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鑫 田 丹
(1.東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 吉林長春 130117;2.吉林大學圖書館 吉林長春 130012)
機構知識庫(Institutional Respositoriries,簡稱IR)是指一個或多個機構建立的用于長期保存本機構內部產生的各種數字化學術資源并提供開放獲取的學術傳播平臺,又稱機構典藏庫、機構庫等。機構庫匯集了本機構產出的所有智力成果,并通過網絡平臺達到全文開放檢索與利用的目的。完備的IR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知識組織與管理的手段,可以對基于傳統出版的學術交流進行補充,可以擬補傳統學術交流模式的不足。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一些歐美國家的IR普及程度已經很高,并且已有向服務縱深型研究方向發展的趨勢。而我國卻在IR實踐中行動緩慢,相關研究的熱度很高,但實際應用的少,僅有可提供服務的IR反饋效果也不理想。許多研究者試圖探尋我國IR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但仍舊只停留在理論層面,鮮有可以支持IR實踐長期發展的可行方案。本文擬從國內IR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著手,探討政策因素的層次及對機構庫建設的影響。
國外許多國家都很重視IR的建設,而且卓有成效。如荷蘭、挪威等國家的IR已經獲得了與國內相關高等教育部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相應的地位,在高等院校中已經100%建立了IR。美國的著名高校幾乎也都建有自己的IR,很多學術機構還不止建立一個IR,大學中的各個院系以及實驗室都有自己的 IR?!?〕可以說國外IR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應用都取得了開拓性的進展。
我國尤其是大陸地區的IR建設雖然已經起步,但在實踐應用層面與國外差距極大。多位學者從ROAR、Open-DOAR、OAIster、OA圖書館等IR注冊登記機構中的注冊數據進行定量比較〔2-5〕,從顯而易見的IR注冊數量上比較我國IR建設與國外的差距。除此之外,國內屈指可數的幾家線上IR服務應用的效果也存在明顯的問題。文章〔6〕針對國內著名的廈門大學學術典藏庫的使用效果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通過統計分析發現,IR中的論文被引量并沒有得到明顯的增長,與國外有關OA論文會獲得更多引用的結論有悖。
我國機構庫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①實踐IR數量少,規模小,記錄類型單一;②標準化程度低,資源共享能力差,規劃和政策不完善;③功能開發不夠完善,運行效果欠佳〔7〕。我國IR建設緩慢,且IR收集的內容過多集中在已發表的論文和學位論文等,種類單一。從長期發展看,如果各個機構還停留在現有管理層面,那么構建IR的作用甚微。因為CNKI等全國性的商業數據庫中已經開始加入“單位機構庫”的類別,通過設定搜索條件可以輕易的獲取機構內成員發表論文及學位論文的完整信息以。授權用戶可以下載全文,而非授權用戶也可以查詢摘要等信息。文章〔8〕也提及作為我國國家支持的CNKI在某種程度上是IR建設的障礙,因為目前CNKI在各學術單位都被列為重點采購對象,從其價格以及廣泛的覆蓋率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IR的作用。但這種收錄單一資源的數據庫以及其商業模式與開放獲取的精神還存在差距。我們有必要客觀而理性地思考并尋找制約我國IR建設與發展的因素,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法與策略。
圍繞我國IR建設如何走出困境的問題,許多研究者將存在的問題與影響因素未加區分地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往往是列出一系列的影響因素和解決辦法。缺少對這些影響因素之間的聯系以及重要程度進行分析的。筆者認為解決我國IR發展問題的首要步驟是確定問題的關鍵因素。筆者在2010與2011年的41篇IR研究文獻中發現:以分析IR建設問題及對策作為主題的文章有10篇,占查詢總數的25%。筆者對這些問題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歸納整理,分析這些影響因素之間的關聯,識別出影響我國IR建設的核心制約因素。
