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軍
【摘 要】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十分有限,提倡節能低碳的生活方式,對于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非常必要的,我們應該讓節能低碳成為一種理念,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每個人的文明習慣。
【關鍵詞】節能;低碳;生活方式
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和先進的能源技術。能源的發展,能源對環境的影響是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什么是能源呢?通俗地說,凡是能被人類加以利用并獲得有用能量的各種來源,都可以稱為能源。可見,能源是自然界中能為人類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資源。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快速增長,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能源供應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國資源占有量有限,分布不均,人均資源占有量更少。水、石油、天然氣、耕地、煤、碳等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當前,我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十一五”以來,全國上下加強了節能減排工作,國務院發布了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制定了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都相繼做出了節能減排的工作部署。在此背景下,我國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相當積極的進展。盡管如此,但節能減排的各方面工作仍然存在認識不到位、責任不明確、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實、協調不得力等問題。這種狀況如不及時扭轉,今后節能減排工作將難以取得明顯進展,“十二五”節能減排的總體目標也不可能順利實現。如何才能做到節能減排呢?節能環保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并不遙遠,就在我們的身邊,無論生活中,工作中,處處能做到節能環保。
一、讓節能低碳成為一種生活理念
“低碳生活”雖然是新概念,但提出的卻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它反映了人類因氣候變化而對未來產生的擔憂。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致使人類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態環境,世界對此問題的共識日益增多。“節能減排”,不僅是當今社會的流行語,更是關系到人類未來的戰略選擇。提高“節能減排”意識,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費習慣進行一些改變,對于減少全球溫室氣體(主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惡化的速度。
第一,養成低碳生活習慣。生活中一些簡單易行的改變,就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例如,離家較近的上班族可以騎自行車上下班而不是開車;短途旅行選擇火車而不搭乘飛機;盡量走樓梯少乘電梯,既節能又鍛煉身體;在不需要繼續充電時,隨手從插座上拔掉充電器,減少電器的待機時間;如果一個小時之內不使用電腦,順手關上主機和顯示器;每天洗澡時用淋浴代替盆浴,每人全年可以減少約0.1噸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們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環境、地點,進行適當的調整。提倡盡量用節能設備如太陽能熱水器、節能燈泡,空房間不要開燈。空調公交車根據白天的最高溫,來決定是否開空調,實行動態控制。
第二,提倡循環用水。比如,洗菜水、洗衣服水、洗臉水完全可以用桶收集起來,用來洗地板或沖馬桶。在日本,從家庭到工農業用水都采用循環用水設施,沒有一滴水是白白流掉的。如洗菜水、洗衣水、洗澡水、洗臉水都可以進入廁所循環管道,進行再利用。我國也應研發這類循環用水系統,為廣大市民、機關單位自覺循環用水提供方便。此外,自然界的水也可以收集起來利用。現在,北京就采用配套設施收集雨水用來澆花,這種做法也可以在全國推廣,這樣,就可以節省更多的水資源。
第三,提倡垃圾分類。生活中產生的垃圾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其一,可回收垃圾:廢紙、廢塑料、廢金屬、廢玻璃、廢織物等。其中,廢紙包括:報紙、各種包裝紙、辦公用紙、廣告紙片、大小紙盒等;廢塑料包括:各種塑料袋、塑料瓶、塑料包裝、泡沫塑料、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等;廢金屬包括:易拉罐、鐵皮罐頭盒、鉛皮牙膏皮等。其二,不可回收垃圾:在自然條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皮、剩菜剩飯等。在瑞士,家庭把這些垃圾直接制成堆肥,用于養花。我國農業用肥量非常大,這些垃圾完全可以制作成有機肥料來使用。其三,有害垃圾:一些廢電池、廢熒光燈管、水銀溫度計、廢油漆、過期藥品等。據有關統計,垃圾的成分中,有32%為生物垃圾,18%為塑料垃圾,8%為紙垃圾,4%為紡織品,3%為金屬,1.5%為玻璃制品,這些占總量2/3以上的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此,家庭、單位的一些廢棄物,分類收集處理,即節約了能量,又保護了環境。
二、“低碳生活”既節能又環保,選擇“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應盡的責任
目前,生活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相對來說,低收入家庭耗能較少,其中出于減少生活開支,有意識地節省的能源也較多。高收入家庭耗能較多,一方面是由于生活條件決定了能源的消耗量,同時,不注意節省能源也是高收入家庭耗能較多的一個因素。另外,一些公共設施、行政事業單位耗能量也是很大的。比如一些機關單位的景觀燈飾,一到晚上便亮了起來,一直亮到次日凌晨;偶然也會看到城市的路燈竟然在白天還亮著。所以,我們應在全社會提倡節約能源,讓節能成為每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文明習慣,也成為一種社會規則。什么樣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簡單來說,“低碳”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去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意識,只要你愿意主動去約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就可以加入進來。當然,低碳并不意味著要刻意去節儉,放棄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到合理節約、不浪費,同樣能過上舒適的“低碳生活”。可以說,低碳是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進步理念,選擇低碳生活是人類智慧的體現。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重塑低碳的生活習慣也是在拯救地球,拯救環境。作為地球的居民,人人都應擔當起低碳的責任。除了在思想觀念上提倡“節能低碳”,還要從社會管理上引導節能,把節能上升到制度層面。
