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玉
(德州學院 經濟管理系,山東 德州 253023)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作為舉世矚目的農業大國,2001年底加入WTO后,農業國際化進程逐步加快。山東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和沿海經濟大省,發展外向型農業的優勢是明顯的,成果是顯著的。但是對我省農產品的出口在面對技術標準的制約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影響著我省農產品出口的數量,為此我們需要制定相應的對策來應對技術標準的限制。
山東省地處中國東部沿海,是我國十個沿海省市之一,位于黃河下游,全省陸地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第19位,山東省三面環海,是全國三大半島之一,全省海岸線長3024.4公里,約占全國大陸海岸線長的1/6,僅次于廣東省,居全國第二位。沿海灘涂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近海海域面積17萬平方公里,比全省陸地面積還大。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東省成為沿黃河經濟帶與環渤海經濟區的交匯點、華北地區和華東地區的結合部,在全國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自山東省開展農產品出口貿易以來,山東農產品出口一直保持了持續穩定增長態勢,并長期位居全國首位。2012年山東全年農產品出口960億美元,同比增長7.8%,占全國農產品出口額的24.6%,全省農產品出口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15%以上,出口的國家和地區達到185個。圖1表示2012年農產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額占全國農產品出口比例,從下面餅圖中可以看出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超出第二位的廣東省8個百分點,領先優勢明顯。圖2也生動的展示了山東省農產品出口貿易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圖1 2012年主要農產品出口省份農產品出口額
山東經濟的迅速發展是與山東農產品貿易出口緊密相連的,為了直觀反映出山東近幾年來地區生產總值、農產品出口之間的趨勢,本文選取2012年的山東地區生產總值(GDP)、農產品出口值數據為研究樣本,縱向比較一下兩者之間的關系。用EXCEL繪制了2012年剔除價格變動因素的GDP、AEX變動折線圖(圖3)。

圖2 2012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總值
基于以上山東省2012年經濟增長、農產品出口的變動折線圖來看: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與農產品出口的變動在總體趨勢上有較高的一致性和同步性,山東地區生產總值和農產品出口的變化率在相應的年份較為相似,甚至曲線的拐點也有緊密的聯系。這說明兩者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聯性,但還需要用數學模型的方法來進行進一步的檢驗。
雖然山東省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第一大省,其農產品出口規模也在每年增大,但是與外向型農業發展相對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程度的差距。農產品外貿率低一直是山東省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大問題。自從中國加入WTO以后,發達國家不斷提高進口農產品的技術標準,內容已涉及生態環境、動物福利、知識產權等多個領域。[5]當前山東省農產品對外出口的國際環境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發達國家苛刻的貿易壁壘、關稅保護升級、農業補貼在發達國家的盛行,加之山東省農產品本身就存在質量差、技術含量低、出口企業組織化水平落后和農產品出口促進體系不健全等因素,使得山東省農產品出口屢屢陷入國外技術標準的制約。
盡管技術標準對我國農產品生產、出口也具有創新導向的作用,但從現階段來看,更多的還是直接的負面影響。
2.2.1 技術標準限制范圍廣
發達國家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非常廣泛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出口農產品。可以說山東省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大部分都要面臨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市場準入限制。
2.2.2 產生了擴散效應
近年來,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直接使山東省農產品出口遭受巨大損失,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計。根據商務部調查山東省有90%的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壁壘的影響,由此造成的損失每年約為20億美元。技術性貿易壁壘造成的障礙占關稅等各種壁壘總和的比重,已由原來的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現階段,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影響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的最大障礙。
2.2.3 提高了山東農產品的生產成本,而且提高了山東農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
