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珺

【摘 要】眾所周知,在平常的聯合質量管理中,激勵對供應商來說尤為關鍵,只有依賴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保證供應商輸出的產品質量,也才能穩定的保持良好的供求關系。本文根據聯合質量管理的特點來分析供應商的激勵機制:顯性激勵機制、質量合同、隱性激勵機制和供應商的聲譽。
【關鍵詞】供應商;聯合質量管理;激勵機制
聯合質量管理是個涉及面廣,且由多個有決策能力的獨立法人組成。聯合質量管理因其獨特性,會導致所有權的分裂,我們知道供應鏈內的企業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和質量標準,但不避免局部會有利益沖突。所以,處于核心的企業,就要嚴格把關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用以協調和制約與供應商的微妙關系。
一、聯合質量管理與企業管理的對比
聯合質量管理有自己的特點,與企業內部質量管理不同,關鍵在于管理職能實施基礎的有別。企業內部管理職能的實施,基本依賴組織機構、行政隸屬關系和全面可靠的信息來完成。企業管理職能的實施也以此為基礎完成,計劃、組織、協調、指揮,以及控制是企業管理的五項基本職能。而聯合質量管理,與此截然不同。在供應鏈企業中,核心企業處于供應鏈的龍頭,有發布命令的權利。整個供應鏈的組成,是利益的集結,這種聯盟合作是暫時的,也是動態,所以,肯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組織機構,或者正規的等級制度。核心企業雖然有支配的權力,但執行是個大問題。供應鏈的組成是利益所趨,是一個暫時的綜合體,信息共享只能是個傳奇,商業機密一旦泄露企業也就沒有立足之地。所以,企業內部管理職能的規定在聯合質量管理中形同虛設。
二、供應商激勵機制的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在供應鏈質量管理過程中,核心企業運用傳統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都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如果想讓供應商無條件服從管理,有兩個可靠途徑:一是用法律約束,即簽訂合同;二是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強調互利雙贏。這兩個手段可以很好的為聯合質量管理服務,也是最常用的兩種激勵機制。如圖1所示:
(1)顯性激勵機制——質量合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供應鏈合作模式得到廣泛推廣,對質量管理問題的關注也進入實質的以降低質量成本為主的階段。所以,核心企業只有通過合同管理等法律手段,來保障供應商的供應質量,避免供應商的投機行為,在一定意義上也提高了供應商的合作積極性。平常情況下質量合同是作為一種顯性激勵機制來執行的,并得以在聯合質量管理中被合理使用。盡管各種管理模式都有,但真正有用途的辦法也不多。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聯合質量管理是個新理念,在運用中難免會發現錯誤和不足,還有待時間和具體事例去驗證;目前,很多供應鏈業績改為將研究作導向標,這無形中制約了模式的推廣應用。所以,我們可以分析在供應鏈質量管理過程中,供應商和(或)制造商的之間的問題。(2)隱性激勵機制——供應商聲譽。供應商的聲譽取決于內在的個人素質,以及外在的環境,市場的不確定性,信息的錯誤和不全面性。而合同的當事人不能把握,合同的仲裁者也沒有能力控制這一切,這也是合同條款不健全的因素之一,或者簽訂合理的合同得不償失。所以,學術界一直強調供應鏈中的合作伙伴關系問題,建議在供應鏈成員之間要建立必要的信任機制,以避免合同糾紛的發生。企業界則認為,如果沒有顯性激勵合同,供應商站在自己信譽的角度,也會保障產品的質量,一則可以保證自己在市場上的良好信譽,再者也會提高長遠的收益,也就是聲譽效應。聲譽效應作為“隱性激勵機制”完全可以達到顯性激勵機制的效果,由信譽促成的合作關系一般都比較牢靠,還會降低企業之間簽訂合同的費用,減少了選擇合作伙伴的時間。從根本上杜絕了聯合質量管理中不必要的費用開支。
聯合質量管理中,對于供應商的激勵機制特別重要,若無激勵機制就無法保證產品的質量,也無法保持長久的合作關系。本文分別從質量合同、供應商聲譽兩個方面對其進行了研究。
參 考 文 獻
[1]劉強,蘇秦.討價還價下供應商和分銷商質量合同設計[J].工業工程.2009(5)
[2]李延喜等.聲譽理論研究述評[J].管理評論.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