三、建立節約機制
在人口、資源與經濟增長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對于節能工作,應該作為我們全社會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應該說,它現在已經對我們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一個瓶頸制約的作用了,所以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節約能源的工作。除了進行宣傳倡導,政府在這方面應采取一定措施。
第一,將節能的觀念和基本的方法滲透在各級教育體系中,持續不斷地培養人們的節約與“低碳”意識,使人們形成一種節能環保的生活方式。這種教育最好應該從學前教育開始,因為人在幼年時所受的教育對一生的觀念有著重要的影響。美國在預防犯罪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從幼教開始,我們也可以借鑒這種理念,節能教育可以從學前教育抓起,一直持續到各個教育階段,讓尊重環境的理念成為一種起碼的意識。
第二,政府以法令的形式提倡垃圾分類。瑞士是一個垃圾分類很成功的國家。政府以法令的形式對垃圾分類標準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規定,并且法令的落實也很到位。在瑞士,垃圾分類特別細,家庭的分類垃圾箱達十個以上,如果居民達不到垃圾分類標準,清理人員就可以拒絕為居民處理垃圾。所以,我國也應該借鑒世界上垃圾處理成功的經驗,盡快健全垃圾處理的一系列措施,用一定的法令和制度加以規范垃圾處理的標準,進而去實施,不應只停留在宣傳、號召的層面,或單純依靠人們的自覺性。
第三,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車。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車,它帶來的益處可以說是連鎖的: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pm2.5等有害顆粒的產生,同時也減輕了道路的負載量,減少道路養護費用,降低交通事故發生概率,加快出行速度……種種益處形成一系列的良性循環,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要想限制私家車,首先要優化公交系統服務,給人們出行提供方便,在這個前提下,限制私家車,可謂既節能又環保。香港在這方面就是一個很好的典范。與北京相比,香港的GDP是北京的三倍,車價卻比北京便宜得多。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人并不瘋狂買車,而北京人買車就像買白菜,致使北京的汽車總量到目前為止即將進入井噴的臨界點上,道路緊張成了一大難題。香港人之所以不瘋狂買車,源于公共交通服務質量很高,公交出行非常方便舒適。香港的公交服務為何讓人們不熱衷買車呢?便捷肯定排在第一。在香港,公共交通出行量占總出行量的90%,而地鐵和城鐵出行量達到公共交通出行量的40%。幾乎所有常去的地方都有地鐵到達,非常方便,中途換乘車也很快,一般在站內完成。地鐵口就有公共汽車站,地鐵和汽車的換乘特別快。在上下班的時間,香港地鐵的人非常多,但地鐵公司的管理特別到位,秩序井然。在高峰時間,發車的時間間隔特別短,擁擠的人群很快會得到疏散。香港的公共汽車,嚴格規定乘車人數,絕不允許超載。公共汽車的出行管理非常有序,在公交汽車站,每個線路的車子都會停在屬于自己的那個固定的欄桿口邊,司機會將車門準確地對準上車的欄桿口。不同的線路,上車口不同,人們只需順著欄桿口排隊等候就行,不像國內的城市,一到公交站,就發現黑壓壓的人群擁向路邊,車一來,一大群人拼命跟著車趕,場面令人缺乏起碼的安全感。所以,筆者認為,要讓城市人不去瘋狂買車,不能只靠提高收費來限制,而是要讓人們享受到安全、優質、方便的公共交通服務,這樣,即便不買車,出行也同樣舒適,買車、保養車反而比乘坐公交車更“麻煩”,私家車的銷量就容易降下來,城市就會自然而然地減少道路的擁堵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更多的能源就會節省下來。除了以上所列,人們在工作、生活的任何方面,都可以做到“低碳節能”。如果我們能夠在各個領域,最大限度地做到“節能低碳”,將會產生更多良好的輻射效應,首先是節約了社會財富,另一方面也改善了環境,同時,在社會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文化等諸方面也會提升到一個更加文明的層次……我們每個人前進一小步,整個國家就會邁出一大步。
四、發展節能環保科技與循環經濟
從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歷程來說,人類都不自覺地上演了這樣的悲劇,先是不計環境代價地進行發展,當環境惡化嚴重影響發展時才被迫去治理,這樣,污染的代價也大,治理的成本和難度則更大。難道人類的發展逃不脫這樣的命運嗎?從目前來看,節能環保科技與循環經濟正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人們已普遍認識到污染對人類的危害,節能環保產品飽受人們的青睞,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節能環保產品在市場上具有壓倒非環保類產品的優勢。關鍵是,我們應該不斷提高節能技術,讓節能技術滲透到各個生產領域。與節能科技形成連鎖效應的是,節能科技會帶動循環經濟的發展,能否盡快在全社會普遍構筑起“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將垃圾變廢為寶,也是發展節能低碳經濟的必要措施,這就需要我們在科技上不斷創新,讓科學技術為“節能低碳”創造條件。從長遠的社會效益來說,“節能低碳”也是我們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個基本方式。
綜上所述,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與我們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每一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工作有著直接的關系,更與我們的社會管理有著深刻的關系,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發展定位的實現,意義非常重大。
參 考 文 獻
[1]張雷.經濟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J].地理學報.2003(4)
[2]崔大鵬.低碳經濟漫談[J].環境教育.2009(7)
[3]方時姣.也談發展低碳經濟[N].光明日報.2009-5-19
[4]潘家華.中國低碳化轉型的政策選擇[J].綠葉.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