的人。我們以這樣的典型事跡對學生開展誠信教育,加強對誠信的宣傳力度,形成誠信的共識;最后,加大對假冒“貧困大學生”的處理力度,在新生剛入學時我們就要做好宣傳,告誡那些原本不貧困而又想申請貧困的學生打消這個念頭,否則給予嚴肅處理,這樣使得一部分原本不貧困的學生知難而退,而對于那些執(zhí)迷不悟的學生可以取消本人一年甚至幾年內的評優(yōu)資格,對其他學生形成一種震懾,從而對貧困生的鑒定工作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以人為本,細微處體現人文關懷。在貧困生的鑒定過程當中要體現人文關懷,將硬性的規(guī)章制度和柔性的人文結合到一起。工作當中,我們應當避免傷害貧困生的自尊行為,應當尊重貧困學生的人格和隱私,在貧困生的鑒定過程當中堅持公正、公平、公開原則,但是我們不主張最終張榜公示,這樣避免貧困生形成逆反和消極心理,讓他們在一個輕松、健康的狀態(tài)下成長。
此外,對于貧困生的資助不能僅僅局限于物質層面,更重要的是做好貧困生的思想引導工作。筆者在工作中發(fā)現,凡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或多或少的存在著自卑的心理,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我們應該從貧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出發(fā),通過和貧困學生聊天、座談等方式加強勵志教育,讓他們坦然地面對貧困、正視貧困,從真正意義上明白知識改變命運,以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習和生活當中。我們在做好學生思想引導的同時也應該鼓勵學生走出去,主觀能動地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勤工儉學崗位,這樣可以緩解家庭貧困帶來的經濟上的壓力。
[1]余冠仕,柴葳,趙秀紅.大幅提高獎助學金凸顯民生理念[N].中國教育報,2007.3.
[2]王文利.高校助貧制度尚需完善[N].光明日報,1998.4.
[3]徐曉軍.論信息的階層化[J].社會學刊,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