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羿丞
【摘 要】加強地府政府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工作,作為我國在本世紀頭20年抓住重大戰略機遇期。要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創新文化服務方式,創新公共文化提供機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制;創新
一、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制創新應遵循的原則
(1)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原則。“為人民服務”源于1944年9月8日毛澤東作的一次著名的講演。其后不久,“為人民服務”演變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44年10月毛澤東在接見新聞工作者時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45年4月在我黨七大題為《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開幕詞中,毛澤東說:“我們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在現時,為著團結全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在將來,為著團結全國人民建設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在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他強調:“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黨的七大把“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寫入了黨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原則貫徹在我國政府作為的各個方面,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制的創新也必須緊緊圍繞著這一原則展開。文化權利是人人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公民享有公共文化的權利必須由政府履行公共文化的義務來保障與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對應主體是廣大人民,在創新的過程中,要明白這一機制是為誰服務,只有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想人民之所想,供人民之所需,將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做到根本上“為人民服務”,也是其提供機制創新的根本出路。(2)科學性與實用性強相結合的原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制的創新還應堅持科學性與實用性強相結合的原則。要讓廣大人民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切實能夠享受到服務,科學性與實用性缺一不可。因此,無論是起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還是強化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亦或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機制,都應當建立在追求科學合理與實用的基礎上,真正使得公共文化服務機制落到實處。首先,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制的創新要著重于科學性。每一個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規律,依據科學,遵循規律,才能更好的促進事物的發展、維持事物的穩定。機制也是如此,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機制的改革不能想當然,沒有經過科學的分析和論證就倉促上馬,即達不到目的,也勞民傷財。其次,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制的創新應當著眼于實用性,不能始終高屋建瓴,不接地氣。提供機制的運行,如果沒有實用性,就如水中月、鏡中花,看得見但抓不住,始終是在做無用功,產生不了效益。(3)聯系性與可比性相結合的原則。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系、可以比較的。進行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制的創新也應把這種聯系性和可比性考慮在內。有鑒于此,聯系性與可比性就成了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當堅持的原則。聯系性與可比性原則的內涵可以作如下理解:從橫向上理解,縱觀世界各國的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制,與我國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制形成聯系與對比。我國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機制創新,既要借鑒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和吸取失敗的教訓,但又切不可照搬照抄,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創新出真正適合當地的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制。從縱向來看,具體到我國內部,由于歷史、氣候、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各個地區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地方政府在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制的時候,也要如前一點所述,遵從聯系性與可比性相結合的原則,更好的把握創新方向,加快改革步伐,真正構建出適合本地的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制。相對于橫向來說,我國國內的各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情況更容易把握,也便于聯系對比。從具體類別上分析,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包含于公共服務中,其他還包括教育、衛生、醫療等一系列公共產品。將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機制與教育、衛生、醫療等產品的提供機制聯系起來,并進行比較。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制的創新提供經驗,也可反向作用于其他公共產品的供給,形成良性循環。
二、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制對策
首先要考慮到公共文化供給是面向全體社會大眾的,并不是單純的小個體。因此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應該要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應該是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形式形態。根據組織流程構成及其子系統的相互作用關系。可以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中的機制創新分為三大塊:第一,公共文化服務供應重要的是以政府為主體的角色裝換,及其他多元化參與主體的要素優化組合。第二,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供應系統的責任分離與政府戰略性重組。第三,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供應流程的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