影響我國IR建設的因素包括:
(1)宏觀政策因素。IR作為新生事物,是由學術界發起的,但在國外發展過程中已經受到國家政策以及重要項目資助委員會的支持,這就為國外IR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文獻〔9〕提到臺灣教育部門對機構庫的支持,“臺灣地區教育部門制定的IR政策指引著臺灣地區高校IR的建設方向”。我國雖然也在科學信息開放獲取上邁出了步伐,但目前對開放獲取運動的參與還僅僅是停留在口號支持層面上,并沒有在國家層面上獲得足夠且連續的支持。這不但加重了機構的人力、財力、物力負擔,而且也限制了知識庫的內容來源,影響IR功能的發揮。
(2)觀念因素。我國科研人員的開放存取意識淡薄,這對學術機構開展IR實踐產生巨大阻力。文獻〔10〕中的一項對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的調查說明:科研人員對開放存取和機構庫缺乏深入了解;被廣泛接受還需要一定時間;使用機構庫和主動提交內容的積極性不高。在這種缺乏信任和合作的環境下,建立機構庫是非常困難的。
(3)版權因素。IR中可以存儲機構產生的各類智力產品,而智力產品本身存在版權歸屬問題。IR存儲的資源類型主要包括論文、專著、多媒體資料、參考書目、軟件、專利等,其資源類型較為繁雜,版權歸屬較為混亂。IR建設需要完善的版權制度,用以協調版權人、出版社和科研機構各方的利益。而我國現有版權制度還不完善,各類智力產品的版權保護存在漏洞,機構庫建設缺少可循的法律依據。如果不處理好智力產品的版權問題,用于存放這些產品的機構庫將面臨巨大的版權侵權風險。這無疑會大大削減各類科研單位建設機構庫的熱情。
(4)管理因素。機構庫的建設和運營存在諸多的管理問題,如:質量控制、技術開發、人員維護、經費支持等。這些問題中任何一個不解決好,機構庫建設就難以取得成效。
(5)資金因素。根據 Swan與Carr的調查數據〔11〕顯示,IR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持續投入。歐洲機構庫建設投入平均費用為1萬歐元。美國的IR投入更高,平均每個IR需要18.3萬美元的啟動資金。PRG對世界IR的研究發現設立IR的平均費用為7.9萬美元。這些費用的投入只是建設初期的費用,對于一般機構而言并不是難以解決的,但關鍵是IR的建設需要穩定持續的投入。在我國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是阻礙我國IR發展的突出問題。
(6)科研評價體系因素。在我國無論是對學者的評價,還是對機構的評價,都沒有相關的政策把IR中的內容考慮在內。我國的科研評價體系還停留在多年形成的傳統的期刊評價系統里。在評價指標中論文發表情況占相當大的份量,主要以論文被摘引情況及論文在何種期刊上發表等作為評價標準。導致教科研人員發表論文不得不遵循這些標準,如果只把其成果提交到IR并沒有其他形式的發表,就無法得到有關評審部門的認可,其后果是無法評定職稱或者申請學位〔12〕。這種現狀直接導致了教科研人員不愿提交自己的智力成果到IR。
以上所列出的影響因素只包括了研究者們反復提及的內容,并沒有包含全部影響因素。針對以上因素,我們可以找出對策一一解決。但首要問題是要理順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確定核心制約因素。如果忽略了關鍵因素而本末倒置,則往往無法解決IR建設中的真正問題。比如在相應的版權政策沒有保障的前提下盲目地增加機構庫資源的規模,會產生后期版權糾紛等問題,或者是在對科研人員缺乏培訓及激勵的情況下強制要求將其成果存繳到IR,會使科研人員對IR產生抵觸心理等。在眾多影響IR發展的因素中,政策因素毫無疑問是起主導作用的。政策可以包括全局政府支持的政策性文件也可以是IR建設中的某項具體政策。在前兩個例子中版權政策和科研激勵政策是先決條件。筆者將政策因素劃分為三層,見圖1:

圖1 政策因素層次圖
(1)國家或政府層。最高層是國家或政府層,由此層制定的宏觀政策對IR的發展至關重要。IR的長遠發展必須得到國家的支持。只有在得到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解決資金等問題后,IR才能得到其長足發展所必需的基礎,否則IR注定是短命的。特別是在IR后期發展到聯盟階段,只有通過國家層面的政策引導,各個學術機構聯合建構IR的成功率才能增大,這樣建設起來的IR質量才有保證。
