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力
(貴州財經大學 數學與統計學院,貴州 貴陽550004)
貴州省國土總面積176167 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8%,是世界巖溶地貌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全省喀斯特面積10.9 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1.92%,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省份。全省87 個縣市中,有喀斯特分布的縣市達83 個。石漠化面積達3.31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石漠化總面積的25.5%,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8.78%。石漠化嚴重縣多達48 個,占全省78 個石漠化縣的61.5%,很多地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 “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貴州石多土少,土層瘠薄,易受侵蝕,水土流失嚴重。長期以來,由于人口急劇膨脹,導致人地矛盾突出,加之傳統發展觀的影響,資源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呈不斷擴大之勢,綠色屏障衰退,喀斯特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凸現,目前貴州省已成為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等級最齊、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石漠化嚴重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縮小了有限的生存發展空間,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并且危及長江和珠江下游生態安全。一方面,由于石漠化情況嚴重,全省石漠化地區自然災害頻發,經濟損失嚴重,石漠化地區人民貧困加劇,貧困與石漠化是一對“孿生兄弟”,長期阻礙石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甚至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容易造成自然資源的粗放開發,造成對環境、對人、對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危害,這關系到當地群眾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所以,構建評價貴州省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指標體系,深刻了解和認識貴州省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和協調情況,這對于促進貴州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協調”與“發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發展是指系統或系統組成要素本身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過程。協調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或要素之間一種良好的相互關聯,是系統之間或系統內要素之間配合得當、和諧一致、良性循環的關系。發展是系統本身的一種深化過程,而協調是系統間(或要素間)一種良好的關聯。所以,“協調發展”是“協調”與“發展”兩種概念的交集,是系統間或系統內要素之間在和諧一致、配合得當、良性循環的基礎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無序到有序的總體深化過程。
綜上,協調發展是一種整體性、綜合性的發展,它不是單個系統或單個要素的自身發展,而是多系統或多要素在協調這一有益約束和規定之下的綜合發展,它追求的是一種齊頭并進、整體提高、全局優化、共同發展的美好前景。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是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在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按照物質能量多層利用的原理以及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整體協調、良性循環的原則,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增長,形成環境優良、資源再生產能力強、經濟快速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效益的高度統一和協調發展。
評價一個地區經濟與生態是否協調發展,關鍵在于如何建立一套科學的指標體系去進行綜合評價,故指標的選取顯得尤為重要。在設計評價生態與經濟是否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時,經濟發展、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水平、 環境質量等主要構成要素都應在指標體系中得到反映。基于協調發展的內涵,構建評價貴州省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指標體系要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2.1.1 科學性原則
評價指標應建立在科學實用的基礎上,即各個指標的選取、指標權重的確定、數據的選取、計算與合成等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科學基礎上。
2.1.2 綜合性原則
協調發展是一個綜合體系,它包含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兩大方面。因此,構建評價貴州省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指標體系要能夠綜合反映貴州省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是一個廣泛、 綜合、系統的范疇。
2.1.3 可操作性原則
建立評價貴州省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指標體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復雜的、綜合的協調發展內容變為可以度量、計算、比較的數字,以便為評價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提供定量化的依據。可操作性是要求選取的指標容易獲取,便于分析計算。
2.1.4 區域性原則

貴州省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系統子系統層環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準則層 指標層工業影響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環境投入總量 環保投入總額城市化影響經濟總量GDP 總額人均GDP經濟結構第一產業占GDP 的比重第三產業占GDP 的比重經濟效益和規模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額地方財政收入旅游外匯收入
由于區域之間的巨大差異性,構建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要從貴州省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貴州省的省情。目前,貴州省所處的發展階段和具體實際情況與其他省份是不一樣的,所以構建評價貴州省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指標體系應該是具有喀斯特地區特點的一個體系。
貴州省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指標體系是一個綜合復雜的大系統,它是由環境和經濟兩大子系統構成,共分四個層次,大系統—子系統—準則層—指標層,綜合考慮在工業影響、城市化影響、環境投入總量、經濟總量、經濟結構、經濟效益和規模六大準則下,共選取16 個指標構建出一個評價貴州省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多層次指標體系。
2.2.1 環境子系統
環境子系統選取了“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環保投入總額”7 個指標。
“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廢氣排放量”俗稱三廢指標,這是衡量工業對生態環境影響常用的主要指標,而經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來源于工業的污染;“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主要反映貴州在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環保投入總額”這項指標體現出人類社會活動中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所做出的努力和投入的程度。因此,以上這些指標組合能相對客觀地反映貴州生態環境的現狀。
2.2.2 經濟子系統
經濟子系統選取了 “GDP 總額”,“人均GDP”,“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第三產業占GDP 的比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額”、“地方財政收入”和“旅游外匯收入”9 個指標。
“GDP 總額”和“人均GDP”,體現貴州省經濟發展水平;“第一產業占GDP 的比重”和“第三產業占GDP 的比重”能反映出經濟結構的變動情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額”、“地方財政收入”和“旅游外匯收入”主要反映貴州資本的流向和重點發展的產業,是經濟規模和效益的象征。因此,以上這些指標組合能相對客觀地反映貴州經濟發展的現狀。基于以上考慮,建立貴州省生態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所示。
[1]陳濤,徐瑤.生態足跡法在貴州喀斯特地區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定量評價中的應用[J].土壤通報,2006(01).
[2]安和平,趙棟昌,鄒波,王君莉.貴州省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研究[M]//喀斯特地區發展評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