典型案例是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肯定列表制度”是日本為加強食品中農業化學品(包括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殘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項新制度,是日本新食品衛生法的一個配套法規,共涉及799種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它是目前世界上制定殘留限量標準值最多、涵蓋農藥和食品品種最全的管理制度。該制度幾乎對所有用于食用農產品上(包括部分加工食品)的農用化學品制定了殘留限量標準,包括53862個限量標準(包括“現行標準”和“暫定標準”)。其中農藥和農藥殘留限量數量分別為579種和51600多項,分別占總數的70%、90%以上。
3.1.1 經濟技術不夠成熟
山東省農產品的生產還是規模較小,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處于弱勢,農產品出口企業之間的有效組織不夠默契,導致企業內部競爭的混亂而且出現了搭便車等內耗現象。這些愿意都使得山東農產品的出口屢屢陷入國外技術標準的制約。
3.1.2 相關的法律體系不夠完善
農產品的外貿體系不完善,使得生產與外貿出口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出現生產與外貿相互脫離的現象。目前來看山東省的有關法律政策沒有明確投資的方向,導致投資出現地區化,東部的地區投資明顯高于中西部的投資,而且投資僅僅局限于簡單的加工,對于那些涉及到高科技的加工卻少之又少。
3.1.3 落后的社會文化
雖然山東農產品的出口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是山東的人口比重也非常的高,直接導致人均所占的比重較小,而且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偏低,農民不能掌握一些高科技的生產加工,缺乏外語、科技、法律、外貿等人才。據國家統計局2001年抽樣調查,農村中文盲或半文盲勞動比重占總數的8.5%,小學文化程度的為33.9%,初中文化程度的為46.2高中文化程度的為 10.19%,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為 1.3%,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不僅僅是農民的文化水平偏低,而且有些政府部門的管理人員的管理意識和管理方法也比較落后,出現各種繁瑣的項目申請程序,導致山東省農產品的出口很難與國際接軌。
3.1.4 環境污染嚴重
在山東農產品出口居于全國首位的同時,山東的化肥使用量近幾年來也位于全國首列,嚴重污染了土地環境,而當今市場需要的是綠色食物、無污染的生產技術、安全高質量的食品,所以要想符合國際市場的需求必須加大對環境污染的治理。
3.2.1 國際社會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提高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食品不在局限于數量的滿足,而是更加關注食品的質量,更加追求高品質的生活。綠色無污染產品已經成為各國追求的目標,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這促使發達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來滿足國內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因此發達國家對農產品進入本國市場做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使得一些未達到標準的國家的農產品不能在國際市場自由貿易流通。
3.2.2 嚴格的環保標準削弱了山東省農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傳統優勢
在傳統的農產品對外貿易中,山東省的花生、茶葉、蜂蜜等產品都處于優勢地位。但是,由于發達國家提出自然食品、生態食品、綠色食品等口號,對產品的包裝標準也提出要求。山東省出口的花生因為黃曲霉素含量達不到發達國家的標準而導致出口量下降,茶葉、蜂蜜也因為含有污染物質出口下滑,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的傳統優勢正在逐漸削弱。
1)建立完善的法律措施
2)改變山東省農產品生產的結構
3)加大對農產品生產的資金支持
4)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推進出口市場多元化
5)積極推動自主品牌的建設
6)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
7)建立迅速反應的預警機制
1)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
2)提高創新開發新品種
3)增強企業的管理意識
4)注重龍頭企業的發展
5)加大農產品的注冊和認證
綜上所述,雖然山東省在農產品生產方面有較大的地理優勢,但是還是存在很多缺點,比如產品質量問題、產業結構問題、企業管理問題、政府監督問題等等,所以山東省農產品的出口常常受到了國外技術標準的制約,因此我們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的共同努力提高農產品的標準來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
[1]劉真.金融危機下山東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0:14-15.
[2]劉新英,閆菲.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對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7,5(91),71.
[3]張曉燕.應對技術貿易壁壘擴大農產品出口研究[D].山東:中國海洋大學,2009,38.
[4]陳曉明.綠色壁壘對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的不利影響及對策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8,19(4):14.
[5]徐爭輝.WTO框架下中國農產品出口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研究[D].湖南:湘潭大學,2005:39-40.
[6]王杰,劉仕煜.山東省農產品出口遭遇技術貿易壁壘的原因及對策[J].管理世界,2003(6):150.
[7]徐維.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效應[D].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110.