(2)高層組織層。這里的高層是指IR所在機構的上層組織。目前我國IR建設的實施機構多數是圖書館,所對應的高層就是圖書館所隸屬的單位,如高等院校等。高層組織所制定的政策對IR實施機構具有權威性,包括科研考核政策和知識產權政策等。如果IR建設中無法取得高層組織層的政策支持,就會難以推廣。我國IR建設缺乏社群參與的基礎,特別是一些科研人員尚未認識到IR的真正價值。對絕大多數科研人員而言,開放存取還是新鮮事物,這導致科研人員對IR建設參與度低,極少主動向IR提交資源。即便是對IR有一定了解的科研人員也會因為版權問題在提交資源時猶豫。高層組織所制定的政策會幫助解除科研人員的疑惑,并在改變科研人員認識觀念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3)機構層。機構層是直接負責IR建設的機構,需要制定一系列IR實施中更加具體的政策,如管理政策、存繳政策等。機構層注重于IR的內容建設、質量控制及管理運行,這些政策可以解決IR的技術平臺、內容質量控制、人員維護等問題。
IR的發展需要各層政策的支持。只有在形成具體的政策文件做保障后才可能有IR穩定持久的發展。三層政策的重要性由上到下依次降低,上層政策對下層政策的制定存在影響。我國IR目前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究其原因關鍵是缺乏相關政策的支持,其他脫離政策制定的對策都無法解決我國IR發展的真正問題。而如果只將目光局限于機構層的政策制定同樣也無法保障IR的順利發展。
政策因素對IR的建設與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所有政策的制定卻并不是由研究者主導。IR研究者能夠直接參與的政策僅僅是機構層面而已。各種政策特別是高級層面政策的出臺是漫長的,在此過程中,研究者們可以結合各機構部門的實際情況,對IR建設做出大膽的各種實驗嘗試。比如選擇某個對IR認知度高的試點機構,從高層組織層設定本實驗IR的高層政策,通過少量的資金投入,研究在具備政策保障的情形下IR建設及使用等問題,并通過實驗數據證明IR在開放獲取與資源共享中的積極作用,促使相關政策可以盡早出臺。
1.何琳.OpenDOAR和機構知識庫發展現狀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2):30-33
2.傅曄.我國機構知識庫建設的理性思考.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10):52-55
3.馬建霞.機構知識庫內容建設與服務設計的趨勢.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9):23-27+41
4.萬文娟,吳高.國內外機構知識庫建設現狀比較研究.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4):31-35
5.肖希明,唐義.國內外學術機構知識庫的調查與分析.圖書館論壇,2010(6):41-45
6.龐弘,方曙,付鑫金.機構知識庫論文開放獲取后對其被引相關因素影響的研究——以廈門大學學術典藏庫(機構倉儲)為例.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8):65-68
7.萬文娟.機構知識庫在國內的實踐及不足分析.國家圖書館學刊,2011(2):69-74
8.張巧娜.我國大陸機構庫實踐的“冷現象”研究.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6):48-52
9.張巧娜,孟雪梅.臺灣地區高校機構庫的建置發展及啟示.圖書與情報,2010(3):11-14,68
10.韓珂,祝忠明.科研機構對機構知識倉儲認識和服務需求調查分析.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8(3):12-17
11.Swan,A.,L.Carr.Institutions,Their Repositories and the Web.Serials Review.2008.34(1):31-35
12.郝勇.影響我國實行“開放存取”模式的因素分析.現代情報,2006(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